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大連有好吃的小吃嗎?

大連有好吃的小吃嗎?

大連的小吃——燜子

很多人大概都有這樣壹種體驗,到過壹座城市,記不住那裏的風景,卻忘不了當地的小吃。實際上,許多地方是以小吃揚名的。大連街的小吃又如何呢?這就要從大連人的飲食習慣說起了。

大連人絕大多數是山東人,飲食上自然以魯系為主,特點是面食多、餡食多,餃子、包子、餡餅、鍋貼、餛飩、面條之類,好處是連菜帶飯、連湯帶水,好吃又方便。百年前,天津街壹帶的老店在門前支起炭火爐子,架起大鍋,又烙又蒸,吆喝著賣。專賣餛飩捎帶燒餅的小販挑著兩頭沈的擔子走街串巷,起早貪黑。

上個世紀初,大連街上已有10萬之眾的苦力,大多無家口,壹天三頓都靠街頭小吃,或蹲站,觸目皆是。那些幹著扛麻袋包或拉洋車等重體力活的漢子,用兩個饅頭或燒餅夾住豬頭肉狼吞虎咽。饅頭也不是純白面做的,是全面粉、苞米面、高粱面,甚至在苞米面裏摻進橡子面。這樣的夥食被稱為“改善生活”,墊饑抗餓,但不經常有,出不了大力氣或掙不到工錢的人是享受不起的。更多的人,更多的時候是早、晚就著鹹菜喝苞米粥,盡量少吃幹糧,壹頓飯,幾分錢。

解放初期,大連城市人口已逾80萬,掛著4個幌子、相當於現今四星級的飯店多了起來,那可不是絕大多數市民能去的地方。市民上街,如果要吃點東西,還是直奔小吃而去,最普遍、最受歡迎的小吃是燜子。燜子歷史悠久,為大連特有,算得上是大連的人文小吃,如今四五十歲的大連人,誰沒吃過正宗的大連燜子呢?外出謀生者,思念家鄉,燜子的滋味恐怕也會充盈在夢境中。燜子幾乎與大連這座城市是同時誕生的,山東人闖關東,在大連周邊地區廣種高產的地瓜,由地瓜加工成澱粉,除了做粉條粉皮以外,就是摻上水,揉成團,像切豆腐那樣切成許多啤酒瓶子蓋那麽大的方塊,放在平底的油鍋上煎烙,做出的燜子,外焦內嫩,盛在碗裏,加進佐料,很合大連人的口味。燜子屬於精細食品,雅俗***賞,最喜歡光顧的是女人和小孩。現在吃燜子基本上都用方便筷子夾,而多年前,人們還是用自己“窩”的鐵絲去叉,叉起來的燜子和夾起來的燜子,吃起來味道就是不壹樣。

鹹魚餅子是大連街頭小吃中的另壹塊招牌。大連三面環海,早期以捕魚為生,為了早點靠岸賣出海貨,漁民必須早出海,有壹頓飯是壹定要在海上吃的,吃鹹魚餅子省事、方便。對壹般市民來說,以前冬季新鮮蔬菜少,只有白菜蘿蔔,調劑菜肴時,經濟實惠又隨處可買的小魚兒就成為家庭主婦的首選,家家戶戶每年都要鹽漬和晾曬壹些鹹魚,鹹魚和苞米面餅子成為最佳組合,家中吃飯、外出帶飯都少不了,漸漸走上街頭,成為著名小吃。

有些小吃也很有名氣。像硬如石塊、抗咬抗餓又耐放的杠子頭面餅,金州驢肉包,天津街的吊爐餅、狗不理包子、各種糯米食品、熏肉大餅,還有流動於街巷中的烤地瓜,還有豆漿、豆腐腦、油條、麻花,都是壹些店裏和街頭都能做、店內和店外都能賣的、人們耳熟能詳的小吃。

後來,大連廣納天下客,也兼容了許多外來小吃,茶蛋和街頭小亭中做出的煎餅裹雞蛋成為最潔凈、最方便實惠的小吃。新疆羊肉串這種燒烤小吃,加進大連特色的眾多海味內容,使街頭燒烤更加豐富和火爆,夜幕中,華燈下,大連人圍坐在燒烤周圍,呼朋喚友、高談闊論,大吃燒烤、大口喝酒,盡顯豪爽本色。燒烤的食物品種還有擴展之勢,似乎引領著街頭小吃的潮流,尤其是在夏季,有的燒烤攤幾乎通宵達旦,吸引著眾多的男女青年。

近年來,像臺灣小丸子、武漢臭豆腐塊、香港烤腸和壹些叫不出名字的南方精致小吃紛紛北進大連,小吃街上花樣繁多,令人目不暇接,垂涎欲滴。這些外來小吃雖然別具風味引人品嘗,但肯定替代不了大連的舊有小吃,大連人對本地的傳統小吃還是情有獨鐘。

嚴格說來,眼下到大連落戶的麥當勞、漢堡包和肯德基都算不上名菜大餐,也應列入小吃之列。大連青年,尤其是大連女孩,俏眉明眸,拿著它們,在鬧市中旁若無人地邊走邊吃,也是壹道風景。

在大連,有的人靠經營小吃發家致富,幹出了壹番事業。有的小吃源遠流長,百年不衰,必定會長久存在下去。有的小吃,像鹹魚餅子、燜子,已經登上了大雅之堂,在星級飯店中占有壹席之地,只不過增加了壹點點花樣,本質並沒有改變。外地人從大連街的小吃上,可以看出大連人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壹個側面,因為小吃也是壹種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