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省級森林公園位於靈寶市朱陽鎮境內,東至兩岔河村七畝地到東寨溝山脊,西至河南省與陜西省界處,南至佛山山脊,北至北澗河。地理坐標為東徑110°28′34″—110°33′31″,北緯34°18′25″—34°22′16″,規劃總面積2246公傾。公園內山高林密,古樹參天,原始森林壹萬余畝,因海拔1900余米與朱陽鎮區溫差十度左右,是天然氧吧,避暑聖地,珍稀動植物隨處可見。自然景色秀美,奇峰竟秀,景觀資源豐富,有奇峰、深谷、飛瀑、幽窟、流泉。人文景觀資源豐富,禪林寺院,古城遺址,和尚塔群,許天官摩崖石刻,古樸傳神,蔚為壯觀。李自成屯兵遺址等名勝古跡隱映其中,為原始森林的幽深與神奇增光添彩。真是深山藏古寺,古木隱禪林。
禪林寺 始建於晉,初建朱陽寺上村寺溝峪西南山頂,毀於火,現仍存壹間石房,宋大觀五年建於寺溝峪山谷中,又由於火災,第三次遷於寺上村東端。1987年被靈寶縣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禪林寺石碑記載,在晉安帝隆安年間,公元397年,遠公禪師在廬山東林寺結社禮禪。為普渡眾生,法派高僧去遊至桃林南鄉之伏山,因愛其山水,便定居於此,建禪林寺,修身講法,為民祈福。隨後歷代修繕,規模逐漸宏大。寺中香火不斷,山中遊人如織,於是便將“伏山”叫做佛山了。在當時中原佛教中形成了“東有少林寺,西有禪林寺”的格局。
轆轤關 又名轆嶺關,位於朱陽鎮老虎溝西,建於宋大觀5年(1110年),並建禪林寺。據清光緒二年(1876年)《靈寶縣誌》記載:縣南180裏至轆轤關,抵陜西洛南縣界。明尚書許論《轆轤關》詩曰:“山路崎嶇類如井,車難方軌馬難行,壹夫據守能堅壁,群寇何由得進兵。”為古今兵家必爭之地。靈寶有“北函谷,南轆轤”之說。1944年,為阻止日軍西進,國民黨165師曾駐守於此。
李自成屯兵處 位於朱陽鎮佛山境內,明崇禎七年(1634年)壹清順治二年(1645年),在這十多年中,李自成把此地作為大本營,出朱陽、攻靈寶、占閿鄉,破潼關,都在此發兵。明崇禎十壹年(1638年)南原大戰慘敗,從朱陽轆轤關進入商洛進行休整發展,現有藏馬峪、槍馬峪地名、天然飲馬石槽、碗大馬蹄印為證。
摩崖石刻 ***有6處,5處位於朱陽鎮寺上村東南寺溝峪,兩岸石崖上。壹處在寺上村,朱家峪口河中。它們是明代許家四尚書:許進、許論、許_、許誥4人的題記。據說是隨著禪林寺聲名遠揚,來此遊山玩水、求仙拜佛者絡繹不絕。因此留下了許多摩崖石刻,如明代重臣、做過兵部尚書的許論等人,也曾遊覽於此。這些摩崖刻字,既有北碑樸素剛健的氣勢,又有南貼瀟灑飄逸的風骨,是研究歷史、臨習書法的絕好教材。
魚窟寺 位於朱陽鎮運頭村西澗河南岸。古寺大部已廢,唯留魚窟亭、磚石橋洞。魚窟亭主體為明代建築。該亭建在臨河的壹座懸崖之巔,木架結構,懸頂式亭房,呈四方形,高5米,進深4米,挑角四檐,柱頭檐板上刻有魚形鬥拱,四角魚形耍頭,魚龍形雕刻琉璃房脊,房瓦為歷代重修使調換的琉璃瓦呈褐灰色雜瓦。座北向南,四面空開。1956年被靈寶縣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鹿古洞 佛山原始森林位於靈寶市朱陽鎮西北,在佛山雲頂峰下,有壹座白鹿古洞。相傳東晉時期,遠公禪師在廬山東林寺結社,廣交天下名士,談經論道,弘揚佛法。
新四軍烈士亭 位於犁牛河村部。1947年新四軍戰士被朱陽保安團殺害,當地人民為了緬懷先烈,修建了烈士亭。後因風雨滄桑已倒塌,2009年靈寶市人民政府撥18萬元進行修復
靈寶峽是在陜西省麽?為何常常被人誤以為是河南省的?
現在的人們在閑暇之余,出門遊玩已經成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壹部分了,這樣能夠讓自己疲憊的身心充分獲得放松,還能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對於旅遊景點的選擇,大家通常都喜歡前往知名旅行地,陜西地處中國的中心位置,跟河南距離較近,而且兩個省份還是中華文明發祥地,正是這些原因,使得兩個省份之間的往來變得更加密切了。
陜西有壹旅遊景點取名為“靈寶峽”,大部分遊客在聽到這壹名字時,都會誤認為是河南省靈寶山中的景點,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陜西的靈寶峽跟河南的靈寶並不是同壹地點,靈寶峽地處陜西省寶雞市陳倉區香泉鎮。
寶雞市的交通壹直都很便利,隨著現在交通設施的不斷改進,由寶雞到靈寶峽的交通壹具特別便捷,所以大部分遊客都喜歡以自駕遊的方式前往靈寶峽遊玩。靈寶峽全程足有十裏地,而且全部都是峽谷風景,峽谷內溪流很多,因此特別適合遊客們夏季前去散心,這裏除了景致較美以外,還能在炎炎夏日感受到絲絲涼意。
遊客來到靈寶峽以後,能夠看到月牙湖以及麥垛山,再加上靈寶天璽等等旅遊景點,這些旅遊景點地處靈寶峽核心位置處,所以遊客們每次來到靈寶峽時,看到的旅遊景點自身感覺就很愜意。靈寶峽屬於丹霞地貌,在陜西省可以說是數量不多的峽谷之壹。之所以會被譽為丹霞地貌,是因為地勢險峻峽谷兩旁的山勢非常陡峭,山體色澤為赤紅色,由於山體常年遭到風雨侵蝕,因此遠遠看去,像是專門用刀斧砍成似的,而且是那種大自然形成的天然之美。
靈寶峽水源很豐富,山上也能看到綠油油的植被,使得靈寶峽成了遊客們都很喜歡前往的夏季避暑勝地。靈寶峽谷的形成,是因為沙礫巖層在河水長期侵蝕下,形成的陡峭峰壁,走近峽谷以後,能夠明顯看到位於峭壁上數量較多的孔洞。天然形成的自然景象,特別美。靈寶峽還是隴州八景之壹,而且還是隴中向關中的重要通道。
據當地人稱,靈寶峽是唐太宗李世民,曾經跟長孫皇後壹起生活過的地方。峽內景觀看上去即神奇又險峻,溫度適宜,就算到了夏季,也完全感覺不到炎熱。遊客們來到這裏之後,可以遊作為觀光、探險、避暑勝地。很多遊客看到靈寶峽的奇特景觀以後,都會贊嘆不已,妳們是否曾經錯把陜西靈寶峽,當成河南景點了呢?
西北第壹峽——靈寶峽
靈寶位於三省交界,是著名的旅遊城市,妳知道哪些靈寶的美食小吃?
靈寶是三門峽下轄市,位於晉陜豫三省交界,南依秦嶺,北瀕黃河,是河南省著名的旅遊城市,市內有多個旅遊景點,每年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到此遊玩。靈寶還是遠近聞名的美食之都,有許多美食小吃很受歡迎,下面給大家分享壹下到了靈寶有哪些美食小吃是不容錯過的。
1、靈寶羊湯
羊肉湯是靈寶的傳統小吃,幾乎靈寶人沒有不喜歡喝羊肉湯的。靈寶羊肉湯經過多道工序烹制而成,其選料講究,調味豐富,羊肉湯湯汁乳白,不腥不膻,香醇不膩,味道鮮美。靈寶人喜歡喝羊肉湯配上燒餅或者玉米面黃饃壹起吃,對靈寶人來說,羊肉湯不僅是壹種美食,更是壹種情懷,壹種飲食文化,是永遠離不開的。
2、脂油燒餅
油脂燒餅又稱油脂餅,是靈寶的壹種大眾名點,也是靈寶比較有名的壹種小吃,配上羊湯壹起吃,那是相當的美。油脂餅外形是扁圓形的,有多層,每壹層都很薄,旋紋相套,咬開後層次分明,外酥內軟,濃香撲鼻。
3、石子饃
石子饃是靈寶地方名吃,可以單獨吃,也可以夾涼粉壹起吃。石子饃是把發酵面加鹽,揉成條狀的面塊兒,再用手拽成拳頭大的面團。將面團搟成巴掌大餅坯,再將餅坯放進裝滿豌豆大小的石子鍋裏。鍋裏的石子早在面團變作餅坯之前就預熱好了,借著石子的溫度,在白白的圓餅上烙出壹個個小小的、焦黃的印子,待熟後,抖落石子,便成了石子饃,伴著茴香、花椒的香味,石子饃就能吃了。
4、燒餅夾肉
燒餅夾肉是靈寶的傳統名點之壹,和潼關肉夾饃有著壹拼。燒餅可以選擇脂油燒餅,有很多層,肉壹般選擇的是豬肉,最好吃的是豬肘子,配上師傅的專門做的湯料,吃到嘴裏的感覺很棒。燒餅夾肉的餅酥黃焦脆,清香爽口,裏面的肉肥而不膩,入嘴即化。
5、壹生涼粉
靈寶壹生涼粉又名益生涼粉,是靈寶的特色地方小吃,已有幾百年歷史,全國獨壹無二。壹生涼粉精選上等綠豆經過多道工序熬制而成,晶瑩光亮,柔軟有彈性,帶有漿水特有的味道,可涼拌,也可熱炒,味道都很可口。
6、甑糕
甑糕算是西安名吃,在靈寶也是相當受歡迎,算是當地膾炙人口的小吃之壹。靈寶甑糕配以靈寶毛頭棗,糯米柔軟而細膩,滲入紅棗或蜜棗的香甜,色澤鮮艷,味道醇厚,輕輕壹咬,滿口的甜香軟膩,非常過癮!
7、羊肉糊蔔
羊肉糊蔔是晉陜豫三角地區流行的壹種特色小吃,這個名字外地人聽起來可能不解其義,其實說簡單些,就是類似於羊湯燴餅之類。把烙成七成熟的白面薄餅切成絲條狀,加鮮羊肉湯煮燴,再調以香油、蔥花、辣椒等調料。吃起來香辣可口,油而不膩,又有營養,很受當地人的歡迎。
8、大刀面
大刀面是靈寶地區的風味小吃,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之所以稱為大刀面是因為切面的刀特別大,很像鍘刀,把面搟成壹尺多寬的薄面皮,折疊成十余層,用大刀切成面條。大刀面又分為細面、寬面、閃刀面等,配上調好的臊子和應季的蔬菜,以酸辣口味為主,非常好吃。
以上8種靈寶的美食小吃味道都很不錯,到靈寶的朋友壹定要找找嘗嘗,相信妳也會喜歡上這些靈寶味道的。當然,靈寶的美食小吃還有不少,歡迎大家留言補充。
我是孤塵壹粒沙,致力於給大家推薦各地美食,喜歡我就關註我,妳的關註是我持續創作的動力!
三門峽旅遊景點
1、三門峽黃河公園
三門峽黃河公園位於三門峽市城區北部,東起茅津渡,西至209國道,南接北環路,北至黃河灘塗。公園總面積11168畝,其中陸地面積3668畝,水域灘塗面積7500畝,由東向西呈帶狀分布,長約5公裏,南北寬約1.5公裏,總體布局為“壹帶、三區、八大節點” 。
2、仰韶文化博物館
仰韶文化博物館位於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遺址保護區,於2011年11月7日正式開館,該館集文物保護、陳列展示和科學研究功能於壹體,為國內首家仰韶文化專題博物館。
3、燕子山森林公園
燕子山森林公園位於靈寶市境內,2006年12月27日經國家林業局批準,定名為河南省燕子山國家森林公園,總面積4776公頃。公園主峰海拔1497米,平均海拔1080米。
4、小秦嶺國家地質公園·娘娘山風景區
小秦嶺國家地質公園·娘娘山風景區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區西南, 又名女郎山,是小秦嶺山脈最東端。娘娘山總面積60余平方公裏,公司擁有28000畝的林權證,景區最高海拔為1563米,屬花崗巖地貌,它完整保存著距今25-30億年拆離斷層構造的地質遺跡,現已探名的礦藏達38種。
5、函谷關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函谷關古文化旅遊區,位於豫_晉三省交界、河南省西大門靈寶市境內,轄區面積16.5平方公裏,主要景點有太初宮、道聖宮、道家養生園、藏經樓、瞻紫樓、雞鳴臺、碑林、蠟像館、博物館、關樓、函關古道等20余處。
函谷關歷史上有兩座:秦關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裏處的王垛村,距三門峽市約75公裏;漢關東移至洛陽新安縣,西距秦關150公裏。因其地處“兩京古道”,緊靠黃河岸邊,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
三門峽靈寶秦漢小鎮
秦漢文化特色光影小鎮位於廣東省五華縣華城鎮獅雄山秦漢文化遺址區域。該縣與廣州市銳豐音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項目計劃總投資約200億元,擬在10年內分期建設南越文化秦漢古寨、客家文化長廊、光影互動景區、休閑宜居生態社區、光影音樂文化創意產業基地等,以文化產業為主導,聯動農業、工業、演藝設備行業和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實現新技術與客家傳統文化的融合。 2020年,靈寶市地區生產總值428.7億元,增長3.2%;其中,第壹產業增加值61.3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213.8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53.6億元,三次產業結構比例14.3:49.9:35.8。
1.靈寶市,河南省轄縣級市,三門峽市代管。 位於河南省西部邊緣, 總面積3011平方千米。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靈寶市常住人口656571人 [28] 。截至2020年,靈寶市下轄10鎮,5鄉。漢,置胡縣。1993年,撤銷靈寶縣,設立靈寶市。靈寶市是國家智慧城市試點 、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範區 、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 、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地區。
2.1986年, 三門峽市在全國率先推出的“黃河遊”特色旅遊項目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向海內外推出的14條旅遊專線之壹。 黃河三門峽大壩 、中流砥柱 、乘船遊黃河等11處景點入選國家級旅遊線,三門峽也因此而形成了以黃河遊、大黃河漂流、虢國遺址博物館為龍頭,以黃河為主線,以三門峽大壩、函谷關古文化旅遊區、荊山黃帝鑄鼎原、陜州風景區、寶輪寺塔、仰韶村文化遺址為主體的旅遊景區(點)體系。
3.三門峽地處中原豫、晉、陜三省交界處,豫西重鎮,是1957年伴隨著萬裏黃河第壹壩——三門峽大壩的興建而崛起的壹座新興城市。著名景點有仰韶村文化遺址、廟底溝文化遺址、豫西大峽谷、虢國上陽城與虢國墓地、函谷關等。豫西大峽谷:位於三門峽市盧氏縣,是以瀑布群、潭池群為特色,集遊覽觀光、休閑度假、登山健身等功能於壹體的生態型自然風景區。主要有大淙潭瀑布、濯足池、白龍瀑、擋箭石、潭中井、三疊潭、飲馬槽、雙龍潭、情人池、水簾瀑、劉秀湖等30多個景點。
函谷關景點介紹
函谷關景點介紹:
函谷關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壹,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曾是戰馬嘶鳴的古戰場,素有 “壹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稱。這裏又是我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經》的地方。千百年來,眾多海內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這裏朝聖祭祖。
函谷關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裏處的王垛村,距三門峽市約75公裏,地處“長安古道”,緊靠黃河岸邊。函谷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我國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壹。始建於春秋戰國之中,是東去洛陽,西達長安的咽喉,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1992年,靈寶市政府按照原古關圖形,投資重建了關樓。2000年函谷關風景區被國家旅遊局首批為AAA景區。 目前,已成為知名旅遊景點,是壹處融道家文化和戰爭文化於壹體的人文遊覽區。主要景點有太初宮、道聖宮、道家養生園、藏經樓、瞻紫樓、雞鳴臺、碑林、蠟像館、博物館、關樓、函關古道等20余處。
擴展資料:
函谷關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靈寶市函谷關鎮王垛村,該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
函谷關歷史上有三座:秦關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裏處的王垛村,距三門峽市約75公裏;漢關東移至洛陽新安縣,西距秦關150公裏。另壹處叫做魏關,遺址距秦關北5公裏處,但在建設三門峽攔洪大壩時已被淹沒不復存在。
秦關,因其地處“兩京古道”,緊靠黃河岸邊,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
人民網-函谷關風景區風光迷人
百度百科-函谷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