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孝”字的本意是什麽?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孝”字的本意是什麽?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編輯本段]基本釋義 [1] ① 孝順:盡孝 | 孝子 ② 舊時尊長死後在壹定時期內遵守的禮俗。 ③ 喪服:穿孝 | 戴孝 ④ 孝姓 [編輯本段]孝道思想 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兩大基本傳統道德行為準則之壹,另壹個基本傳統道德行為準則是忠。幾千年來,人們把忠孝視為天性,甚至作為區別人與禽獸的標誌。忠孝是聖人提出來的,卻不是聖人想出來的。它是我國古代長期社會實踐的歷史產物。 從秦漢開始,我國就建立了多民族統壹的大國,建成它並維護它要有兩條保證。第壹條,要保證對廣土眾民的大國高度集權的有效統治;第二條,要使生活在最基層的個體農民,安居樂業,從事生產。高度集中的政權與極端分散的農民雙方要互相配合,減少對立,在統壹的國家協調下,才能從事大規模跨地區的工業建設、文化建設,防止內戰,抵禦外患,救災防災。個體農民從中受到實惠,則天下太平。 農業生產是中國古代社會根據自然環境的合理選擇。家庭是中國古代壹家壹戶的基層生產組織,從而構成社會的基本細胞。小農生產的家庭對國家有納稅的義務,國家有保護小農的責任, “國”與“家”的關系協調的好,則天下治,反之則亂。保證實現國家、君主有效統治的最高原則是“忠”;鞏固基層社會秩序,增加鄉黨鄰裏和睦,父慈子孝的最高原則是“孝”。中國古代社會最基本細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較,孝比忠更基本。 《十三經》中的《孝經》把孝當作天經地義的最高準則。後來北宋的張載作《西銘》,在《孝經》的基礎上,融忠孝為壹體,從哲學本體論的高度,把倫理學、政治學、心性論、本體論組成壹個完整的孝的體系。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增強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價值觀的***識,起了積極作用,功不可沒。 “五四”以來,有些學者沒有歷史地對待孝這壹社會現象和行為,出於反對封建思想的目的,把孝說成罪惡之源,是不對的,因為它不符合歷史實際。 孝道是古代社會歷史的產物,不能看作是古代聖人想出來專門限制家庭子女的桎梏。 古代農業社會,政府重道德倫理,體恤天下為人父母之心懷,所以有“父母在不遠遊”的古訓;孝道貫穿始終,父母在世時要孝順,亡故後常思念父母的養育恩德,為子女做榜樣固有“父在觀其誌,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的訓條。子女剛出生時父母日夜守護,任勞任怨,真心切切,子女懂事後對父母要“晨昏定省”。設身處地,將心比心,體恤父母的用心良苦,所以有“天下無不是父母”。 進入現代社會,我國社會結構正在轉型過程中,社會老齡化現象對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課題。我國推行計劃生育政策,出現大量獨生子女。子女有贍養父母的義務。新型家庭壹對夫婦要照顧兩對父母,傳統觀念規定的某些孝道行為規範,今天有孝心的子女難以照辦。當前社會保障制度尚不完善,無論父母或者子女,家庭仍然起著安全港灣的作用。 今天對孝道的理解和詮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新形勢,幾千年來以家庭為基礎培育起來的、深入到千家萬戶的傳統觀念,需要從理論到實踐進行再認識。這壹課題關系社會長治久安,更關系到民族興衰。只要群策群力,假以時日,深入研究,必有豐厚的成績。 [編輯本段]《論語》論“孝”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禦,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這4章內容相關,故壹並解釋。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禦,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孟懿子向孔子請問什麽是孝。孔子說:不要違背。之後,樊遲為孔子駕車時,孔子告訴他這件事說:孟孫問我什麽是孝?我回答他:不要違背。樊遲問:這是什麽意思呢?孔子說:父母在世時,要依禮來侍奉他們;當他們去世之後,又要依禮來安葬及祭祀他們)。 此章的“無違”由孔子自己後面的說明看來,應是不違背禮的意思。 至於為何孔子在此要分兩段解釋無違呢?有學者以為孟懿子的父親孟僖子賢而好禮,所以孔子只要他能做到不違其父之誌向行為就可以算是孝了。但是壹般人的父親言行未必壹定合禮,此時子女就不應以不違背父親為孝,而應該以不違背禮為孝了。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孟武伯向孔子請問什麽是孝。孔子說:讓做父母的只因為子女的疾病而憂愁煩惱)。 此章有三種解釋分述如下:1.使父母只擔心子女的疾病,故須努力做好壹切事情;2.父母只擔心子女的疾病,故子女須小心保重自己;3.子女應只擔心父母的疾病,其它則不宜過分擔心,否則反而會使父母不安。 小弟以為第壹解涵意較廣,故詳細說明如下: 此章言外之意乃是因為疾病並非人力所能控制,其它各方面則人的主控力較強,所以作子女的必須在其它各方面勤勉努力表現良好,使父母不會因為除了疾病之外的事情,為子女擔心操煩。 事實上以今日醫學的角度而言,疾病仍有壹部份的成因或程度可以操之在己。例如有些傳染性疾病有其地域性,能不去這些地方就應該盡量避免(泰伯篇的“危邦不入”或也與此有部份相同之意)。如果壹定得去,有些預防措施就壹定不該省略,如瘧疾可以藉行前開始服藥預防。另外也有些傳染病與個人的行為有關系,當然也能且該禁力避免危險的行為,如性病。還有些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自己也應定時按醫師指示使用藥物,因為這與病情的控制相當有關;適當的飲食和運動也同樣重要,同時也是可以操之在己的。還有壹些健康行為,如:均衡的飲食、體重的維持等也與健康息息相關,這些應該也屬自己可以註意的。 由此觀之,孔子此章之真意也許可以理解為:子女須盡全力做好每壹件可以做好的事,以期使父母不因為子女多擔操煩。 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遊向孔子請問什麽是孝。孔子說:今日所謂的孝是指能夠供養照顧父母。但是家中的狗和馬也壹樣也有人供養照顧啊!假若心中少了敬意,那又如何可以分辨這兩者呢)? 此章的“至於犬馬,皆能有養”有兩解:1.狗和馬也壹樣有人供養;2.狗和馬也壹樣可以侍奉人;但若依第二種解釋似乎就不須“有”字了。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夏向孔子請問什麽是孝。孔子說:晚輩長保恭敬和悅的神色是最難做到的。當有事時,年輕人去做;有豐盛美食時,由長輩吃;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 此章的“色難”亦有兩解:1.晚輩的神色(詳解如上);2.長輩之神色:是指能夠在父母神色未變之前,先得知父母的心意。 “孝”字在論語中,壹***見於14章。其中為孔子所言,且與孝的定義有關者,***有6(5+1,壹章重出)章,即為政篇這四章加上學而篇,子曰:父在,觀其誌;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這6(5)章皆屬“兩端四角”啟發式教學。 綜合這6(5)章之意如下:父母在世時,與父母相處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保有和悅的神色;行為要合義合禮;另外也必須努力做好壹切事情,以盡量減少父母為自己擔憂;父母過世之後,喪祭亦應合義合禮;且必須時常緬懷他們,並效法他們合義合禮的言行,如此都能做到,才算是孝吧。 [編輯本段]“百孝經” 天地重孝孝當先 壹個孝字全家安 孝順能生孝順子 孝順子弟必明賢 孝是人道第壹步 孝子謝世即為仙 自古忠臣多孝子 君選賢臣舉孝廉 盡心竭力孝父母 孝道不獨講吃穿 孝道貴在心中孝 孝親親責莫回言 惜乎人間不識孝 回心復孝天理還 諸事不順因不孝 怎知孝能感動天 孝道貴順無他妙 孝順不分女***男 福祿皆由孝字得 天將孝子另眼觀 人人都可孝父母 孝敬父母如敬天 孝子口裏有孝語 孝婦面上帶孝顏 公婆上邊能盡孝 又落孝來又落賢 女得淑名先學孝 三從四德孝在前 孝在鄉黨人欽敬 孝在家中大小歡 孝子逢人就勸孝 孝化風俗人品端 生前孝子聲價貴 死後孝子萬古傳 處世惟有孝力大 孝能感動地合天 孝經孝文把孝勸 孝父孝母孝祖先 父母生子原為孝 能孝就是好兒男 為人能把父母孝 下輩孝子照樣還 堂上父母不知孝 不孝受窮莫怨天 孝子面帶太和象 入孝出悌自然安 親在應孝不知孝 親死知孝後悔難 孝在心孝不在貌 孝貴實行不在言 孝子齊家全家樂 孝子治國萬民安 五谷豐登皆因孝 壹孝即是太平年 能孝不在貧和富 善體親心是孝男 兄弟和睦即為孝 忍讓二字把孝全 孝從難處見真孝 孝容滿面承親顏 父母雙全正宜孝 孝思鰥寡親影單 趕緊孝來光陰快 親由我孝壽由天 生前為孝方為孝 死後盡孝徒枉然 孝順傳家孝是寶 孝順溫和孝味甘 羔羊跪乳尚知孝 烏鴉反哺孝親顏 為人若是不知孝 不如禽獸實可憐 百行萬善孝為首 當知孝字是根源 念佛行善也是孝 孝仗佛力超九天 大哉孝乎大哉孝 孝矣無窮孝無邊 此篇句句不離孝 離孝人倫顛倒顛 念得十遍千個孝 念得百遍萬孝全 千遍萬遍常常念 消災免難百孝篇 [編輯本段]孝文化根據地 孝感動蒼穹——荊楚“孝文化” 湖北孝感,因董永行孝感天而得名,是全國惟壹壹個以孝命名,又以孝傳名的城市。 在古代中國的二十四大孝子中,漢代“賣身葬父”的董永和“扇枕溫衾” 的黃香,三國時“哭竹生筍”的孟宗,三大孝子均出自孝感。孝感,可謂“孝子之淵藪也”。 “孝”字源於中國古代的甲骨文,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其原義為“奉先思孝”。儒家道統認為“孝”是百行之首,《論語》載:“孝梯也者,其為仁之本輿!” 在孝感,上自耄耋老者,下至懵懂學童,問到“孝感”地名由來,都能娓娓道來,“因為古代這裏出了幾個大孝子,孝行感天,所以叫‘孝感’”。 孝感在1500年前建縣時定名“孝昌”,乃“孝子多矣”;而後改名“孝感”,乃取董永行孝感天之意。 “葬父貸孔兄,仙姬陌上逢;織線償債主,孝感動蒼穹”。這是《二十四孝》中董永壹節的記述,也是千百年來流傳不息的神話傳說的古文記載之壹,只是後世在原故事的基礎上加入了許多世俗的情愛纏綿,使得故事的主題由原來的“孝感動天”變成了現在的“情愛纏綿”。 董永墓,黃香墓,孟宗哭竹處……光陰流轉,以上歷史遺跡多不復存。1984年,孝感人在相傳董永賣身的付員外家址,修起壹座仿古式建築——董永公園。瑤池仙境、槐蔭古樹、理絲橋、升仙臺、孝子祠等景觀,再現了董永孝敬老人、勤勞樸實的精神風貌。 1996年,為進壹步挖掘、弘揚孝文化,在董永公園“孝子祠”裏,又塑立了“二十四孝”蠟像。沐浴淳樸的孝德古風,孝感孝文化歷久彌新。 古風新貌:移小孝為大孝 孝感以孝傳名。僅據明、清《孝感縣誌》記載,孝感史冊留名的孝子就有493人,孝德古風盛行不衰。 傳承古代孝文化,必須“揚棄”。古代孝文化中包含的“父慈子孝”、“敬老愛幼”、“明禮誠信”、“與人為善”等,具有永恒的價值。曾當選孝感“十大孝子”的劉青枝,壹人“撐四家、養八老”;傾情孝親敬老的余漢江,7年來***計捐款達500萬元,今年元月8日被評為“全國孝親敬老十大楷模”,蜚聲華夏。 中華孝文化是歷史對孝感的饋贈。近年來,孝感社會各界孝文化研究如火如荼,2003年10月,《孝感——孝子之鄉》畫冊編印發行;《孝感文化研究》、《孝感孝文化》、《孝感孝子》三部99萬字的孝文化系列文集,去年10月全部出版;去年7月開始,孝感學院在校報開辟《中華孝文化研究》專欄,使孝感成為繼濟南之後,我國第二個中華孝文化研究基地…… 目前,孝感市有關部門正著手準備,將“董永”品牌申報為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芭蕾舞形式重排《天仙配》的工作,也在緊密籌備中。 孝感人給“孝”註入了新的時代內涵:小孝為父母,大孝為人民;移小孝為大孝,替天下兒女盡孝心! [編輯本段]與孝文化有關的傳說 董永的故事 漢董永,家貧。父死,賣身貸錢而葬。及去償工,途遇壹婦,求為永妻。俱至主家,令織縑[音jian]三百匹,乃回。壹月完成,歸至槐陰會所,遂辭永而去。 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壹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壹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壹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淩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編輯本段]“二十四孝” 虞舜孝感動天 虞舜,早年喪母,父親老實,繼母陷害他,他不但不嫉恨,反而對繼母更孝敬,對弟弟更友愛,使他們受到感化。舜在歷山務農時,其孝感動天帝,使大象來替他耕田,鳥兒替他除草。堯帝知道了他的賢才,讓他做丞相,並傳位於他。舜後來成為歷史上著名的聖君。 郯子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郯國國君。父母年老患眼疾,郯子聽說鹿乳可以治好雙親的眼疾,便披著鹿皮,去深山混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親。獵人誤認其為鹿,正要射他,他趕緊大叫,並將實情相告,獵人敬其孝心,以鹿乳相贈,並護送郯子出山。 老萊戲彩娛親 老萊子,春秋楚國人。為了孝敬雙親,七十歲的他,常穿五色彩衣,學做孩子遊戲。有時擔水進屋,詐跌在地,學孩子哭,千方百計逗二老開心,。他的孝行感動了楚王,親往請其出山輔政,老萊子面對高官厚爵,毫不動心,婉言謝絕了楚王的聘請,陪雙親終老山野。 仲由為親負米 仲由,字子路,春秋魯國人,孔子弟子。生性至孝,家境貧寒,常以野菜為食。仲由為孝敬父母,常從百裏之外背米回來供養父母。仲由父母去世後,他隨孔子周遊列國時,在楚國面對美味佳肴,回憶起昔日生活之苦,思念其父母。 閔損單衣順母 閔損,春秋魯國人,孔子弟子。自幼喪母,後母給兩個親生兒子用棉花做衣服,給他用蘆花。壹次,他為父親駕車,體寒手抖,車險些失控,父親怒而鞭打,蘆花飛出。父親決定休掉後母,閔損卻哭著勸阻:“娘在只孩兒壹人受凍,娘走了兩個弟弟衣單。”後娘知道後深受感動,從此待他如親生。 劉恒親嘗湯藥 漢文帝劉恒,漢高祖第三個兒子。生母薄太後患病三年,漢文帝處理完政務後,便陪在太後床邊,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服用的湯藥,親口嘗過後才讓母親服用。 江革行傭供母 後漢江革,早年喪父,為避戰亂,背著年邁的母親逃難。路遇強盜,欲殺江革,江革哭告,有老母無人奉養,強盜感其孝,放其生還,江革背著母親最後在下邳定居下來。為了生活,他到壹家人家當傭人,供養老母。後來他又背著母親回到老家臨淄。母親有事外出,他必定親自駕車緩緩前行。 曾母嚙指心痛 曾參,字子興,又稱曾子,魯國武城人。孔子弟子。著有《大學》壹書。儒家代表人物之壹。壹天,他進深山砍柴,家中來了客人,母親急盼兒歸,便咬了咬自己的手指,此時曾參忽感心痛,知是慈母呼喚,急忙背柴回家。真是母子連心。 虞蔡順拾椹供母 蔡順,字君仲,漢代汝南人。少年喪父,對母極孝。時遇王莽之亂,年歲饑荒,糧食缺乏。蔡順拾桑椹充饑,並以不同的容器分裝。壹隊赤眉軍經過,問他,他說:“黑甜的給母親,青的給自己吃。”赤眉軍稱贊其孝順,贈牛腳壹條,白米二鬥,讓他帶回家供養母親。 黃香扇枕溫席 黃香,字文強,漢代江夏人,從小對父母孝順。9歲時,母親去世,哀痛至極,為母守孝三年。夏季天氣炎熱,其父因思念其母無法入睡,他就用扇子扇涼枕席。冬季天氣寒,他先用身體暖熱被褥,才讓父親上床休息。“黃香扇枕溫席”的故事就世代流傳下來。 陸績懷橘遺親 陸績,字公紀,吳郡(今江蘇蘇州)人。他出身官宦世家,從小深懂忠義孝悌之道。6歲時隨父赴九江見袁術。袁術用紅橘招待他,他隨手拿了幾個裝在懷裏。辭別彎腰作揖時,紅橘從懷中滾落在地,袁術笑他:“妳是我的貴客,怎麽還偷柑橘呢?”陸績答道:“我是想拿回去給母親嘗個新鮮。”袁術聽後深感他將來定是不同凡響的人物。“陸績懷橘遺親”的事跡廣為流傳。 楊香打虎救父 楊香,晉朝楊豐的女兒,14歲那年,隨父去田間收割稻子,突然壹頭斑斕猛虎躍出,將其父撲倒在地。楊香聽到父親的叫聲,壹個箭步跨上前,躍上虎背掄起拳頭,對著虎頭砸下去,後又將老虎的嘴按在坑裏。老虎因無法呼吸,倒地而死。楊香不畏猛虎,“打虎救父”的故事成了膾炙人口的佳話。 吳猛恣蚊飽血 吳猛,晉朝豫章(今江西南昌)人。時年8歲,因家貧窮,買不起蚊帳,夏天夜間蚊子極多,打不完,趕不走,而父親又怕煙熏,年幼的吳猛實在沒有辦法了,突然想到:如果蚊子吃飽了就不會叮咬父親了。於是,他每晚都赤裸著上身,在父親的旁邊,任蚊子叮咬自己。 乳姑奉親不怠 唐夫人非常孝順,待婆婆極好。她的婆婆長孫夫人老了,牙齒脫落,不能咀嚼食物,她就用自己的奶餵婆婆。婆婆病了,唐夫人更是衣不解帶,日夜侍候在婆婆身邊,煎湯餵藥,小心看護。婆婆感動地說:“我沒什麽能報答妳的,但願妳的兒子、媳婦都會像妳壹樣孝順。” 壽昌棄官尋母 朱壽昌,宋朝人。七歲時,生母劉氏為嫡母所妒,外出嫁人,母子不相見已五十余年。宋神宗時朱壽昌在朝做官,為了尋母親,他棄官前往陜西,發誓不見母親永不返回鄉。終於在同州(今山西大荔)找到母親,歡聚而歸。 庭堅滌穢事親 宋朝黃庭堅,為宋代四大書法家之壹,極其孝順,雖然任高官,對母親的生活仍照顧得體貼入微。因母親愛幹凈,他每夜必親自為母親洗涮便桶,以安母心,沒有壹刻放棄盡兒子的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