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歐洲人的主食究竟是什麽?

歐洲人的主食究竟是什麽?

首頁 | 新聞中心 | 評論 | 體育 | 經濟 | 娛樂 | IT | 汽車 | 房產 | 時尚生活 | 文化 | 票務 | 專題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正文 〖關閉本頁〗

歷史烽煙難掩哥倫布傳奇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6-5-21 2:19:48 · 來源: 新京報

五百年前的5月20日,航海家、探險家克裏斯多佛·哥倫布在西班牙巴利阿多利德永遠地合上了眼睛,這位有著傳奇經歷的航海家畫上了人生的句號。但是,哥倫布開啟的航程卻才剛剛開始:兩個大陸,甚至整個世界的歷史都因他改變;而五百年後,後人關於哥倫布的功過是非,以及他的神秘身份,仍然沒有定論。

這幅日期無可考證的油畫,再現了在第壹次航行中,哥倫布遇到友好的印第安人的情形。

西班牙巴拉多利德廣場上的哥倫布紀念雕像。

哥倫布之旅所用的徽章。

西班牙國王發給哥倫布的“授權書”。

哥倫布首次航海船隊中的最小船“尼尼亞”號的復原船。

歷史篇 1

在好萊塢動畫影片“勇闖黃金城”中,夢工廠用浪漫的筆調給我們描繪了美洲印第安人和西方探險者的初次相遇。影片中,兩個壹心想發財的西班牙小騙子誤打誤撞地找到了傳說中的黃金城厄爾朵拉杜,並被當地人當作天神頂禮膜拜。兩人最後又因為善良的本性放棄了財寶,幫助印第安人堵住通往黃金城的水道,使這片世外桃源免受西方殖民鐵蹄的踐踏。在片中角色的身上,我們或多或少能看到哥倫布的影子,那麽他究竟是誰?天真善良的冒險家,還是殘忍暴虐的征服者?

尋找黃金城

在哥倫布第4次也是最後壹次前往美洲的航行中,他寫回國的書信裏完全沒有了最初的興奮和成就感:“每次想到伊斯帕尼奧拉島(海地島)和其他我發現的島嶼,總是令我難過落淚。我壹直深信,這些島嶼所樹立的典範可以為他人帶來利益;但相反的是,因為過度的探索,它們已經疲憊不堪了;雖然還不至於完全無救,但所造成的傷害已經太大,太難補救了。就讓造成這壹切的那個人來補救吧,如果他可以,如果他真的知道怎麽救的話。”

顯然,哥倫布自己意識到了在發現新大陸的短短10年裏,殖民者的掠奪和過度開發已經造成了難以彌補的錯誤,字裏行間不難看出他的後悔之意。但他所說的“傷害”究竟是什麽?

回頭看看10年間究竟發生了什麽,也許就能找到答案。在發現新大陸的第二天,也就是1942年10月13日,哥倫布第壹次看到了他想要尋找的東西———印第安人身上的金飾。他問道:“黃金在哪兒?”第三天,哥倫布已經開始計劃如何統治他發現的“黃金城”,他在日誌中寫到:“只要有50人的軍隊,我們就能控制所有(印第安)人,讓他們做任何事。”

在寫往國內的信件中,哥倫布多次描述了新大陸島嶼的淳樸和美麗,但他最關心的還是黃金。“我們到這裏的時候,已經12月份了,但是還能聽到夜鶯在鳴唱,還有其他上千種鳥類出現在這個季節。這裏可以看到七到八種棕櫚樹,這些美麗樹木的數量實在難以估計。其他的植物、果實也都壹樣。在島上,有不可思議的菠蘿叢、廣大的可耕田地,還有新品種的蜜蜂,好幾個品種的水果。在內陸,更有許多金礦,蘊藏量之大,不需要計算,就可以看得出來。伊斯帕尼奧拉島真是個驚奇之島。”

事實上,哥倫布對於黃金的追求甚至超過了物質層面的需求。在去世前幾年,他寫到:“黃金是所有商品中最貴重的,它不僅僅代表著財富,擁有黃金的人不僅能滿足現世的需要,還能找到在煉獄中拯救靈魂的方法,走上通往天堂的路。”黃金驅動著哥倫布帶著他的船隊先後四次來到美洲,也正是他們的到來,印第安人無憂無慮的生活和他們曾經創造的輝煌文化遭受了滅頂之災。

貪欲的劫難

1493年9月25日,哥倫布在西班牙國王資助下,開始了第二次野心勃勃的航行。和第壹次探險相比,這壹次的規模不可同日而語,3艘帆船變成了17艘,船員則從70人增加到1500多人,其中包括兩百多名做著黃金夢的“冒險家”,壹支騎兵團,還有6名傳教士。

顯然,這次的航行並非為了和印第安人進行和平交易,歐洲人儼然要扮演征服者的角色。在第壹次航行中,哥倫布遇到的大多數印第安人都非常友好,甚至對他們頂禮膜拜。但歐洲殖民者的貪婪本性很快讓當地人感到畏懼,當哥倫布再次登上海地島時,他們都紛紛逃離。

壹年前來到海地時,哥倫布遇到了友好的印第安部落酋長關喀納加,酋長答應他們在印第安人部落附近建造了納維達德堡壘,並提供庇護。

於是哥倫布留下40名船員駐守,但等到1493年他再次回到納維達德堡時,卻發現堡壘已經被夷為平地。

關喀納加酋長告訴哥倫布,當他的帆船剛剛駛離海島,留下的40名船員們就開始妳爭我鬥,他們搶奪的戰利品無非兩樣,印第安女人和黃金。有些人霸占多名當地婦女當小妾,更多人的在島上肆意搶掠。爭鬥最後發展到兩名海員在搏鬥中把對方殺死。後來,壹支11人的探險小隊前往該島另壹端的“金礦地區”。

迎接他們的印第安部族顯然沒有先前遇見的那樣溫和,11名海員全部被殺。就這樣,歐洲人的第壹個殖民地因為殖民者的貪婪而自取滅亡。

為了報復印第安人,隨船的傳教士要求哥倫布將關喀納加酋長處死,但哥倫布拒絕這樣做,顯然,他不願失去在這個新世界的第壹位,或許也是最後壹位朋友。不過他也不願意就此放棄自己的黃金夢,船隊向島的另壹端行進,在靠近金礦的地區建造了伊莎貝拉堡,哥倫布還將自己的石屋住所命名為“王宮”,期待有朝壹日迎接西班牙王室。

但兩年後,伊莎貝拉堡也結束了其短暫的生命,瘟疫,饑荒,貪婪讓其荒廢。殖民者帶來的豬吧瘟疫傳播給人,1/3的西班牙人因此喪命,被歐洲人帶來的疾病奪去生命的印第安人更是不計其數。拋棄了伊莎貝拉堡後,殖民者又另建聖多明各城作為西班牙新的殖民據點。而歐洲冒險家的發財夢給殖民地本身的威脅壹直都揮之不去。

離開海地後,哥倫布讓弟弟留下來統治殖民地,自己繼續在古巴和牙買加尋找黃金城。1494年,哥倫布派壹艘船將此次冒險的第壹批“戰利品”運回西班牙,其中包括所有從印第安人手中奪來了的黃金,還有首批奴隸。第二批載有550名奴隸的船在1495年出發,最後只有350人活著到了西班牙。

殖民者很快發現了比販賣奴隸更快的發財方式,他們自己不用去淘金,而是逼迫當地人充當免費的勞動力。

至於當地印第安人,每壹名14歲以上的印第安人每三個月就要向西班牙殖民者繳納約壹枚頂針大小的金塊,交不起稅的人就會被砍下手或處死。大約有壹萬印第安人就是這樣被屠殺的。還有的人為了采到足夠的黃金只得放棄種植糧食,大批人被餓死。許多印第安人逃進了深山野嶺,或別的島嶼,但最終都難以逃脫殖民者的控制。面對沒有選擇的境地,很多人選擇了死亡,大批泰諾人集體跳崖或服毒自殺,這個和平溫順的種族最終滅亡。到16世紀中期,海地島上的土著印第安人幾乎已全部滅絕。

身世篇 2

逝世五百年後,他的名字依然蜚聲全球,但哥倫布的真實身份壹直有多個版本。他本人對自己的出身只用了壹句話來回避:“英雄不問出處。”(Vinede nada.)但這樣的回答顯然無法讓後人滿意,幾個世紀以來,各國學者們壹直孜孜不倦地找尋著這位傳奇人物的真正身份。

哥倫布的緘默和史料的缺失都使得追尋哥倫布的身影變得模糊不清。每壹種理論都有事實依據支持,但是同時也有明顯的缺陷。

他是哪國人?

為了紀念哥倫布逝世500周年,壹群來自各國的研究者希望通過DNA檢測找到哥倫布的真實身份:意大利熱那亞的羊毛紡織工的兒子,還來自西班牙馬德裏,或是法國的科西嘉島?

幾乎所有的百科全書都這樣記載,1451年秋天,哥倫布出生於意大利港口城市熱那亞。他的父親米尼克·哥倫布是壹名紡織工,在熱那亞有自己的作坊和酒吧。但是因為他的出生證明壹直下落不明,所以家庭出身也無法被證實。

航海史學家裏昂支持傳統觀點———哥倫布是意大利人,其主要基於60份記錄哥倫布家庭的文件。裏昂說:“我認為哥倫布來自熱那亞的說法毫無疑問,其他的說法只是當地人想為自己的顏面貼金。”

但是,這種被廣泛接受的說法也有致命弱點———史學家從未發現任何哥倫布用意大利文書寫的信件或日誌,所有哥倫布親筆書寫的文字,包括隨手筆記,全都是西班牙文。

他身葬何處?

西班牙人類學家約瑟·安東尼·洛雷特·阿克斯塔領導的研究小組正在對哥倫布和他的私生子費爾南多的後裔,以及幾百名可能是哥倫布後裔的DNA進行比較。希望建立壹個總基因圖。

最開始,洛雷特只是希望找到哥倫布遺體的真正埋藏地,是西班牙的塞維利亞,還是大西洋彼岸的多米尼加***和國?

史料記載,哥倫布的遺骨被藏於西班牙的塞維利亞。但在1877年,多米尼加的壹名工人在聖多明各大教堂壹個祭壇的後面發掘出了壹個鉛制的盒子,上面刻有哥倫布的名字,裏面裝有壹些遺骨。多米尼加人認為,這才是真正的哥倫布遺體。

洛雷特希望通過比較兩地出土的遺骸,以及費爾南多的DNA來確定哥倫布的長眠之地。

2003年,洛雷特從哥倫布遺骸中提取了DNA樣本,與哥倫布的兄弟叠戈和哥倫布的私生子費爾南多的DNA樣本進行比較。但是項目開始不久後,洛雷特就發現,來自塞維利亞的遺骸無法提取足夠的DNA樣品,而多米尼加政府又禁止他從在該地出土的遺骨上取樣。多米尼加***和國修建了壹處巨大的燈塔墓地來安放哥倫布的遺體。該國政府稱,哥倫布的遺體從未離開過那裏。

“我們會得到壹些結果的,但是這也可能會很復雜”,洛雷特說:“我們需要分清哥倫布在各地的後代的DNA差異,而這沒有保證。”他希望能在哥倫布逝世五百周年紀念日將結果公布。

他有猶太血統?

對於幾百年來研究哥倫布身份的學者而言,這位傳奇人物似乎有意讓自己的出身成為壹個謎。

航海史學家尤金·裏昂說:“哥倫布從沒澄清過自己的身份。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刻意這樣做的,但他的確很神秘。”缺少與哥倫布的有關資料的原因之壹是他本人有意隱瞞自己的家庭背景,盡量避免別人了解他的情況。他這麽做有可能是因為他出生於壹個猶太家庭,因為當他在1485年遷居西班牙的時候,當局正在驅逐全國所有的猶太人。

在意大利語裏,哥倫布被稱作CristoforoColombo,這個名字也可證明哥倫布有猶太血統。在意大利北部,Colombo是個常見的猶太人名字。有人還猜想,哥倫布選擇在1492年8月3日壹早率艦隊從西班牙揚帆起航並非巧合。因為西班牙的壹項法令就在那壹天生效———禁止所有猶太人在西班牙生活,違者會被處死。

哥倫布的緘默和史料的缺失都使得追尋哥倫布的身影變得模糊不清。每壹種理論都有事實依據支持,但是同時也有明顯的缺陷。

美食篇 3

假如五百年前哥倫布沒有發現美洲,今天的歐洲人、美洲人甚至中國人餐桌上的食譜可能會大不壹樣。想象壹下:沒有馬鈴薯的法國西餐;意大利通心粉沒有西紅柿醬來調味;墨西哥菜的拼盤裏會擺上昆蟲或蟲卵;甚至,連中國的川菜和湘菜也可能失去其最引以為傲的麻辣鮮香!幾乎被後人忽略的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同時也引發了歐洲的美食革命———超過100多種在美洲發現的水果和蔬菜被先後引入歐洲。這不僅給兩個大陸的人們帶來了從未見過的食物,甚至還改變了全世界的農業和美食文化歷史。

發現美食天堂

五百多年後,現代人也許很難想象到美洲大陸給第壹批歐洲船員帶來的味覺感官喜悅:從未曾品嘗過的美味主食,到讓人眼花繚亂的蔬菜和水果。如果我們回顧壹下中世紀歐洲的單調菜譜,就不難明白,美洲不僅是新大陸,還是美食天堂。

和大部分15世紀的歐洲人壹樣,哥倫布對於自己的日常飲食的滿意度也許可以用“勉強接受”來形容:幾片用裸麥和大麥制成的黑面包,厚葉片的卷心菜熬出的湯,再加上壹片味道濃郁的奶酪,這就是當時歐洲人最普通的壹頓飯。

稍富裕壹點的家庭飯桌上的食物也不會豐盛到哪兒去,只是口味更多壹些。從亞洲運來的調味料讓歐洲人嘗到了各種味覺的刺激,而且,在那個沒有冰箱的時代,香辛料還能起到掩蓋食物腐爛異味的作用。

事實上,哥倫布揚帆遠航的壹大目的之壹,就是帶回珍貴的印度調味料。他最後雖然沒有實現這壹願望,卻帶回了全新的菜譜:馬鈴薯、花生、青豆,這大大豐富了歐洲人的主食種類。蔬菜和水果就更令人眼花繚亂:石榴、芒果、洋李、西紅柿、香草……對於中世紀歐洲的貴族階層而言,用餐或宴會最看重“新奇”和“華麗”:如壹只被插上羽毛的烤孔雀,或用野雞和面粉做的派。在貴族的宴席裏,壹道主菜的登場通常要在激昂的小號聲伴隨下。毫無疑問,哥倫布從陌生世界帶來的奇異水果讓歐洲人欣喜若狂。

改寫兩個大陸的食譜

在歐洲人到來之前,美洲原著民的農業已經相當發達,原本是野草的馬鈴薯、玉米和西紅柿被培育出了不同品種。

在壹份16世紀阿茲特克人的編年史中,飲食歷史學者索菲·科爾從發現,“賣西紅柿的人能提供各色品種:大西紅柿、小西紅柿、甜西紅柿、尖西紅柿、蛇形西紅柿……他甚至還賣‘北美狼西紅柿’,沙西紅柿。黃西紅柿顏色非常黃,紅西紅柿則有朝陽的玫瑰色。”阿茲特克人對於西紅柿的品質要求也很高,編年史還記載說:“心腸壞的賣主出售的西紅柿不是爛了,就是有擦傷,吃了它們會讓人拉肚子。”

歷史學家認為,第壹批被引進歐洲的西紅柿可能是黃色的,因為意大利語中,西紅柿是“金色的蘋果”。雖然這種既是開胃蔬菜也是多汁水果的美食很快就傳遍歐洲各地,但它在意大利最受寵愛。或許正由於它的加入,意大利通心粉的美味才得以世界聞名。

而馬鈴薯的引入則被認為是歐洲農業史上具有歷史意義的事件,但它真正被歐洲人接受卻是幾個世紀之後的事了。馬鈴薯直到19世紀才被法國人逐漸接受。人們最初迷信地認為,它會引發麻風病甚至不育癥,因此壹開始只用它來餵豬。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還曾把馬鈴薯稱作:“可憐蟲的塊菌。”

馬鈴薯在英國的遭遇也很不幸,當冒險家瓦爾特·勞萊首次把壹株馬鈴薯送給英國女王伊麗莎白壹世時,從沒見過這稀罕植物的宮廷廚子卻錯把馬鈴薯的莖和葉拿來烹飪,結果讓所有的食客都吃壞了肚子。因為對王室的“冒犯”,馬鈴薯從此就遭到了英國王宮的“封殺”。

伴隨著美食的引進,是各種不同的烹飪方法。西班牙人發現,看上去像大個兒甘藍和胡蘿蔔的絲蘭雖然生吃有毒,但可以在煮熟後食用。

當歐洲人迎來新菜譜的時候,美洲土著人的飲食結構也因為外來者發生了變化。哥倫布到來之前,很多土著人的飲食中都很少有肉,以墨西哥人為例,早餐通常都是壹碗麥片粥,加入蜂蜜或紅辣椒調味;中餐在每天最熱的午後,主食是玉米餅,壹碗豆子,再加上西紅柿或辣椒做成的調味料。

有時為“改善生活”,食物裏還會加入昆蟲幼蟲、蟲卵等。

哥倫布到來之前,智利的主要肉食是豚鼠肉,探險者的到來則帶給了他們豬肉、牛肉、牛奶和奶酪;雞、羊等家禽家畜也被陸續引進。在後來的幾次探險中,哥倫布還把歐洲的蔬菜種子、小麥、甘蔗帶到美洲。

造就了川菜和湘菜?

對於兩個大陸的人們而言,新的食物不僅僅意味著食譜的改變,甚至也改變了社會和文明的發展方向。

在眾多農作物中,不起眼的馬鈴薯給歐洲農業帶來了最深遠的影響。馬鈴薯和玉米這兩種營養豐富的作物被廣泛種植後,歐洲農民能養活更多人,因而帶動人口的增長。

有人甚至推斷說:馬鈴薯的種植推動了德國的工業化發展,這壹連鎖反應最後引發了第壹次世界大戰。

美洲農作物同時也“遷徙”到了非洲,那些無法忍受歐洲潮濕氣候的農作物被引進到非洲的農場,玉米、青豆、絲蘭豐富了農產品的種類。而非洲人的傳統烹飪技巧後來又隨著奴隸船被帶到美洲。

隨著農產品和調味料在世界範圍傳播開來,人類的飲食卻沒有因此“世界大同”。

各地的人們利用相似的材料,烹飪出口味截然不同的菜肴。

牛肉、玉米和辣椒的組合在墨西哥會成為玉米面豆卷,在意大利就是玉米牛肉粥,在中國則可能是壹盤香辣牛肉,世界各地的美食因此更加豐盛。而壹旦某種食物被認為能代表該民族的特色,它的最初產地就變得無足輕重。如法國人引以為榮的甜點巧克力,其原料可可,直到17世紀才從美洲傳入法國。而中國南方菜系中最重要的調味料———辣椒的原產地也是新大陸。

哥倫布沒有帶回原本希望的印度調味料,卻找到了其替代品———辣椒。辣椒最終在明末傳入中國,而在今天的川菜和湘菜中,辣椒的調味作用幾乎被發揮到極致。如果讓四川人和湖南人把菜肴的“麻、辣”特色歸功於五百年前的哥倫布,未免太過牽強。但是,如果沒有探索新大陸的航海家,我們的餐桌肯定不會像現在這樣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