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1738年,也就是乾隆三年,山東鬧旱災,掖縣人劉鳳翔帶著做醬肉的手藝來北京謀生,與人合夥在西單牌樓找個小門臉兒,開了醬肉鋪,由於手藝不錯,生意還可以,只是過了很長壹段時間,店鋪也沒個名號,說來也巧,有壹天劉鳳翔外出進貨,冷不丁在壹個舊貨攤上,看見壹塊舊牌匾,上寫著“天福號”,顏體、字寫得漂亮。劉鳳翔壹看“天福,天福,這不正是上天賜福嗎!”二話沒說,就買了下來,回來掛在自家門臉兒上,小店頓時提氣。從此,“天福號”就成了肉鋪的字號。
好事真是接二連三地找到劉家,天福號特色產品醬肘子的來歷,也是壹次意外。過去的熟肉鋪都是夜間制作,白天出售,壹天晚上,劉鳳翔就吩咐小孫子看鍋煮肘子,不料,孩子看著看著,打起盹來,趕到壹睜眼,肘子煮過了頭,全塌在鍋裏了,爺孫二人反復加工整理,折騰到天亮,勉強將肘子撈出來晾涼,恰好壹位宦官路過買肉,孩子就將肘子賣給了他壹些。不料,那位宦官嘗了之後大誇好吃,說與往日不同,今天的肘子,又酥又嫩,不膩口不塞牙,口味香綿,劉鳳翔喜出望外,打這兒起,爺倆就按照“失誤”的做法專心研究,什麽時間用什麽樣的火,什麽時間加湯加料,經過壹段時間的摸索,爺倆終於總結出壹套做肘子的絕活兒。
據說當時慈禧特愛吃豬肉,有官員為討她歡心,就向其推薦天福號的醬肘子,老佛爺嘗過之後大加贊賞,就讓天福號天天給宮裏送肘子,還專門發了進宮的腰牌,也就是通行證,這樣天福號的醬肘子又成了貢品。有史料記載,慈禧六十大壽的時候,筵席上各種菜肴豐盛齊備,只因缺了天福號醬肘子,禦膳房就專門派人快馬去取。
據說,“天福號”醬肘子在清宮內也備受後妃們的喜愛。光緒帝的瑾妃是個日以素食為膳的人,但對於醬肘子“色、香、味”的誘惑,垂涎不已。她命膳房廚師隨時為她準備好壹盤醬豬肘,無論早、晚膳,什麽時候想吃,就立即端上膳桌,瑾妃吃醬肘子幾乎達到壹日壹食的地步。
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末代皇帝溥儀向往西方生活,穿西裝、吃洋飯,對清宮傳統的食品不屑壹顧,可是“天福號”醬肘子卻是壹個例外,盡管溥儀每天吃西餐不重樣,俄式的、法式的、意大利式的……“天福號”醬肘子卻是西餐桌上必備的壹道菜。1959年,末代皇帝特赦後,第二天,就騎自行車來西單天福號買醬肘子。
不光皇宮,清王朝的很多達官顯宦也都是天福號的老主顧,有的還為天福號題過字、寫過匾,其中有名的,就得說清代的兩位知名狀元,壹個是翁同和、壹個是陸潤庠。聽老師傅說,解放以後,老店裏還供奉陸潤庠的那塊匾,“文革”之後就不知去向了。
愛吃天福號醬肘子的名人就更數不勝數,過去演藝界大腕兒就有很多,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葉盛蘭都愛吃天福號的醬肉,袁世海愛吃天福號的雞,他們既是藝術家,也是美食家,都認準天福號的肉制品。老師傅說,他以前還常給王光美的父親王懷卿老先生、西單著名醫師盧克傑送醬肉。
這京城這麽多做肉的,天福號怎麽名氣這麽大,當然,這還不只壹個歷史的問題,您說皇宮貴族能長期認天福號,能是壹般的醬肉嗎,關鍵還得壹個信譽,天福號在信譽上真是做得沒得說。
據老師傅回憶,在過去天福號老店,講求壹個“誠信”。如早年天福號做醬肘子選原料,只認京東八縣的黑毛豬,這種豬生長期為9至12個月,天然餵養,肉瓷實,皮薄肉嫩、個兒勻溜兒,由於生長地方水土好,營養也特別豐富。輔料的選用也非常精細,花椒、大料、桂皮、生姜等要新鮮整齊、產地固定。當然選用這樣的原、輔料,價格要比別處的貴,但天福號從不含糊。在制作工藝上也是如此,絕不偷工。如天福號的龍頭產品醬肘子,制作工藝是非常復雜的,買來的肘子要經過水泡、去毛、剔骨、綽胚、碼鍋、醬制、出鍋、撣汁等數道工序,僅醬制這壹個環節就要經歷旺火煮、溫火燉、微火燜3個階段,歷時6個多小時。過去人們想吃天福號醬肘子,排隊購買,去晚了就會買不到,即便是這樣,天福號也絕不會為多生產縮短壹分鐘的制作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