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舌尖尚德巷

舌尖尚德巷

小巷裏小販的吆喝聲,是味蕾揮之不去的記憶。舌尖上的巷子,人生的舞臺,妳唱他出場。

淩晨,巷子裏還很安靜的時候,小販們就喊著“買水買豆腐痕?”只見壹個攤販肩上扛著兩個已經塗了桐油的水桶,在巷子裏跌跌撞撞地走著。街坊拿著瓷碗圍著桶,攤販掀開蓋在桶上的白紗,豆腐赫然在目。嫩,白,微黃,類似家裏剛蒸出鍋的餅(蛋),有香味。“水豆腐”這個名字名不虛傳,水靈生動,形象非常相似。從古稀老人到幼仔,往往買壹碗,加上油、鹽、香料,或者取壹勺糖,攪拌幾下,就喝了。

幾個攤販走了,然後來了砸飯的師傅。砸飯的師傅就不壹樣了:黑臉,黑手,甚至黑衣服。常年在烈日下抽煙曬傷,肯定和他的職業有關。拿到生意,他挑了個巷子的角落,坐在小板凳上。他右手有節奏地拉著木風箱,把火吹得通紅,左手不停地轉動著鼓鼓囊囊的爆米機,期間不時看看爆米機手柄處的壓力表。壓力剛剛好,準備燒開,砸飯的師傅叫圍觀的人散開,註意安全。接著,爆米機的頭部套了壹個自制的超長麻袋,轟的壹聲爆炸了,白煙散盡。壹鍋美味白花花的米飯爆炸完成,贏得壹片歡呼。米寶,住在胡同裏的孩子們對它情有獨鐘。使用的加工米以晚稻較好,其次是早稻。當年很多人砸米的時候,特意摻了適量的米粉和幹堿水片,味道明顯更好。

夏天很熱,烈日如火,大地像蒸籠,熱得讓人透不過氣來。此時此刻,賣涼粉的商販壹定會把涼粉擔子扛到巷子裏,這是壹個絕佳的商機。涼粉是古鎮人最愛的冷飲。采用植物涼粉制作而成,具有嫩滑晶瑩、爽口可口的特點,是夏日佳品。無商不奸,話雖刻薄,但絕非空穴來風。有意思的是,賣涼粉的攤販,給顧客端涼粉的瓷碗,也是攤販精挑細選的。碗底高,裏面淺,外表感覺挺大的。其實涼粉不多。即使是三歲的孩子也能壹次吃三碗。小商販做小生意,養家糊口,設身處地,不斤斤計較,理解萬歲。

炎炎夏日,毛宅的閉關清靜,臺階下有露珠。秋天的到來,春花秋果,壹種生長在山裏的野果,被鄉下人帶到巷子裏去賣。這種野果被鄉下人和城裏人都稱為“毛栗”。毛栗子和栗子差不多,只是栗子形狀的幾個部位,小但飽滿。主要含有澱粉、糖、維生素等成分,香甜可口,供人體自然吸收,真正的綠色食品。農村人賣栗子不用秤,有專門的量具。量具是竹筒,有大有小,或壹毛錢、二毛錢壹筒,簡單實用。因為毛栗子好吃,買家經常纏著賣家去采壹些。湊幾個,反正都是從山上摘的,不能虧什麽錢。賣家願意重生,兩次相識。古人雲,和為貴。

還有壹種扁食餅,類似餛飩,是鎮上的傳統小吃。早在民國時期就有了,在南門有幾條桂花巷,有壹家叫“景春閣”的扁食餅店,瓷器街有壹家“壹樓”餐廳的時候就相當有名了。制作起來相當復雜:20塊扁皮,壹兩塊鮮肉餡,四小塊糯米糕,壹斤肉骨湯。分別用餡料包好扁皮,放入開水中煮熟,然後倒入熱騰騰的肉骨湯中,再加入剛蒸好的糯米糕,加入味精、豬油、醬油,撒上花椒和蔥花,壹碗湯鮮嫩有米。

生在巷子裏的嬰兒,似乎天生淘氣。我小時候也是個調皮的男孩。巷子裏經常有人提著裝滿發糕的竹籃,邊走邊喊:“發糕好甜。”我躲在家裏回應:“拿個餅,拿個餅(景德鎮方言摔跤)。”壹個惡作劇讓賣發糕的哭笑不得,沮喪地離開了。

水豆腐,糖人,毛栗子,涼粉,炒飯,蒸糕,難以列舉。記憶被時間沖刷,壹定有很多漏洞。

轉載自古鎮邂逅——官窯風光巷城市文化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