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我小時候的壹個夢。
小時候特別鐘情校門口賣的各式蜜餞梅幹,酸甜可口,是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
清楚地記得那些梅幹的袋子上,都顯示它們來自同壹個地方:潮州。
那時就決定:長大,壹定要去潮州。
它是我長大後的壹座城。
從《舌尖上的中國》開始,美食風味系列打開了吃貨世界的大門,《風味潮州》自然勾起了饞蟲對潮州的向往。
在看到壹碗冒著熱氣的Q彈牛肉丸被端上桌,立刻決定:有空,壹定要去潮州。
它是我茶學路上的壹片山。
從第壹次喝到廣東烏龍,就愛上了它獨特的香味。
在茶課老師發出茶學遊廣告“鳳凰山上單從香,潮州城裏朱泥紅”兩分鐘,我就決定:這次,壹定要去潮州。
10月的尾巴,終於和幾個小夥伴壹起,開始了為期五天的潮州之旅。
潮州有著各種各樣的幹果蜜餞(這邊人叫涼果),最有名的是潮州三寶。他們分別是老香黃,老藥桔、黃皮鼓,是潮州涼果中的極品,不但好吃,藥用功能也是壹大堆。
大街小巷到處是涼果店,選了壹個看上去特別和氣的老爺爺家,果然好吃,帶回家兩天就被消滅幹凈,幸好當時留下了微店地址,還可以安慰壹下被勾起童年記憶的胃。
而作為壹個號稱“沒有壹頭牛能夠活著走出去”的城市,它的牛肉牛雜,都做的極有特色。
平時如果端上壹碗牛雜,我是怎麽也不會吃的,在這裏卻壹再上演“真香定律”,吃得很嗨。
基本上無論去哪家店,哪怕外表再不起眼,牛肉牛丸牛雜的味道都十分棒。
潮州飲食偏於清淡,同行的小夥伴有的不太適應,喜歡用自帶的豆瓣醬下飯。對我來說,除了燒鵝不太喜歡,其他都還好,甚至覺得清淡之中更有食物本來的味道。
特別是烏崠山頂喝的那碗烏龍肉丸湯,湯中既有肉鮮也有茶香,是非常奇妙的口感。
《茶、壹片樹葉的故事》裏這樣說潮州:
在潮州,每過100米就有壹家茶店,超不過20米就有壹個在喝茶的地方。
實地壹看,的確如此,潮州人愛喝茶,應該是全國之冠吧。從沒見過哪個地方這樣離不開茶,路邊各種小店、公交司機手邊,甚至壹張桌子的抽屜裏,都隨處可見茶的身影。
白天學習,晚上自然就要到處去尋找茶。
隨意走進壹家茶店,沒想到認識了壹個有趣的老板。大家越聊越開心,茶葉也從八十壹斤喝到三千五。
第二次再去的時候,他竟然把店門壹關,直接把我們請進了他家,還拿出了自釀的酒和私藏的茶,讓我們充分感受到了潮州人的熱情。
也在牌坊街找了個古色古香的院子,坐在裏面自斟自飲了壹番。涼風習習,夜色柔柔,三五知己,茶香四溢,是人生當中難得的美好享受。
烏崠山上的茶,初喝有點纖弱,似乎沒有印象中應有的香,但其實它的香是綿長的,初不驚艷,卻回甘悠長,越品越有感覺。
茶學班每天都安排了老師給我們上課,他們的性格和講課方式各有特色,卻同樣不遺余力地熱愛和推廣著潮汕工夫和單從茶。
陳香白老師 ,《中國茶文化》,《潮州工夫茶概論》,《茶事通義》等書的作者,壹個精致又可愛的老爺爺。他給我們講述了他認為的潮州茶的核心:和。
在他看來,家庭是最小的社會細胞,家庭穩定則社會穩定。而泡功夫茶,以茶為媒介,培養晚輩尊敬敬畏心,長輩包容愛幼心,是壹種使家庭和美的融合劑。
就像他的學生陳悅彬老師,在老先生沒到之前給我們上課,侃侃而談,壹派學者風範。老師壹到,卻自動變了壹副撒嬌求贊的學生模樣,生動演繹了陳老先生所說的“和”、“孝”概念。
陳老先生說這個社會有著非常不好的現象:浮躁。而對抗浮躁其實只要四個字:從我做起。
從我做起,從靜心泡壹杯茶,喝壹杯茶做起。
林宇南老師, 《中國茶文化?工夫茶》雜誌創始出版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潮州工夫茶項目申報負責人。給我們介紹了潮州茶的前世今生,還帶領我們品嘗了鳳凰烏龍茶的十種香型。
但對於我們這樣的小白來說,“好茶品不完,名字記不全”,喝得雲裏霧裏也沒搞清楚什麽是什麽香。
林老師喜歡在上課的時候提問和討論,並且特別準備了不少誘人的小禮品。學好才會問,是我最大的感觸,不然什麽都不懂,從哪裏問起呢。
章海元老師,“ 老安順”第五代傳人、中國手拉坯朱泥壺第壹人。看上去不擅言談,並沒有親自授課。只在我們的驚嘆聲中現場做出壹把精細的小朱泥壺,生動展現了他的技藝。
在自己博物館裏,也用復制品向我們解釋了被中國美術館和中南海紫光閣收藏的那些壺品的創作想法和特色。
前三位老師都在潮州城裏,最後壹天半,我們在鳳凰山包崠村見到了回鄉創業的余映豐余總和汕頭工夫茶藝市級非遺傳承人張虹老師。
余總 既有著傳統茶農對於茶和文化的敬仰傳承,也有著把廣東烏龍茶做強做大的野心。在他身上,我深刻的感受到了讀過書、看過世界的茶人和在家裏茶人的區別。
而負責工夫茶藝表演和講解的 張虹老師 ,則用氣質折服了我們所有人。
鳳凰茶因為生產和工藝的特殊性,目前都沒有規模化的產業鏈,但通過這些天接觸的老師們,感受到他們根深的凝聚力、倫理心以及對大自然的敬畏心,讓人不由得相信,潮州工夫和單從茶文化會繼續傳承和發揚,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愛茶之人。
由於時間大多數都安排在學習和茶山,給我們看景色的時間不多,需要自己在有限的時間裏去擠。
好在林老師的博物館就位於牌坊街,它是國內最大規模的古牌坊街,聚集了潮州的特色小吃與各種潮文化,課後逛壹逛,感覺十分好。
畢竟民謠裏說“到廣不到潮,白白走壹遭,到潮不到橋,白白走壹場”。晚上就有人去了廣濟橋,夜幕下廣濟橋的燈光秀果然十分亮目。
也自己壹個人早起去了潮州西湖,本來最想看看當初年輕的周總理在這裏的辦公場地涵碧樓。可惜正趕上封閉維修,只能在外遙望想像壹番。
行程中最美的景色來源於鳳凰山頂。無論是日出前的星空和日出的剎那,都在瞬間讓我哽咽,讓人感嘆大自然的美,是整個旅程中最大的彩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