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墩和橋臺的合稱,是支承橋梁上部結構的建築物。橋臺位於橋梁兩端,並與路堤相接,兼有擋土作用;橋墩位於兩橋臺之間。橋梁墩臺和橋梁基礎統稱為橋梁下部結構。 中國周代以前,在河中堆集石塊供涉水。秦代在鹹陽渭水上架了壹座用石柱作橋墩的橫橋,“廣六丈,南北三百八十步,六十八間,七百五十柱,百二十二梁”(《三輔黃圖》)。唐代長安中橋“歲為洛水沖註,……李德昭創意積石為腳,銳其前以分水勢,自是更無漂損”(《中國石橋》),這種類端橋墩形式沿用至今。近代,墩臺由石砌向混凝土澆築發展。同時,隨著橋梁技術的發展,有些橋梁的橋墩橋臺成為橋梁上部結構的組成部分。例如 T型剛構橋、斜腿剛構橋的上部結構同橋梁墩臺的上部是連為壹體的;懸索橋錨索的錨固部分壹般是同橋臺結合在壹起的;開啟橋的衡重部分常設置在橋墩臺體之內;斜拉橋的索塔架往往包括基礎以上的墩身部分等。 在墩臺工程方面,中國古代有創造性的成就,如漢代長安灞河橋采用了卯榫相聯結構,並應用若幹節疊置的石鼓作成具有柔性墩性質的石柱墩。宋代泉州洛陽橋用船上起吊工具懸吊大石塊砌築石墩,石塊有重達10噸者,實為用水上浮吊進行墩臺施工的最早實例。近代,各種類型混凝土墩臺和預制裝配式墩臺逐步向機械化拼裝施工方向發展。隨著施工裝備的改進和施工技術的提高,橋梁墩臺深水施工,峽谷中高墩臺建造,以及受復雜應力的空間結構的墩臺建造,不斷獲得發展。國內外對中等跨徑橋梁多采用施工便捷、圬工量省的排架樁柱式橋墩。美國路易斯安那州跨越龐恰特雷恩湖的大橋全長約39公裏,有跨徑為25.6米的基本橋孔1526個,其中1500余座雙樁柱(直徑為1.64米的樁節段用12根預應力鋼絲束串聯)橋墩在15個月內完成,全橋在26個月內完成,創世界最長橋快速施工的記錄。 橋墩 由帽蓋(頂帽、墩帽)和墩身組成。帽蓋是橋墩支承橋梁支座或拱腳的部分,其作用是把橋梁上部結構荷載傳給墩身,並加強和保護墩身頂部。樁柱式墩的樁柱靠帽蓋聯結為整體。墩身是橋墩承重的主體結構,其作用是把橋梁上部結構荷載傳給橋梁基礎和地基。 實體墩 也稱重力式墩,依靠自身重量保持穩定的橋墩。它的整體性和耐久性好。實體墩的墩身常用抗壓強度高的石料砌築或混凝土澆築。當墩身較大時,可在混凝土中摻入不超過墩身體積25%的片石,以節省水泥。實體墩也可用預制的塊件在工地砌築,各塊件用高強度鋼絲束串聯施加預應力。砌築時,塊件要錯縫。用這種方法建造的實體墩又稱為裝配式橋墩。 薄壁墩 用鋼筋混凝土制作的實體薄壁橋墩或空心薄壁橋墩。實體薄壁橋墩適用於中小跨徑橋梁。空心薄壁橋墩多用於大跨徑橋和高橋墩橋。 柱式墩 在基礎上灌築混凝土單柱或雙柱、多柱所建成的墩。中國通常采用兩根直徑較大的鉆孔樁作基礎,在其上面建立柱作成雙柱墩,並在兩柱之間設橫系梁以增加剛度。此外,也常用單樁單柱墩。 排架樁墩 由單排樁或雙排樁組成的橋墩。壹排樁的樁數壹般同上部結構的主梁數目相等。將各樁頂聯系壹起的蓋梁可用混凝土制作。這種橋墩所用的樁尺寸較小,因此通常稱這種橋墩為柔性樁墩。它按柔性結構設計可考慮水平力沿橋的縱軸線在各墩上的分配。 構架式橋墩 以兩欞或多欞構架作成的橋墩,多用鋼筋混凝土制作。構架式橋墩輕型美觀,但不宜在有漂流物或流冰的河流中建造。 橋臺 由帽蓋(頂帽、臺帽)和臺身組成。臺身有前墻和側墻(冀墻)兩部分。前墻是橋臺的主體,它將上部結構荷載和土壓力傳達於基礎。側墻位於前墻的側後方,主要支擋路堤土方並可增加前墻的穩定性。前墻和側墻均可用石料或混凝土砌築。當上部結構為拱式體系時,除在橋面系同前墻相會處需設置臺帽之外,在臺身支承拱腳之處需另設拱座。和臺帽相連的胸墻同橋面系端部之間應留伸縮縫。 重力式橋臺 依靠自重來保持橋臺穩定的剛性實體,它適於用石料砌築,要求地基土質良好。重力式橋臺的平面形狀有U形、T形以及山形等。U形的整體性好,施工方便,但是臺背易積水,故在臺後填土中應設盲溝排水,以免發生土的凍脹。在土質地基上,翼墻同前墻相會合處應設置隔縫,將兩者分開砌築,以避免兩者沈降不均,產生破壞。 埋置式橋臺 埋置於路堤錐體護坡中的橋臺,它僅露出臺帽以上的部分以支承橋梁上部結構。由於是埋置土中,所以這種橋臺所受的土壓力很小,穩定性好。但是錐體護坡往往伸入河道,侵占了泄水面積,並易受到水流沖刷,因此必須十分重視護坡的保護;在設計中應驗算護坡萬壹被沖刷毀壞時的橋臺穩定性和強度。 薄壁橋臺 以 L形薄壁墻作成的橋臺。這種橋臺有前墻和扶壁,前墻是主要承重部分,扶壁設於前墻背面,支撐於墻底板上。扶壁有若幹道,其作用是增加前墻的剛度。臺帽置於前墻頂部。底板上方的填土有助於保持橋臺的穩定。 木墩臺 主要用於木橋。僅在壹些易於取材的林區采用這類墩臺,其他形式橋梁在維修搶險時也用木墩臺或木垛作為臨時支承。
走近吐孜托爾烽火臺煙墩墩臺 在新疆,就怕自己走的少了,看的少了,聽的少了,這種感覺,在我以往去過的其它區域,從沒遇到過。
走近吐孜托爾烽火臺,就是出於這種感覺。
烽火臺又稱烽燧,俗稱烽堠、煙墩、墩臺。古時用於點燃煙火傳遞重要消息的高臺,系古代重要軍事防禦設施,是為防止敵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敵情發生,則白天施煙,夜間點火,臺臺相連,傳遞消息。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傳遞方式。
吐孜托爾烽火臺位於新和縣西出口附近,距縣城30公裏。屬於唐代遺址。
有關資料記載:現高約11米。其基部為夯築,頂部用土坯壘砌。平面為方形,剖面呈梯形狀。基部:東西長15.2米,南北長11.8米,面積約179.4平方米。距烽火臺北部約10米處的地表上散布著許多夾砂紅陶片、灰陶片,附近采集到龜茲五銖錢。
這裏說到龜茲。所謂龜茲,是古代西域的壹個國家。塔裏木盆地北緣是古龜茲國所在地,漢唐兩代先後在這裏設都護府。龜茲在漢西域50余國中,為第三大國,人口81000余,戶6900余。統轄包括今庫車、輪臺、沙雅、拜城、新和等地。國都延城,即今庫車。龜茲地處西域中心地帶,扼“絲綢之路”中段要沖。
新和縣古代為龜茲的西南屏障,分布於縣境50余處古代遺址中,經專家考證屬於軍事活動、屯田戍邊的遺址就達10多處。
從新和縣古跡示意圖不難發現,這10多處軍事活動、屯田戍邊的遺址大多處於新和縣的西南方向和西北方向,在這些遺址的包圍下,有它乾城(東漢班超西域都護府所在地),玉奇喀特古城(發掘了西域都護李崇的銅印和“漢歸義羌長印”)和通古孜巴西古城(龜茲大城市)。
吐孜托爾烽火臺就是這10多處遺址中的壹處。
目測了壹下,烽火臺高不足5米,與相關資料記載的有很大出入,帶我來的朋友告訴我,能看到現在這個模樣,算是我的眼福了。她說,她每次來,每次看到的高度都不壹樣,壹次比壹次要矮很多。
圍繞烽火臺走了壹圈,四周倒塌的很厲害,以至於底部是怎麽的結構已經無法看清楚,全被坍塌下來的土坯掩埋,而土坯已變成黃泥。在烽火臺的中間部位靠北側,有壹個洞窟。洞窟的四周,壹塊塊土坯清晰可見。
在底部的東側,也有壹個洞窟,洞口已被泥土埋住了二分之壹,朝洞內察看,洞內有丟棄的礦泉水瓶、煙蒂等,看來,早些時候,這個洞窟還能讓人進去歇息,但是,現在要想進入洞內,除非匍匐而行。
唐代杜佑在《通典·拒守法》中,對當時的烽火臺作了詳細的記載:“烽臺,於高山四顧險絕處置之,無山亦於孤迥平地置。下築羊馬城,高下任便,常以三五為準。臺高五丈,下闊二丈,上闊壹丈。形圓。上建圓屋覆之。屋逕闊壹丈六尺,壹面跳出三尺,以板為。上覆下棧。屋上置突竈三所,臺下亦置三所,並以石灰飾其表裏。復置柴籠三所、流火繩三條。在臺側近上下,用屈膝梯,上收下乘。屋四壁開覷賊孔,及安視火筒。置旗壹口、鼓壹面、弩兩張、拋石、壘木、停水甕、幹糧、麻蘊、火鉆、火箭、蒿艾、狼糞、牛糞。每晨及夜,平安舉壹火,聞警固舉二火,見煙塵舉三火。見賊燒柴籠,如每晨及夜平安火不來,即烽子為賊所捉。壹烽六人:五人為烽子,遞如更刻,觀視動靜,壹人烽率,知文書、符牒、轉牒。”
從這段文字中,我們多少了解到當時烽火臺的模樣和運作模式。
朋友約我爬上烽火臺頂部,我猶豫了壹下,還是違心地爬了上去。(之所以說違心,壹方面是這樣的古代遺跡,實屬罕見,我們不該在它瘦弱的軀體上,再踩上壹腳,另壹方面又抵擋不住爬上烽火臺“山高人為峰”和“壹覽眾山小的”欲望,更何況沒任何約束。)當然,爬上去的通道並不是過去的通道,而是當今到過此處的人踩下的痕跡。
爬山底部,極目四望,戈壁荒漠肆無忌憚地伸展開來,壹眼望不到頭。黑的是鹽堿地,白的是沙,紅柳或者是駱駝草稀稀拉拉點綴其間,營造出壹點綠色,給大地壹絲生命跡象。
我不知道,1000多年前駐守在烽火臺上的士兵,是處於生什麽情形,或許很威嚴,或許很孤單,或許很恐懼,或許很饑餓,或許壹夜之間被亂箭射死。我不敢作更多的設想。
離開吐孜托爾烽火臺時,已接近黃昏。壹整天陰天,到這個時候,太陽似乎被遮擋的不耐煩,憑著最後壹點力氣,去撕破雲層,把落下地平線之前的最後壹屢屢強光猛烈照射下來,雲層也不甘示弱,沒等太陽露出臉,又緊緊地將太陽裹住。
在這樣的天幕映襯之下,回望矗立在戈壁荒漠之間的吐孜托爾烽火臺,顯得既威嚴又孤單。
盛橋煙墩墩臺 從廬江縣盛橋鎮出發,沿316省道往西,再折向南,便來到了七裏村。在七裏村的野外,當地居民口中提到的“煙墩”就矗立在此。雖然在當地傳說中,煙墩曾是三國時曹軍使用的烽火臺,但卻壹直未受關註。直到2011年6月,壹起轟動省內的盜墓案,才稍稍揭開了這壹壟黃土之下掩藏著的數千年歷史。
當地傳說:是曹操的烽火臺
煙墩並不雄偉,只是壹個十幾米高的土臺,占地壹畝許,頂部平整,上面已長滿野草。它仿佛就是附近農家隨意堆放的土堆,然而,當地卻傳說這裏是三國古烽火臺,便不可不登頂壹覽。沿旁邊的小徑登上頂部,極目遠眺,藍天白雲之下,視野極好,周圍的田野、村莊盡收眼底。
據當地居民說,三國時期,曹操率83萬人馬下江南時路過廬江,看上了白湖壹帶,認為適合屯兵,便指揮士兵施工,準備排幹湖水後平整地面養馬練兵。盛橋的煙墩據傳便是當時所建。不過有壹天,士兵們正在大興土木之時,壹只喜鵲卻口銜“天意”而來。當時,士兵們以銅鼓為號,鼓響就收工開飯。這只喜鵲飛臨銅鼓之時,口中銜著的樹枝正好掉落下來,擊響了銅鼓。士兵們聽到鼓聲,便紛紛從工地上離開。就在他們吃飯的時候,天空下起了滂沱大雨,剛剛排完水的地方又被漲滿。見到此景,曹操認為是上天的啟示,只得長嘆壹聲“此處不宜屯兵”,將大軍撤離。結果,這裏沒有成為曹操的練兵場、養馬場,卻留下了壹段古烽火臺的傳說。
現在,煙墩周圍已看不到水,煙墩頂部也被村民種上了莊稼。歷史的真相被莊稼、野草和黃土層層掩蓋,沈睡數千年。
盜墓大案:揭開千年古墓
沈睡千年之後,煙墩下掩埋的真相卻被壹群“不速之客”揭開。2011年6月,壹起震驚全省的盜墓案在這裏發生。據盛橋鎮文化站站長盛業升介紹,當時,壹夥跨省流竄作案的盜墓團夥來到此地,以埋電線桿為名進行挖掘。這夥盜墓賊離成功僅差“半步之遙”,因為就在他們準備將挖出的文物交給買家時,卻出現了“內訌”,壹名成員憤而向警方舉報。接到舉報後,警方“壹鍋端”了這個團夥。
盜墓賊固然可惡,卻揭開了煙墩下神秘古墓的面紗。盜墓賊們挖出的文物是玉佩和玉玦各壹塊。破案之後,當地文物部門曾進入盜洞對古墓進行了初步勘驗,初步判斷為戰國或西漢時期的古墓。我國戰國至漢代這段歷史考證有許多“空白”,如果這座古墓確定為這壹時期的墓葬,將具有非常重大的歷史研究與考古價值。盛業升還介紹說,古墓內的棺木為楠木所制,他們在棺木內發現了絲綢等物品。而且,古墓內的棺槨為四層結構,棺槨外面還有封土層,初步判斷墓主人的身份非同小可。
專家觀點:最早應是“神墩”
煙墩原來是壹處古墓?廬江縣文史專家吳守春卻認為煙墩的真相不止於此。他表示,根據多年考證,煙墩最初應該是先民們聚居的“神墩”。先民們為求平安,便壘土而居。全村都住在用土堆起來的高臺上,以抵禦野獸、洪水的襲擊。這種高臺保留下來的,便被後人稱為“神墩”。
吳守春認為,為方便村民進出,神墩大多依水而建。此外,由於世代居住,世代修繕,神墩的土層分層明顯,堪稱“文化堆積層”。他考察了廬江縣境內已發現的200多處神墩,均有這兩個特點。
按照這兩個標準,他認為盛橋煙墩最初也是壹處神墩。他說,煙墩周邊現在雖然沒有水流,但在歷史上卻是壹處河道。此說法正與民間傳說中曹操放水屯兵的說法相吻合。他也對煙墩的土層進行了分析研究,認為其完全符合“文化堆積層”的特點。
按照吳守春的觀點,煙墩最初是神墩,後來才被人在裏面修建了陵墓。他認為,古人修陵墓註重風水,神墩依水而建,形似山,非常符合風水的要求,達官貴人在此建造墓穴是完全有可能的。
其實,神墩、古墓也好,烽火臺也罷,歷史都已遠去。如今,煙墩已成為盛橋鎮的壹處景致。目前,盛橋鎮煙墩古墓發掘工作已獲國家文物局批準,煙墩的真相、煙墩內的“遺產”,將在不久的將來重見天日。
出行小貼士
行:自駕遊,從合肥市內出發,由小西沖樞紐進入G4212高速,沿G4212行駛約55公裏,從廬江/軍鋪出口下。再進入S319省道,進入廬巢路,到達盛橋鎮。從盛橋鎮出發,沿316省道往西,再折向南,便來到了煙墩古墓所在的七裏村。
乘車,在合肥新亞汽車站搭乘合肥至盛橋的大巴車,到達盛橋鎮後,再打當地的“面的”去七裏村。
玩:盛橋鎮內除煙墩外,還有龍山文化遺址、商周文化遺址、金城寺遺址等去處,以及明代廟碑、聖旨碑等大量遺散於民間的珍貴文物。
吃:品嘗當地的特色美食大餃、粑粑。
尋訪明代煙墩墩臺
7月4日下午,深圳首個戶外走讀項目“山海之旅·走讀鹽田”開展第六期走讀活動,尋訪明代鹽田煙墩。深圳地方史研究專家、深圳博物館研究員張壹兵帶領近30名通過公開報名的市民讀者登上梅沙尖,通過“戶外+閱讀”的方式,將深圳人最喜愛的戶外登山與對本土歷史文化的學習進行結合,穿越歷史,尋訪明代煙墩遺跡,感受鹽田土地上曾經的烽火狼煙。
在鹽田區首家書吧式圖書館——“習學書吧”,市民讀者先了解了明清時期深圳煙墩的基本概況,了解鹽田煙墩在中國海防歷史中的地位和發揮的作用。據張壹兵介紹,煙墩,即烽火臺。深圳煙墩的歷史從明代洪武年間設立衛所開始。鹽田煙墩直到嘉靖十四年《廣東通誌》中才有明確記載,當時鹽田隸屬大鵬守禦千戶所。但在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粵大記·卷三十二·廣東沿海圖》中,鹽田墩臺則找不到蹤跡,應該是遭到了裁撤。而後康熙七年展界,新安沿邊奉設墩臺21座,其中有鹽田墩臺壹座,同時還有大梅沙、小梅沙墩臺各壹座。據此推斷,現存的煙墩應該是鹽田煙墩,屬明嘉靖朝遺存。
隨後,市民讀者乘車前往梅沙尖方向,沿登山道拾級而上,經過約40分鐘後,終於看到壹座石塊壘砌的墩臺。墩臺距離登山道很近,殘存的墩基只有約兩米高,周圍被荒草和灌木所包圍。墩基的石塊間已經看不到粘連的痕跡,站到墩基上會感覺搖搖晃晃的。據張壹兵介紹說,鹽田煙墩在整個廣東境內極具代表性,同時保存得相對完整,它的發現為鹽田這塊土地曾經作為古代海防要塞提供了重要證據,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活動現場,張壹兵也現場帶領大家了解煙墩的結構,功能以及通過何種方式認定它的年代。
據悉,“山海之旅·走讀鹽田”系列戶外走讀活動,今年***分為“與文學同行”、“山海考察季”、“濱海生活季”、“歷史人文季”四大系列,10場活動,分別以鹽田疍民、梅沙尖煙墩遺跡、三洲田首義、梧桐山自然筆記考察、海上絲綢之路、海洋與城市、海洋與文學、海洋與創意、沙灘音樂等10個不同的主題角度切入,邀請知名專家、學者、藝術家與市民讀者壹同行走。2015年度“山海之旅·走讀鹽田”系列活動將每月舉辦1期,活動全部面向市民免費公開報名,廣大市民可通過鹽田區圖書館海報、官方網站、“走讀鹽田”微信公眾賬號報名及了解活動最新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