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燜子是什麽?

燜子是什麽?

燜子是中國北方地區的傳統特色小吃,定州人“上到九十九,下到剛會走,都吃過燜子”。不同地方,燜子的做法有差異。

煙臺、大連燜子用地瓜澱粉做原料,河北靈壽、行唐、定州燜子用精瘦豬肉和山藥粉面灌制而成,河南禹州燜子用特殊紅薯制作成半成品粉條壓制而成,丹東燜子的原料是澱粉 ;調料有蝦油、芝麻醬、蒜汁等。

煎燜子,又叫煎龍鱗。雖是壹塊小小的燜子,天津人吃起來卻格外講究。得用刀將燜子切成大小均衡的扁塊狀,用油煎到雙面都呈出誘人的焦黃色嘎巴為止,在碟子裏碼到壹塊兒,顏色和形態都好似龍鱗。傳說吃燜子,是為了懲治懶龍,求壹個今年風調雨順,帶來豐收的好兆頭。

天津的燜子是有些與眾不同的。其他地區的燜子多用地瓜澱粉制成,常常是蒸著吃,或用其他配料壹起炒,天津燜子是用純綠豆粉做的,得經過層層過濾、攪拌、熬制、收汁、發酵,才能做出壹塊優質的好燜子。

擴展資料:

煙臺燜子起源:

相傳,有門氏兩兄弟到煙臺曬粉條。壹天,門氏兄弟剛將粉胚作好,卻遇上了連陰天。粉條若是曬不成,粉胚要酸壞,情急之下,門氏兄弟便將鄉親們請來用油煎粉胚,加蒜拌著吃。大夥吃過以後異口同聲說好啖(dàn,轉音“歹”dǎi),味道好。

於是,大家就幫著門氏哥倆支鍋立竈煎粉胚賣。往來客人都說好吃,但問此食品叫什麽名時,誰也答不出來。其中壹個有學問的人認為它是門氏兄弟所創,而且又用油煎燜,脫口而出:“燜子。”從此,便有了“燜子”的大名。

用油多少是影響味道的決定性因素之壹,油不能太少但絕不可以太多,太少了容易糊鍋底,而油放多了會使燜子四面都是膩膩的而且不會上嘎(音ge,)就是嘎巴,特指燜子兩面煎好後那層焦焦的、黃黃的、酥酥的、香香的東西。

炒燜子的火候也是壹大關鍵,火不能太大,時間不能太短,否則燜子容易炒不透,外面看著好了,但裏面是實心的,味道大打折扣,最好是用燒煤的大爐子滋潤著炒,等炒到燜子從內到外都變成淡黃色,通體晶亮透明,軟軟的,糯糯的,上下都已結了壹層黃燦燦的嘎,壹陣陣異香撲鼻而來,終於可以出鍋了。

吃燜子必不可少的調料只有三樣,壹是用兌好鹽的蒜汁,二是破(指用水兌)好的芝麻醬、還有醬油。

百度百科--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