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起源?中秋?壹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但並沒有說明是八月的哪壹天。
直至唐朝以後,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傳說唐玄宗夢遊月宮,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間才開始盛行過中秋節的習俗。壹般認為,中秋節開始盛行於宋朝,到了明清時期,中秋節已經成為中國的壹大傳統節日了。
中秋節不單單是華人的節日,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日本、韓國等東南亞國家的傳統節日。
中秋節的意義吃月餅以示?團圓?。月餅,又叫胡餅、宮餅、月團、豐收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壹大象征,慢慢的,月餅也就成為了節日的必備禮品。
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壹大象征,慢慢的,月餅也就成為了節日的必備禮品。月餅是圓的,且被賦予團圓之意的朝代是明,劉侗《帝京景物略》說:?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圓。?田汝成《西湖遊覽誌余》說:?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又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沈榜在《宛署雜記》中還記述了明代北京中秋制作月餅的盛況:坊民皆?造月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市肆至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壹餅值數百錢者。
中秋節美食團圓饃
陜西西安壹帶,每到中秋節,當地每家做饃,全家***吃壹饃,稱?團圓饃?。饃有頂、底兩層,中間加芝麻。饃上層用大碗拓壹個圓圈,象征中秋之夜,圓中刻?石頭?壹塊,上站壹個吃蟠桃的?小猴子?。饃在鍋裏烙熟後,切成尖牙狀,全家每人壹牙,家人短期外出,則留下壹牙。出嫁的姑娘,娘家則送饃上門,以示全家團圓不忘。
糍粑
中秋吃糍粑起源於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是人們為紀念楚國大將軍伍子胥而流傳至今的傳統習俗。通常人們把過中秋看成僅次於春節的農歷節日,素有?小年?之稱。中秋節這壹天天還未亮,家裏的婦女就早早地起床開始忙活了,把清洗幹凈的糯米倒進木甑裏蒸熟。糯米飯蒸好後,由家庭的男主人把木甑擡到院壩裏,將香噴噴的糯米飯倒進石碓窩裏,由兩個人壹組開始用粑捶或木杵搗爛它,家裏的小孩們則興高采烈地圍著石碓窩觀看大人們壹拉壹杵搗糯米,期待著能吃上香甜的糍粑。
猜妳喜歡:
1.中秋節的由來
2.人們過八月十五中秋節有什麽意義
3.有關中秋節的來歷
4.中秋節的來歷
5.關於中秋節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