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農歷三月初三,畬族都過“烏飯節”。節日那天,畬族家家戶戶蒸“烏米飯”,闔家***餐,辦歌會山歌盤答,通宵達旦,沈醉在壹片歡樂、淳樸的鄉情之中。
畬族關於“三月三”的來歷有多種的傳說。其壹,“三月三”為米谷生日,畬民要給米谷穿上衣服,故塗上壹層顏色,祈祝豐年。其二,三月三蟲蟻大作,畬民吃了烏飯,上山下地不怕蟲蟻。其三,古時畬民與敵兵交戰時,敵人常來搶米飯,畬民故意將米飯染黑,敵人怕中毒,不敢問津,畬民便安穩吃飯,有了氣力,打敗敵兵。其四,唐代畬族英雄雷萬興被關在牢房,他壹頓能吃壹鬥米,母親送來的飯卻都被獄卒搶去,雷萬興想法讓母親將米飯染黑,從此,獄卒再也不動烏飯。以後,雷萬興越獄,於農歷三月初三戰死沙場,族人每年以烏飯悼念他。其五,畬族英雄雷萬興率領畬軍抗擊官兵,他們被圍困在大山裏,糧食斷絕,以烏稔果充饑,為畬軍度過春荒,並取得反圍剿的勝利。雷萬興回軍營吃盡魚肉酒菜都感乏味,時值三月初三,他想吃烏稔果,就吩咐兵卒出營采擷。可是,這時烏稔尚未開花,那些兵卒只好采些烏稔葉子回來,有人出個主意,將烏稔葉和糯米壹起炊煮,結果糯米飯呈現烏黑色,而且味道特佳,雷萬興吃了食欲大振,於是下令大量制作烏飯,以紀念抗敵勝利。從而衍成風俗,世代相襲。
烏米飯是畬民從山地裏采來野生烏稔樹的嫩葉,置於石臼中搗爛後用布包好放入鍋中浸熬,然後撈出布包將白花花的糯米倒入烏黑的湯汁裏燒煮成了飯。烏米飯烏得名副其實,吃起來就連碗筷也被染粘成烏黑色。不過它的味道相當不錯,吃壹口清香糯柔,細膩愜意,別有情趣。倘若將烏飯貯藏在陰涼通風處,則數日不餿。食用時,以豬油熱炒,更是香軟可口,堪稱畬家上等美食。如果加上山間野味、香菇、木耳等炒壹炒,那味道就更美妙了。
順昌是我省畬族人口分布的較多的地方,很多山裏人平時忙於勞作,四季沒有閑時,唯“三月三”是他們交友,購物,情人相見的日子。
“三月三”最令來客興奮的,還是人群中豐富多彩的服飾。這壹天,山裏人都穿上畬民族最漂亮的服裝,在外人面前亮相。最引人註目的是畬家姑娘們的裝扮,平時壓在箱底的銀項圈,銀手鐲、銀耳環、銀頭簪、銀梳子今天都穿戴出來,這些銀飾在陽光下閃閃發光。衣服也是繡有各式各樣圖案的精工繡品,有的特意穿上了她們的嫁衣。“三月三”儼然成為她們比銀飾,比繡工的隆重節日。
畬族姑娘小夥要表演古樸歡快的舞蹈。對歌時男女分別三五成群結隊,雙方選定後即開始對歌,歌詞多為情歌,但由淺入深,所涉極其廣泛,在“談情說愛”的壹問壹答中歌唱現實生活、歷史傳說等等。其歌詞舊時多為即興編唱的,如今也有利用傳承歌詞的。曲調單壹重復,卻能婉轉悠揚。這種對歌,傳統上往往從傍晚開始,直到天亮,也有晝夜連續歌唱的。規模壯觀,以人如海、歌如潮形容,真是壹點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