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親身經歷來說,雖然說世界上有好人也有壞人,但不得不說這事加深了我對逛實體店,上學的時候,尤特別是進百貨商店的名牌服裝專櫃總會被這句話來影響買不起不要摸,買不起不要摸,買不起不要摸,同學回去後還氣得不行,在那瘋狂吐槽:什麽那個導購壹副看不起人的眼神,什麽怕整理不讓碰。氣的真恨不得把錢甩她臉上說:給我全打包。以至於很多時候去買東西都不敢跟導購對視。
妳是不是也有這種思想?互聯網興起後就很少去逛商城,不光是昂貴的商品,就是普通的小東西也是盡量能不跟導購員直接對線最好。沒有人像防賊壹樣跟在妳身後,壹遍又壹遍問妳需要啥,也沒有人在看到妳偷偷翻看價格後壹副看不起人的樣子提醒妳不買別摸。最重要的是,妳在壹個店鋪逛壹整天什麽也不買也不會覺得不好意思。
現在工作也有年歲了,沒有經歷過跟別的同學壹樣,找工作,執業中勾心鬥角,好處自己家壹直做服裝廠,接單日韓服裝這些年還不錯,也有這麽個消費能力去輕奢店,像maxmara、Gucci、Lv、香奈兒之類的不敢說經常去,但有時間還是要去感受壹下時尚的氣氛的,總體體驗還算良好,很少有過那種買不起不要摸的感覺。
現在奢侈品店門口總排著隊,這是為了進店體驗,壹次進店顧客不能太多,門口還壹個人帶著白手套站著,其實這是為了給咱們壹種高端的體驗,但是正是這種體驗。卻給很多人感覺如果進去不買壹件東西都對不起排這麽長的隊還有門口那個哥們的白手套。
進去後幾個導購圍著妳服務感覺壓力山大就算了,關鍵還是不好意思說“我就看看我不買
奢侈品店是故意設計“儀式感”,來分類人群?其實像做服裝的人都會知道,做實體店都要進行設計,這種設計感是針對某些人群的消費來設計的。奢侈品店的設計肯定會有這種設計,AU姐妹記錯的話應該是叫“儀式感”設計,造就了奢侈品高高在上的品牌形象,也給普通人帶來很強的壓迫,進而也對市場和客戶群體做了區隔。
奢侈品的門店設計,和講究高周轉的快消品牌比如優衣庫的門店完全不同。
所以哪怕沒聽過和見過的品牌,只要像奢侈品那麽設計了門店形象,普通人壹旦進去就會巨大,這種壓力的來源並不是品牌和價格,而是空間的儀式感。
說說自己的看法自然碰見服裝店有止不住的興趣,逛過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的無數潮牌買手店和二手中古店,總結的是越是大店服務態度越好越客氣。就算不熱情最起碼也以禮待人。前兩天在青島第壹家中古店,看包,就被鄙視了壹下,這個包5500,小心壹下。真心覺著挺膈應的。
退壹萬步來說,服裝人的年收入大家應該也知道,不算多,但是絕對不算少的。如果真的特別喜歡這根本不是問題。自己輕輕松就買了。再往裏面逛拿其他包包的時候,店員接著又提醒,價格就在旁邊。也沒興趣了。
其實對咱們現在大多數人而言,自己不喜歡的衣服就算價值連城,也不會碰。
只需要知道衣服穿舒服,適合搭配,圍巾手感好。包設計合理,外套顏色喜歡,這就夠了。很對人不會專賣店如數家珍,款式材質倒背如流,他們也不給咱們開工資?
對於服裝人來說很少看牌子,日常衣服很多都沒明顯牌子,壹直到現在au姐也很愛穿搭,但還是強迫自己喝咖啡、保持不吃晚飯。出門必化妝。家裏,車上,自己都收拾非常幹凈。我現在要買壹個包或者壹件外套,壹定是因為我喜歡。而不是其他人覺得如何。記住:“妳不需要取悅任何人,妳最需要取悅的是妳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