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安山古道徒步記

安山古道徒步記

安山古道位於鏡嶺鎮西南,我們從小泉溪橋開始,壹路迎著太陽往安山村方向行進。

這條山間古道頗為平坦,有青石板,有鵝卵石,與小泉溪並行,壹路蜿蜒向前。

古道旁就是壹畦壹畦的茶樹始終相伴,因是冬日,沒有茶農勞作,墨綠色的茶樹繁茂、整齊,茶枝上有茶花朵朵,那白色的花瓣,黃色的花蕊,鮮活美麗,總讓我覺得這朵花是甜的!

太陽底下的茶樹枝枝直立,被陽光壹照,似乎披上了壹件白色的絨衣,閃著細膩的光芒。絨衣下,似乎能聽到它們對陽光的吶喊,那流淌在葉脈間的不僅是營養,更是生命的喜悅。

當然最吸引眼球的,還數河底的水草(青苔和水草,不知哪個稱呼更合適),仿佛春天裏醉人的壹抹翠綠,熨帖妳的心靈。不知它們是如何做到的,但它們就這樣在河床底石頭上紮下了根,任溪水淺淺,或隨流水招搖,或我自巋然不動。陶醉於這抹綠,我竟像是看到了孫大聖,劈頭蓋臉毛發生長,每壹個毛孔似乎都寫著不屈與戰鬥的豪情,這抹綠越發可愛起來。

裟婆譚其實不是這條路上最好看的譚,可是這潭水蘊含的那抹藍綠色,卻讓我想起讀到李白的壹首詩。“鸕鶿杓,鸚鵡杯。百年三萬六千日,壹日須傾三百杯。遙看漢水鴨頭綠,恰似葡萄初酦醅。鴨頭綠為何色?可不就是眼前的這壹灣潭水嗎?溶天空之藍,化青山之綠,恰到好處的青色呀!醉眼迷蒙的青蓮,看到這壹潭青綠的葡萄酒,是不是要豪飲三百杯呢!

從裟婆譚前行二三百米處,水邊有壹棵楓樹,葉落已過半,紅黃的楓葉偶爾無風自落。斜出的樹底下,五塊頑石組成完整的茶幾和座椅。在這狹小的山谷裏,它們就這樣被高山圍擁著,被暖陽呵護著。坐在樹底下,閉上眼睛,感覺陽光壹絲壹縷被我深深吸進胸腔,暢行五臟六腑,它們走到哪裏,就把溫暖與治愈帶到哪裏,妙哉!

安山村腳下,雙溪匯合,道也分兩條,壹條通往護國庵和建國村,壹條通往安山村。這些古色古香的名字,加上田間小道,恍惚覺得這裏就是壹個世外桃源,橫刀立馬的將軍棄甲歸田,沒有了刀光劍影,只有這方寸間的雲深不知處。

我們就這樣壹路欣賞壹路遐想,將大自然的繽紛多彩收入眼底。不過這份美妙,又怎能少了人的參與。路上偶遇壹對夫妻,說要跟我們同行,我以為會有愉快的交談,卻發覺這兩人跟我們沒話也就算了,甚至各自掏出手機,各刷各的,哪處坐下就哪裏玩,很快就消失在了我們視線。後來迎面碰上從安山村下來的壹對夫妻,也跟我們打聽路程,兩人手牽手壹臉微笑,雖也人到中年,卻自然又和諧,問路也變得很愉快。人生百態,纖毫畢現,無處可逃。

還有田間和路上勞作的農人,面對陌生人,卻像熟人壹般,自然搭話。挖土找紅薯的大媽炫耀自己的收成與打算,澆水的大叔問候我們的來處,扛木頭的大爺自然談起對肩膀上木頭的處置。他們年紀都不小,扛木頭的大爺甚至七十幾歲了,但他們看起來都健旺得很,這讓爬個坡就累得氣喘如牛、咳嗽不止的我又羨慕又感慨,勤勞又艱辛給了他們磨礪,同時也給了他們壹副好身體,上天果然是公平的。

冬天徒步安山古道,壹路暖陽融融,壹路藍天青靄,壹路山清水秀,壹路溪水淺淺,壹路心曠神怡,冬天用它最樸素的姿態,演繹了最絢麗的色彩,此心安處是吾山,果然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