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楊家埠村位於哪裏

楊家埠村位於哪裏

楊家埠村位於濰坊市寒亭區政府南1.5公裏處。楊家埠村***有380戶,1200人,土地面積1.65平方公裏,其中耕地面積100公頃.

現村址在戰國時期即有聚落。西部(今寒亭氣象局院內)曾出土戰國時期文物,村南曾出土漢代陶器、銅鏡。今楊家埠於明代建村。洪武二年(1369年)楊氏先祖楊伯達,奉旨自四川梓潼縣移民到山東。初居於濰州崇道鄉寒亭社浞河西岸下店村(後演稱下邊村,壹度稱中楊家埠,俗稱老莊子),後因水患,復遷西埠另立新村。以方位、姓氏、地形命名為西楊家埠,習稱楊家埠。

楊家埠村是全國三大木版年畫產地之壹和濰坊風箏發祥地。

早在明代,楊氏祖居地四川梓潼縣重華鄉即為年畫產地。楊伯達出身於年畫世家,是當地有名的木工畫師,擅長繪畫、刻板和印刷技術,又精於燈籠、紙彩紮制。來山東後重操祖業,結合山東習俗,創造了楊家埠木版年畫,創立了同順堂畫店,主營年畫,兼營風箏、燈籠、紙彩、扇、布掛件等民間工藝品。600多年來,工藝世代相傳,人才輩出,不斷傳承與創新。

楊家埠木版年畫其題材廣泛。有辟邪納福、祥瑞吉利、風俗民情、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小說戲文、時事幽默、百戲娛樂、風景花卉、瑞獸祥禽,還有地圖、書法、秤頭歌等。形式主要有文武門神、扇面畫、攔門判、炕頭畫、窗飾、中堂、神像。造型誇張、構圖飽滿、想象自由、象征寓意、色彩鮮艷、圖文結合。工藝分為構搞畫樣、雕刻木版,著色套印、烘貨點胭等。

楊家埠風箏取材面廣,寓意深刻,造型多樣,擁有傳統風箏300多個品種,大致可分為吉祥類、福壽類、平安類、神奇類、愛情類、花卉類、鳥蟲類。形式上分:板子類、硬翅類、軟翅類、串式類、筒子類。每個類型又分超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和微型5個型號。楊家埠風箏與木版年畫聯姻,自成壹大派系。畫面鮮明,突出主題,以形傳神,色彩濃重,對比強烈,造型大方,形象美觀,工藝精巧,紮畫並重。工藝分為定樣、選料、下料、造型、綁紮、貼糊、繪畫、組裝、拴角線、檢測試飛。楊家埠風箏“好看、肯起、便宜”,深受顧客喜愛。

清朝乾隆、嘉慶年間進入興盛階段,全村出現了“戶戶印年畫,家家紮風箏”的景象,有“畫店百家,畫樣千種,畫版上萬”之譽。與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齊名為全國三大畫市。光緒年間,每年冬季畫商雲集,競相選購,村內畫店通宵達旦,趕制年畫。畫商5000多人,用紙2萬多令,印畫7000萬張。時藝人劉明傑、楊中海曾創作反映時政的諷刺幽默年畫“慈禧太後逃長安”“自覺體面光”等,突破了傳統年畫題材範疇。清末民初,年畫業曾壹度蕭條,東大順畫店請民間畫師劉明傑、楊毓珂、楊萬東進行年畫革新,生產實用木版年畫,如地圖、月餅、秤頭歌、花紙等。又將文人畫的情趣引入年畫,創作了“梧桐”“四香花鳥”“山水四幅屏”等。印刷工藝作了改進,作品古樸典雅,壹年四季均能銷售,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後受戰爭、政治運動和“文革”影響,畫版被銷毀,年畫被取締。

1980年代以來,楊家埠年畫重獲新生。組建了楊家埠木版年畫研究所,對瀕臨失傳的品種進行了搶救性的挖掘,恢復了家庭生產。1986年,首建了全國最早最大的風箏廠。1987年冬,文化部訂購楊家埠年畫“八仙圖”“年畫鏡片”和“年畫縮樣”等1500冊(套),分送20多個國家的大使館,用作國際文化交流項目。其間,多名民間藝人出國獻藝,表演年畫或風箏制作技藝。黨和國家領導人、外國友人和文化名人也多次來楊家埠視察指導,遊客紛至沓來,專程觀摩欣賞楊家埠木版年畫,楊家埠已經成為濰坊民俗旅遊的熱點。

楊家埠村有壹大批傑出的年畫、風箏藝人,著名的有被專家譽為“中國風箏王”的楊同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的楊洛書,有中國年畫王之美譽。

2006年,楊家埠木版年畫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楊家埠村附近有楊家埠民間藝術大觀園(楊家埠民俗文化古村)、寒亭西楊家埠木版年畫舊作坊、浞河景區、柳毅山、禹王濕地公園等旅遊景點,有楊家埠風箏、濰縣根雕、濰縣蘿蔔、壹空橋山藥、寒亭西瓜等特產。楊家埠村特產與美食楊家埠風箏

中國是風箏的故鄉,從有文字記載以來,已有2000多年歷史。濰坊是發明風箏和放飛風箏最早的地方之壹,而楊家埠風箏是濰坊風箏的壹支獨有流派,甚至可以說是主要流派。它與楊家埠年畫壹樣,在我國民族藝術寶庫中,

濰縣根雕

根雕,簡稱根藝,是對樹根加工的藝術,即人利用根的自然美,施以造化之妙的手法,表現出來的藝術。有文字說,根藝始於戰國,形成於漢晉,發展於唐宋,盛於明清。根藝作品大多為少數文人雅士、達官顯貴品賞,人民大眾

楊家埠村民俗文化楊家埠木版年畫

楊家埠是中國民間木版年畫三大產地(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寒亭楊家埠)之壹,自古至今盛產木版年畫。楊家埠木版年畫,是中國民間藝術寶庫中的壹朵奇葩,以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淳樸鮮明的藝術風格而馳名中外濰縣楊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