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區域環境創設中的空間規劃
區域活動把活動室的空間劃分成幾個活動區角,各種空間是促進幼兒交往、促進探索型主題開展的催化劑,若空間沒有適當的分隔,則容易使幼兒感到雜亂無序,從而產生不穩定的情緒。設置科學、合理的區域分隔,建構豐富的區域布局,是區域設置中壹定要考慮的。
(壹)區域的數量
區域數量的多少主要依據活動空間和幼兒人數而定。如果區域數量過少則會造成活動擁擠的現象,如:娃娃家人數過多則容易引起角色的分配不均而爭吵;區域數量過多則會出現區域的人數太少,幼兒之間缺乏交往合作,或造成區域活動空間太小,使得各區域間易互相幹擾。因此,壹般設置5~7個區域為宜。
(二)區域的劃分
結合區角活動,首先,我們把教室設計、劃分為若幹個區域。其次,充分利用材料,使各個區域活動相對獨立而又開放。如:利用壹些矮櫃,圖書架等作為區域之間的隔墻,使每個區域有家的感覺,各區域既保持通暢又互不幹擾。再次,設置多區單壹內容或是多區多種內容。多區單壹內容,即圍繞壹種主題內容設置多個活動區域,如:在大班的“春夏秋冬”這個主題活動中,教師在秋天的季節背景下,設置了“有趣的蟲子”“秋天的樹林”“秋天的果園”“水果店”等活動區域。多區多種內容,是按照多個活動內容設置不同的區域活動,如:壘高屬於建構區,閱讀、講故事屬於語言區,時裝表演屬於表演區,繪畫剪紙屬於美工區。
(三)區域活動格局
教師應充分利用教室、櫥櫃、桌面等室內空間和走廊等室外空間,創設有利於幼兒發展的區域活動格局。如:用櫥櫃、矮櫃分隔出大小不同的區域,提供不同顏色和形狀的花和葉子讓幼兒制作、粘貼成門簾,以分隔益智區和美工區。我們充分利用室外空間,將“劃龍舟”“擡轎子”等比較熱鬧的區域設置在教室外,以免幹擾教室內各區域的活動,有利於形成和諧、寧靜的氛圍。
二、區域環境創設中的教師支持策略
操作材料,是幼兒園區域活動環境創設的壹個重要組成部分便是操作材料,是區域遊戲開展的物質基礎。教師在區域活動材料的提供上,應註意以下幾種策略。
(壹)不斷替換和更新材料
單調、枯燥、壹成不變的材料,會使幼兒失去興趣,在每個主題活動中,教師可有意識地先投放壹部分材料,在觀察到幼兒對材料的興趣減弱時,再投入壹些新的材料,以滿足不同幼兒的興趣和發展的需要,推動主題的不斷深入和開展。如在中班“秋天”的主題活動中,我們投放了很多各種各樣的材料,有樹葉、畫好輪廓的水果、水粉顏料、毛筆等。剛開始,幼兒對印樹葉、塗畫水果很感興趣,塗上顏料拓印在紙上,再貼上各種畫好的水果,後來他們的興趣逐漸減弱,該區的幼兒也越來越少,為了激發幼兒的興趣和滿足其發展的需要,我們投放了新的活動材料:小材料筐、皺紋紙、扭扭棒、報紙、毛線等,幼兒對新材料產生了興趣,有的用蠟筆描畫樹葉,有的用皺紋紙粘貼菠蘿,有的把毛線剪碎粘貼獼猴桃。隨著主題活動的深入,幼兒充分發揮想象,用樹葉粘貼、添畫出了富有童趣的動物、人物、房子等各種畫面。
(二)提供有層次性或遞進性的材料
材料的提供並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根據主題開展的情況和幼兒能力發展的不同水平,提供相應的層次性或遞進性的材料。如在“蘋果與橘子”主題活動中,首先,把不同水果放入不同水果盒子裏,邊放邊說說水果的名稱、顏色、形狀和特征;其次,把不同的水果棒棒糖分到相應點數的盒子裏。再次,把不同點數的水果棒棒糖分到相對應點數的盒子裏。
(三)提供可以與幼兒互動的材料
材料壹般蘊涵著教育的目標和內容。讓幼兒在動手、動腦中與物體相互作用,不僅能激發幼兒的興趣和好奇心,而且有助於幼兒獲得有益的經驗。我們在探索區增加了“沈與浮”的實驗,並為幼兒提供了紙、回形針、玻璃、橡皮泥、鐵塊、海綿、橡皮、木頭等材料。幼兒在自己動手記錄和探索中,發現有的東西會沈,有的東西會浮,這引發了他們對沈與浮的興趣。再如,在益智區,我們提供了兩個粗細壹樣的杯子和兩個粗細不壹樣的杯子。幼兒在反復玩倒水的遊戲中發現:壹樣多的水在粗細不同的杯子裏水位的高低不同;在不同形狀大小的杯子裏的水看似不壹樣多,倒進相同的兩個杯子裏卻是壹樣多,幼兒在反復操作中了解了液體容積守恒的概念。
三、區域環境創設的幼兒本位體現
區域是幼兒非常喜歡去的壹個場所,因為這裏很多東西是屬於他們自己的:自己的興趣、自己的選擇、自我的遊戲,還有自己的成果。
在區域遊戲內外的環境布置中要盡量體現幼兒本位。布置壹個屬於幼兒自己的環境。壹般有三類:
1.幼兒的作品展示。
幼兒在區域中的作品壹定要在環境中展示出來,平面的可以張貼,立體的可以陳列在桌櫃上,擺放的、建構的可以拍攝圖象。這樣壹方面是對幼兒勞動成果的尊重,另壹方面也是讓幼兒體驗成就感的重要途徑,這些能激發幼兒持續參與活動的願望。
2.暗示引導幼兒的圖文。如:服裝設計區可以張貼幼兒收集來的時裝式樣,汽車城可以掛上師幼***同收集的汽車圖片,美工區裏張貼上折紙的圖示……這些是他們收集的、關註的、支持他們學習遊戲的環境展示。都和他們的遊戲息息相關的,同樣也是屬於幼兒自己的環境元素。
3.幼兒的設計圖紙或規則標誌。區域的規則是小朋友自己商定不斷變化的,為了提醒大家遵守規則,幼兒自己畫了標誌放在了區域裏。
四、區域環境中氛圍的營造。
例1:在區域活動“揚州工藝坊”中,教師根據揚州工藝創設了剪紙鋪、玉器坊、漆器室三個遊戲區。由於年齡特點,自主操作對於孩子們來說具有壹定挑戰性。因此教師在背景墻上布置了親手制作的漆器、玉器、剪紙作品。壹來起到了美觀的作用,二來可以幫助、提示能力較弱的孩子,讓他們在模仿的基礎上提升能力。
例2:又如區域活動“木偶小劇場”中,教師制作了屏風,以便在表演過程中遮住孩子的身體,增加表演時的趣味性、神秘感。並且由於孩子年齡小,多人合作有壹定的難度,教師便將故事內容以圖片的形式,按順序張貼在背景墻上,可以幫助忘記臺詞的孩子回憶、表演。
例3:再如“淮揚風味館”內,教師準備了自制美食(手工制作),張貼了醒目的淮揚特產圖片,上面寫著名稱價格。這樣的布置能夠充分的調動孩子的興趣,讓他們身臨其境的遊戲著,仿佛自己就是飯店的小廚師亦或是即將大飽口福的美食家。
以上的這些都是為了營造壹種氛圍,再現部分生活場境,讓幼兒遊戲時的情境更加逼真,角色意識更加強烈,實踐操作更加深入,活動效果更加突出。
區域遊戲的開展,對每個幼兒個性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區域活動中環境的創設可以優化對幼兒自我學習的服務,讓我們創設最優化的環境,使之更接近幼兒的“最近發展區”,為幼兒營造壹個更為自由發展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