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麥穗
文/樊麥堂
昨天晚上在朋友圈裏看到壹段燒麥穗的視頻,很有感觸,這不就是我們幼時生活的真實寫照嗎!
在那些年代,物質條件還不是太多豐富,生活相對比較簡單壹點,小朋友乃至年輕人沒有零食可言,單調枯燥的生活方式造就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各種各樣的所謂 美食 小創意隨遇而生。
每年到了艷陽高照的五月份,小滿節氣壹過,小麥進入灌漿的蠟熟尾期,籽粒飽滿但未變硬,這段時間,正是“燒麥穗”的最佳時節,人們三三兩兩湊在壹起,從麥田裏拽幾把麥穗,就地取柴,用手拿小壹撮,在火上算轉算燒,等麥穗外表燒焦發黑時,便就燒好了,人們迫不及待的拿上幾個燙手的麥穗在兩手心之間揉搓,等到麥仁與外殼脫離時,鼓足壹把勁,用口氣吹掉外殼,剩下的凈麥仁,用手心直接按在嘴裏,特別感覺好吃,很有嚼頭,原汁原味那種麥香味道讓人垂涎三尺,百吃不厭,再吃不煩,人們每當吃完燒麥,兩手黑黑,嘴巴如墨,有時滿臉弄的像“包公”壹樣,彼此互相“嘲笑戲弄”,開心的不亦樂乎,津津有味,余味無窮。同時這個時間裏,新大蒜成熟起挖,人們也有燒吃大蒜的習慣。人們平時還有喜歡燒吃洋芋(土豆)、紅芋(紅薯)、紅蘿蔔等習慣,總之在那些年代,生活水平相對偏低,沒有什麽零食可用,人們吃這些即使發明也為創造,更是無奈之舉,無非就是解解嘴饞,變變口味,改改吃法,填填肚子而已。
視頻中幾個人邊吃燒麥邊對話:
甲:好多年沒有吃過燒麥了,感覺好新鮮。
乙:兒時吃燒麥感覺很好吃,特別的香,現在怎麽吃也吃不出原來那個味道了。
丙:現在是人們食滿的很,啥好吃的都吃膩了,吃肉都不覺得香了, 誰還稀罕吃這燒麥。
丁:現在環境汙染嚴重,農田也深受其害,什麽東西都用化學藥品去處理,當然沒有原先那種純正的感覺了,也不可能吃出原來那種味道了。
戊:現在 社會 還是好,好吃的應有盡有,小食品琳瑯滿目,想吃啥就有啥,當今 社會 的小朋友、年輕人口福真大,不像我們那些年代再去燒麥穗吃了。
是啊! 燒麥穗,兒時的記憶,兒時的味道,永遠不會忘記,也不可能忘記!可現在的美好生活,人們也不會再繼續燒麥了。
2019年5月31日
作者簡介
樊麥堂,男,家住陜西省寶雞市眉縣常興鎮嶺堡村,網名《退耕》,農民,出生於1957年10月12日,畢業於眉縣槐芽中學高七五級,高中文化,陽光向上,喜愛戲曲,文字愛好者,現隨同兒子在太原生活。文字不好,只因愛好。曾在諸多網絡平臺和作家平臺發表文字數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