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塍紅燒豬婆(母豬)肉歷史悠久。始出於宜興市高塍鎮桃園村陳氏家族,已有壹百三十多年歷史。先祖們以農耕為生,生活艱難,多有農戶飼養豬婆,產仔出售,以補生計。每只母豬產了10窩左右小豬就無膘而不再懷胎,因其肉腥難食而不得不棄之。桃園村壹陳姓農民,覺棄之可惜,遂試用多種佐料,燒制成美味豬婆肉。傳說當年乾隆下江南,途經宜興高塍時,偶然用餐吃到了當地陳家豬婆肉店燒制的豬婆肉,覺奇香撲掉鼻味道上乘,連聲稱好,揮筆提匾:“高塍豬婆肉”。這匾被店家高掛於店堂,並將當天燒制乾隆所吃的豬婆肉湯敬稱為“乾隆老湯”,嗣後,每每盛小勺“原湯”加進第二天燒煮的豬婆肉湯裏,以此類推,即成“祖傳秘方”。代代相傳。現燒制的豬婆肉更是色香味齊全。
高塍豬婆肉的制作方法是:把不能再生仔豬的0豬,宰殺洗凈後剁成6大塊,下鍋烹制,看著火候適時加上茴香、生姜、桂皮、薌草糖、黃酒等調料,其中燒制壹只豬婆黃酒要用2至3千克之多,最後投下大紅(食用色素),白肉由淺入深漸變赤色,煞是好看。隨之飄出的香味也越來越濃。燒制時間壹般為壹天,當起鍋時,那股鮮美而又奇特的肉香飄溢四方。壹旦熟肉起鍋來趁熱嘗鮮的絡繹不絕。有買“厚頭”腿肉的;有買“薄頭”腰囊的;老人們喜歡既便宜又脆嫩的“省腸”(子宮)和奶酥;青年們喜歡啃豬蹄;更有人專買肉骨頭啃。其中,用飼養時間超過4年的老豬婆燒制的豬婆肉,不僅油而不膩,而且肉皮香脆爽口(稱之為沙皮),更是上品。其味之鮮美,沒法用語言表達。賣肉人常用沿湖荷花塘采摘的荷葉,洗凈曬幹,作為豬婆肉的包裝。
即使在“大割資本主義尾巴”的年代,仍有人在“地下作坊”燒制,只是不用色素,改用白燒,悄悄提籃小賣。馬克思主義教育家蔣南翔提起家鄉和紅燒豬婆肉,稱贊它是“名不虛傳的地方特產,文化底蘊深”,並囑咐高塍的幹部要用高科技提高豬婆肉質量。1995年,臺胞虞兆中返鄉贈建“兆中圖書館”,見鄉親們用高塍紅燒豬婆肉款待他,非常高興地說:“壹見家鄉的傳統美食,頓覺家鄉父老更親更近。願這壹地方風味世代相傳,發揚光大。”臨行前,他還將鄉親贈送的豬婆肉帶到了臺灣。
現在的高塍豬婆肉已經借助真空包裝行銷全國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