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廠區內保存了較為完整的歷史建築,基本保持了原有的歷史風貌和格局。代表性遺產有盛達碼頭牌樓、鐘樓、商務會館、專家樓、清華工坊等。
盛達碼頭是張謇先生創辦工廠的起點。為了城市規劃和方便水路運輸,盛達紗廠在廠門口的楊桐運河邊修建了壹座工廠專用的盛達碼頭,碼頭上還有壹座牌坊。“牌樓”是中國古代特有的建築類型和文化符號。它不僅展示了建築本身的技藝和象征意義,還展示了當時社會的禮儀、倫理、審美情趣和風俗習慣。
牌樓由石頭和木頭制成,有三門和四柱。牌樓兩側鐫刻“盛達馬頭”四個大字,其中“碼頭”二字寫為“馬”,下面四點特意省略,表示我們要像三足鐵錨壹樣為民族工業打下堅實的基礎。牌樓柱的東西兩側,分別有張謇恩師翁同龢和張謇親自書寫的對聯:“機發靠天地;中國東南部到處都是衣服和被子。”“長富生於土地;“尚同龔輝江海達”,這個協會的意思是利用土地資源,聚集群眾的勞動力,利用它來發展民族工商業,造福當地勞動群眾,獲取利潤,豐富民生,並有像河流和海洋壹樣的偉大功績。“這種‘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理念仍然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鐘樓建於1915年,高22.8米,由裙樓和建築組成。建築分為三層,壹層和二層都有窗戶,三層是時鐘室,四面都有羅馬數字指示12小時的時鐘,仍然起著報時的作用。鐘樓標誌著時代的更替,新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開始出現。它體現了人們新的時間觀念,加快了人們的生活節奏,培養了準時的工作習慣。同時,它也是民族資本主義在唐閘安家落戶的文化象征。如今,這座有著百年歷史的紅磚鐘樓依然屹立不倒。
慶華坊為磚木結構,坐西朝東,占地500平方米。它是南通現存最早的現代化工業廠房建築。這個車間是現代鋸齒形木架車間的罕見樣本,不僅可以通過天窗采光,而且便於工人在操作時觀察紗線上的細微缺陷並進行排氣通風。由於機器的工作面長而寬,選擇鋸齒形廠房可以使工作面得到均勻柔和的散射陽光。今天的盛達棉紡廠已經今非昔比,江蘇盛達集團已經進入互聯網人工智能時代。誌願者在智能紡紗車間看到,紡紗車間內幾乎沒有熟練工人,百年前的手工機械紡紗已升級為如今的智能電子設備操作。
百年過去了,我們仍然為張謇和他的同伴們創辦現代企業的愛國精神、社會責任感和奮鬥精神所振奮。“天地之大德,就是生命”,高大的鐘樓和盛達碼頭見證了盛達紗廠的光榮與夢想、繁榮與衰落。波蘭思想家米奇尼克曾經說過,為壹個不完美的社會而戰並不是為壹個完美的社會而戰!張謇先生像壹個“好的受托人”壹樣,壹步壹步地描繪著他的“新世界”藍圖。
劇本的最終走向也是對張謇先生“父育母業”理念的致敬。我們有理由相信,當“劇本的文化”與劇本發生碰撞時,將會有所不同!
文字|陳文
圖片|姚文靜部分來自網絡。
編輯|唐?中國榕樹
審核|何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