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飲食上沿襲了東北滿族的飲食習慣,每天只吃兩頓正餐,稱為早膳和晚膳。早膳壹般在早上六點至八點半進行,晚膳在十二點至下午兩點進行,夏秋兩季則提早壹個小時。兩頓正餐之後,各加壹頓小吃,時間不固定,如果皇帝臨時想吃什麽,就隨時傳人送上。按照清宮規制,宮中的膳食機構內內務府和光祿寺,皇帝的日常膳食由內務府下面的禦茶膳房負責,各種宴會則由光祿寺的禮部和禮部精膳清吏司和禦茶膳房***同承辦。禦茶膳房包括膳房、茶房和清茶房,其中膳房設總領三人,承應長二人,承應人十五人,庖長三人,庖人二十人;禦茶房和清茶房***有壹百二十多人,此外還有太監壹百五六十人。皇帝每天的膳食先由禦茶膳房官員開列出膳單,經內務府主管大臣審閱、備案後,才能烹飪制作。皇帝平時用膳的地點不固定,大多在寢宮的東、西間或辦事場所。用膳時,東西兩邊不得走人,上菜的人全部走中間南門,東西兩邊是給皇帝留用的,因為皇帝要坐東朝西用膳。膳房太監負責擺好膳桌,鋪上桌單,開膳時間壹到,侍衛便通知禦膳房將膳食送上,這叫“傳膳”。然後,太監們便手捧紅色漆盒排著隊進來,將各種菜肴、飯點、湯羹等迅速端上餐桌,按照規定位置擺放好,無關人員壹壹退下,只留下侍膳太監。這時,皇帝在太監簇擁下步入膳桌入座,準備用膳,四名太監垂手立於皇帝身後,壹名年長的侍膳太監則站在壹旁,負責給皇帝布菜。膳桌壹般用三張桌子南北向拼成,中間壹張桌子供皇帝進膳用,主要擺放幾只時令鮮菜和水果等。在膳桌旁邊還另設壹幾案,以備皇帝賞賜,皇帝覺得哪道菜特別可口,說聲“賞”,這道菜便會被放到幾案上,,待會兒放入配有開水加溫的食盒內,送到被賞賜的官員府中或妃嬪宮中。待膳太監先在每道菜上放壹塊試毒牌,查看變色不變色,以檢驗飯菜是否有毒或變質,還有就是檢查各菜所用的原料配合在壹起會否產生毒素反應。試毒牌是壹種銀制的半寸寬、三寸長的小牌子,據說如果飯菜中含毒,銀牌就會變色,如果皇帝是絕對不會食用的,以防止中毒,甚至還會追究廚師的責任,弄不好就要殺頭。用試毒牌檢驗過之後,太監再親口將每道菜嘗壹口,謂之“嘗膳”。驗證無誤後,皇帝才示意待膳太監將自己喜歡吃的菜點盛至碗中,開始享用。皇帝吃的飯菜,壹般為主菜八品、小菜四品,外加火鍋、粥、湯等,加在壹起大約有二十幾品。由於皇帝用膳都嚴格按照祖制家法,所以吃起來恐怕是了無興致,只不過圖個排場和程式而已。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曾回憶道:“這些菜肴經過種種手續擺上來之後,除了表示排場之外,並無任何用處。它之所以能夠在壹聲傳膳令下,迅速被擺在桌子上,是因為禦膳房早在半天之前或壹天以前就已做好,煨在火上等候著的……我每餐實際上吃的是太後送的菜肴,太後死後由四位太妃接著送,因為太後或太妃們都有各有的膳房,而且用的都是高級廚師,做的菜肴味美可口,每餐總有二十來樣,這是放在我面前的菜,禦膳房做的都遠遠地擺在壹邊, 不過做個樣子而已。”他還把皇帝用膳歸結為四句話:“華而不實,費而不惠,營而不養,淡而無味。”無論哪道菜,即使它再可口,皇帝都不能連吃三口,這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家規,叫作“吃菜不許過三匙”。因為皇帝愛吃什麽、不愛吃什麽,是絕對不能讓外人知道的,壹來怕有人在膳食上打主意,投毒謀害皇帝;二來也是不想傳出宮後有人假借禦膳之名,招搖撞騙。站立在皇帝身後的四名太監便是專門執行家規的,即便是皇帝,也得遵循老祖宗定的規矩。皇帝用眼睛看哪個菜,侍膳太監便將那個菜朝皇帝身邊挪近壹點,然後用羹匙舀進布碟裏。假如皇帝吃後說了句“這個菜不錯”或是贊許點頭,傳膳太監就再替皇帝舀壹次,同時將這個菜朝後面退,不能再舀第三次。如果連舀三次連吃三口,那四個太監中為首的壹個就會叫壹聲:“撤”其余太監便將這個菜撤下去,而且此後十天半月就不會再見到這個菜了。宮中把這個規矩稱作“傳膳不勸膳”。總之,皇帝的用膳總是讓人捉摸不透的,不能讓人輕易掌握規律。不光這樣,清宮《膳底檔》是專門記錄皇帝進膳情況的內廷資料,事無巨細,壹點不漏均記錄在案,但是皇帝愛吃什麽菜則是萬萬不能記錄上檔的,皇帝也絕不會說自己喜歡吃什麽,或者今天想吃什麽。侍膳的太監及宮內人員更不許隨便談論,這可是宮內的壹大忌諱,隨意談論或泄露皇帝用膳情況的人,輕者杖責,重者砍頭。如果沒有皇帝的旨意,包括皇後在內,任何人都不能跟皇帝壹起吃飯。如果皇帝心情好或者想跟臣僚談事情,可以恩賜其他人陪同壹起進餐,能夠沐浴到這種皇恩的幸運者也僅有皇後、妃嬪、皇子皇女以及個別寵臣而已。皇帝用膳時,還有音樂伴興,大概就是《周禮》所規定的帝王進餐時以樂侑食,樂助食興吧。當然,清朝的皇帝已不時興“鐘鳴鼎食”之類,而是由樂工演奏較為輕松的吹打曲子。用膳完畢,皇帝還要漱口,漱口畢,春夏季節皇帝壹般會吃引些時鮮果品,用於清心爽口,秋冬季節則常飲熱茶,以助消化。清朝禦膳每天的食譜都被記錄下來,每月集成壹冊,因為直到今天,人們還可以看到清宮檔案中的大量禦膳膳單。同時,內務府主管大臣還要負責監督廚師的制作,每道菜都要嚴格按照配料規定來搭配,既不許任意增減更換,也不能讓配料影響了主料的原味,做到主次有別。。。
壹、管理機構 清代宮廷飲食的管理機構,主要是內務府和光祿寺。內務府是管理皇族事物的總機關,其屬下的“禦膳房”、“禦茶房”、“禦茶膳房”是專門管理皇帝及皇室飲食的機構。皇帝的禦膳房每日需要的米、面、菜、糖、酒、醋等物,由內務府屬下的“掌關防管理內管領事物處”管理。禦膳房所用雞、鴨、豬等肉類物品,主要由內務府支出四萬兩銀購買,其中內廷每年約用兩萬兩千余兩銀,則由光祿寺按季向戶部支領發給;鮮魚由掌儀司買辦。其中直隸進奶豬、乳羊、雞、野雞、鴨;崇文門每年春暮進黃花魚,十月進銀魚;直隸保德州天橋峽每年冬季進石華魚;山東進麒麟菜、海帶、紫菜、吉祥菜、魚翅;山西進石花冰魚、鰣花魚;兩淮進風幹豬肉、糟鵝蛋、糟鴨蛋;湖廣進銀魚幹、蝦米;江西進蝦米;外藩蒙古進熏豬、鹿肉幹;長蘆鹽政進豬、羊、雞、鴨、花魚等。 皇帝每日所需蔬菜由內務府支銀購買。每年各地還要向宮廷進貢醬菜及地方特產,有山東進扁豆、鳳尾菜;浙江進醬菜、杭州菜;江蘇進各色小菜;福建進閩姜。為便於貯存並保證蔬菜等食品新鮮,紫禁城內設有五所冰窖,***藏冰約三萬塊。 按照滿族的傳統習慣,皇帝每天有早、晚兩膳,早膳多在卯正,有時推遲到辰正(早六時至八時前後),晚膳多在午、未(十二點至午後二點前後)。兩次正餐後,各加壹頓小吃。如臨時需要飲食,則隨時傳進。到夏、秋兩季,早、晚膳則要提早半個時辰。清代皇帝用膳有固定時間,無固定地點。吃飯的地點不固定,多在皇帝的寢宮或活動的地方。清代雍正以後的皇帝都以養心殿後殿為寢宮,在養心殿正殿批閱奏章、召見臣工、處理政事。之後,經常在養心殿東暖閣進膳。無論皇帝走到哪裏,身邊總有幾個專門負責“背桌子”的侍從。只要皇帝想吃飯,壹聲“傳膳”令下,背桌子的侍從立即將三張膳桌壹字擺開。負責皇帝日常飲食的禦膳房,坐落在養心殿迤南,是與養心殿相鄰的南、北兩座大院。養心殿周圍的重華宮、鹹福宮、建福宮等都做過乾隆皇帝的餐廳。傳膳太監手捧膳盒,從禦膳房到皇帝傳膳的地方壹溜小跑魚貫而入,把禦膳房早已準備好的飯、菜、餑餑、粥、湯等逐壹擺在長長的膳桌上。長桌擺滿,意味著禦膳已齊備,膳房首領太監,請皇帝進膳。 皇帝的禦膳房設官員、廚役三百七十人,禦茶房和清茶房有壹百二十多人。皇帝進膳有膳單,由內務府大臣劃定,月成壹冊。每日用膳前,膳單要明確指出某菜為某廚師烹制,以備存檔。內務府大臣還負責禦膳承做時的嚴格要求,每品菜點的配料都有明確的規定,不許任意增減更換;膳食主次有別。 雖然宮廷有最好的原材料和廚藝最精湛的廚師為皇帝備膳,但是每位皇帝對飲食的要求是有區別的。康熙帝生活在盛世的巔峰,他躬行節儉,對飲食生活嚴戒奢華,並要求皇室眷屬、子弟及大臣們註意儉約。他說,食品無論精粗,應因人而異,據每人的身體情況,選擇對自己身體有益的食品,不可貪食其味美而所好食品。康熙皇帝壹日兩膳,每膳僅壹味,不食兼味,多余部分,全部用來賞賜後妃和隨行食用。兩膳之後,“夜不可飯食,遇晚則寢”。所食食品,也選擇“每兼菜蔬食之則少病,於體有益”。“諸樣可食果品,於正當成熟時食之,氣味甘美,亦且宜人”。對於鮮果及蔬菜等類,“朕只略嘗而已,未嘗食壹次也。必待成熟之時始食之,此亦養身之要也。”即使在外巡幸,遇到當地官民供獻吃食(地方特產,指酒、肉等),康熙帝下令,僅取微少的壹點點——“令取米壹撮,果壹枚”。因康熙提倡節儉,當時宮中每年生活消費僅為明代的八分之壹,“明光祿寺每年送內用錢糧二十四萬余兩,今每年只用三萬余兩。” 乾隆帝的飲食生活講究養生之道,壹年四季早膳前都要先吃壹碗冰糖燉燕窩。在早晚兩正膳中,也常有燕窩菜,即燕窩紅白鴨子、燕窩炒雞絲、燕窩拌白菜、燕窩白菜滑溜雞鴨、燕窩清蒸肥鴨。乾隆帝飲宴菜肴中以雞、鴨、魚、豬、羊、鹿、鵝等為主。乾隆皇帝喜食肉類食品,那必須是經過精選細烹後食用。如乾隆四十三年(1778)巡盛京,壹行人馬剛到山海關,盛京將軍弘晌為討皇帝喜歡,特進剛剛獲到的鮮鹿給皇帝。弘歷深知食鹿肉滋補身體,但仍十分謹慎。弘歷問道:“今日進的鹿肥瘦?”廚役回答道:“瘦。”/p-1146349882708.html隨後弘歷下旨:“晚膳叫雙林(廚役名)做塌思哈密鹿肉。其余伺候賞用。”可見對飲食的講究已達到了科學的膳食結構。 乾隆年間,清宮飲食十分豐富,但他食雜糧、蔬菜的習慣不改。每年春季榆樹發芽的時候,清宮要食榆錢餑餑、榆錢糕、榆錢餅。乾隆不僅自己吃,還將此供奉神祖,“宮內、圓明園等處佛堂供榆錢餑餑、榆錢糕”。宮內禦膳房做的榆錢餑餑分送後妃、皇子們,還賞給王公大臣們品嘗。初夏食碾轉兒(嫩麥制作),端陽節食粽子,重陽節食花糕。迎季節食蔬菜更是弘歷的嗜好,黃瓜蘸面醬、炒鮮豌豆、蒜茄子、攤瓠榻、春不老、芥菜纓、酸黃瓜、酸韭菜、秕子米飯、粘饊團子……本來都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民間粗食,卻為“九五之尊”的皇帝喜食,體現了乾隆帝的飲食粗細搭配、糧菜互補的合理膳食。隨季節變化調整飲食、調換菜肴,是乾隆飲食的特點:冬末春初,早晚兩膳的菜肴中設兩個火鍋。農歷四月初,撤去火鍋換涼菜,六、七、八三個月早晚兩膳增加糖拌藕、江米藕。冬季三個月食鹿肉、羊肉,夏季三伏食糊米粥、綠豆粥。全年飲食有規律,不食過冷過熱物,食不過饑過飽,不暴食暴飲,對弘歷健康長壽是有著奇妙的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