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始在今河南省的最東南部,全縣在淮河以南,東境與安徽六安鄰近,地理位置特殊。按照古代廣義的“中原”概念,光州已不屬於中原,但今天它是河南省所屬的壹個縣,我們在討論問題時不妨仍然把它看做中原的壹部分。歷史上,光州是中原人渡淮之後向東南前往廬州、安慶、徽州直至浙閩的必經之處,是歷代中原民眾南遷的集散地。對於南遷至閩臺的中原姓氏後裔來說,固始不是這些姓氏最早的本根所在,但它卻是在姓氏尋根過程中必然會探尋到的較近的根源。因此可以說,光州固始尋根是獨具特色的。固始成為閩臺壹帶許多姓氏近根集中的地區,與中國歷史上中原民眾三次大規模地向東南遷徙有直接的關系。第壹次是西晉末年隨著晉朝皇帝的南渡而出現的移民潮。《閩書》記雲:“永嘉二年,中原板蕩,衣冠始入閩者八族,所謂林、黃、陳、鄭、詹、丘、何、胡是也。”《福建通誌》、《福州通誌》及福建的杜黃陳鄭等大姓的家譜族譜中也有相關的記載。這八個姓氏的原始祖根皆在中原,但他們大規模南遷的始發地卻未必都起於光州固始,只有福建客家人的林氏原曾“聚族於淮南道光州”。
中原大姓南遷並且起於固始的是以後的兩次移民潮。第二次發生在唐朝初期。唐高宗總章二年(669年)陳政入閩平叛,其哥哥陳敏、陳敷率58姓軍校增援,這些人都是固始人。到陳政之子陳元光任漳州刺史時,這58姓軍校便在閩地落籍,建設與開發漳州,陳元光父子因此被譽為“開漳聖王”。於是固始陳氏和固始58姓便成為福建居民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三次大規模移民潮發生在唐朝末年至五代十國時期。十國之壹的閩國的創建者王審知即是淮南道光州固始人。唐末大亂,農民起義軍首領之壹王緒率眾攻占淮西光州,自領光州刺史,王審知及其兄王潮、弟王審圭阝參加了王緒的軍隊。不久王審知兄弟殺掉王緒,王潮代領光州刺史。王潮死後,王審知在唐末時被朝廷授為威武軍節度使、福建觀察使,於是率部入閩,割據壹方,五代初後梁開平三年(909年)被朱溫封為閩王,945年閩國被南唐滅掉。王審知及其子孫經營閩地數十年,原來入閩時所率本部軍校多為光州人,後來都在閩地落籍。隨王審知入閩的光州人,有不少是中原的大姓,如鄭姓等。
從以上考察可知,唐初陳元光和五代王審知兩次率眾入閩,在福建入籍定居,繁衍生息,構成了後世福建民眾的主體,究其根源,多來自固始。今天可以看到的福建壹些大姓的族譜、家譜,如王、陳、劉、黃、鄭、周、許、方、曾、吳、謝、尤、施、余、顏、呂等20余種譜牒資料中,都有其祖先由固始入閩的記載。而臺灣的民眾又大多數都是來自福建的,因此,臺灣的姓氏自然也有相當大的比例來自光州。有人說,福建人來自光州的,占福建人口總數的70%左右,而臺灣人來自福建的,占臺灣人口總數的70%左右。由此推算,臺灣人應有約半數來自光州。今見《臺灣通誌·氏族篇》中記載,大約有60個姓氏來自光州。這樣的事實,說明光州對於閩臺地區的姓氏尋根來說,確實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閩人稱祖皆曰自光州來的分析唐代由光州固始到閩地的兩次移民浪潮,增加了閩地的人口數量,改變了當地居民的民族結構和文化素養,移入的中原漢人成為當地居民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了中原漢人與當地土著居民的融合。光州人陳元光、王審知及其子孫成為唐、五代時期閩越地區的統治者,隨遷的中原漢人在當地也有較高的地位。於是宋代以後,不少福建人談及自己的祖先時,都說是從?光州遷來。明清時期又有不少福建人遷至臺灣。從而形成了閩、臺人對光州的祖根認同,閩臺壹些宗廟祠堂裏鐫刻?宗由光州,將軍及澤匾額。據有關閩臺?移民資料 中介紹,先祖來自光州的族譜有16部之多,分布於福建晉江、泉州、南安、安溪、永春、漳州、龍海、仙遊、長樂、詔安等地。在臺灣省有陳、黃、丘、宋、林等18部大姓族譜上都記載著其?先祖為光州人 。
淮西光州與中原漢人的南遷入閩
據1953年臺灣戶籍統計,當時戶數在500戶以上的100個大姓中,有63個姓氏的族譜上記載其先祖來自淮西?光州 。這63個姓氏的戶數,占臺灣總戶數的80.9%,表明每5戶臺灣居民中有4戶祖地在光州。
對於這種?閩人稱祖皆曰自光州來的現象,南宋史學家鄭樵以為,五代時王審知據有閩地,優待同鄉,壹些原本並非來自?光州的閩人冒充固始籍,是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我們認為,雖然不能排除有部分?冒籍現象,但是眾多中原漢人從光州遷至福建,並在這裏生息繁衍,則是基本的歷史事實不容否認。當然,遷入閩地的中原漢人不可能全是固始籍人,也不可能全是光州籍人,但是應以?光州固始及其附近人居多。
總之,在中國古代,壹方面有許多光州固始籍人氏南遷入閩,另壹方面,淮南光州固始由於它的區位優勢,由此成為中原人南遷的聚集地或中轉站。中原漢人的南遷,大多由淮河支流汝潁河東南下進入淮河,或者從淮河上遊沿河而下。這些非光州固始籍的中原漢人在固始集結、中轉、出發。因為?光州是他們離開故土、走向異鄉的最後壹站,給他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他們將這種記憶傳給後世子孫,從而形成了閩人稱祖皆曰自光州來這壹現象。正如明代山西大批人民遷移到河南等地,他們雖然來自山西各地,但是都在洪洞縣的壹棵大槐樹下集結出發。於是這些山西移民後裔都稱自己祖先來自洪洞?大槐樹,有民謠說:?要知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 因此我們認為,?閩人稱祖皆曰自淮西光州固始來既是歷史事實的壹種真實反映,也是壹種文化現象。
名詞光州固始縣的鄰縣光州商城縣的方言壹樣
俏吧------好、漂亮等贊美的意思
娘(liang)——母親
老爹(die)——稱小叔。
老娘(liang)——指小嬸。
老幹(gan)爺——指嶽父。
老幹(gan)娘——指嶽母。
老憨子——小兒子。
湯罐子——指女兒。
日濃貨——指不講究衛生的人。
標槍溜溜棍——指說空話不辦實事的人。
大鍬把——借指“掌線的”農田犁耙手。
當家的、老頭子、孩子爹、掌線的——妻子對丈夫的稱呼
老媽子、屋裏頭——丈夫對妻子的稱呼。“老媽子”稱呼較廣,老年婦女也自稱;也指稱別人妻子。
尖爪——小氣人,吝嗇人。
末子子——最小的孩子。
牯子——公水牛。
黃尖——公黃牛。
沙子——母水牛。
黃市——母黃牛。
牙豬——閹過的公豬。
角豬——未閹過的公豬,也叫種豬。
豚豬——閹過的母豬。
老母豬——未閹過的母豬。
癩呆猴子(癩頭包子、癩黑[hie]麽)——癩蛤蟆。
貓猴子——嚇唬小孩的習慣用語,不特指什麽東西。
鬥筐——盛壹鬥谷物的筐。
酒撬子——開酒瓶蓋的工具。
刮刀——插秧用的似鋤地勾頭刀。
撐桿子——雨傘。
油果子——油條。
大蒸饃——饅頭。
幹飯——大米飯,與稀飯(米粥)對稱。
舅子頭——妻兄弟。
新郎倌——新郎
俺倆倌——我們二人。
連襟——指妻姐妹的丈夫。
背鍋子——駝背人。
大da(三聲)——稱父親
大da(四聲)——稱母親
媽頭子——指乳房
寒顫人——指人小氣、吝嗇。
寒蛋------小氣
幹巴子——瘦子。
雞宿眼——近視眼,也指夜盲癥。
銼把子——矮個子。
腮泡子(sai pao zi)——腮幫子
啥家夥——指什麽東西,或用罵人,鄙視人;或用探問物件。
意思皮——指行動遲緩,反應慢的人。
老鴰——烏鴉。
麻咋子——喜鵲。
黃埠蟲子——螢火蟲。
鱉胡子——蝙蝠。
泥巴狗子——泥鰍。
狼把子——傳說中能把小孩背走的怪獸,實際上不存在。
玉婁——玉米。
甜秫秫——甘蔗。
萵瓜(wo gua)——南瓜
窩心苔——萵苣。
車板菜——車前草。
轉(zuan)頭——宰殺後的豬牛羊舌頭。
鼻子——鼻子、鼻涕。
格巴(gie ba)——鍋巴
發翻子——指中暑。
靠椅——帶靠的椅子。
手巾頭子——手帕。
鎖耙(pa)子——鑰匙。
電把子——手電筒。
夜壺——尿壺。
茅茨——廁所
水坷塘——水坑
見天——每天
今個、明個、後個、大老後個——今天、明天、後天、大後天。
晚黑(wang hie)——晚上。
白果(gu)眼子天——多雲天氣,陰天。
打春——立春
夜黑裏——夜裏。
月姥姥——月亮。
裏頭、外頭(方位詞)——裏頭、外面。
撐桿子 ------- 雨傘
門隔(gie)拉 ------- 門後面
浪張------- 形容什麽事都想參與的態度(有貶義)
考呆------- 捉弄人
噎熊------- 完蛋
熬(ao三聲)了------- 嘴饞
遲勁------- 很用力
氣死貓------- 壹種竹子編成的裝肉類的器皿,因為蓋上蓋子後貓吃不到裏面的肉類而得名。
確(qio)——指人流氣,或指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