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油香在恩施是非常搶手的早餐食品,州城舞陽壩的幾處炸油香的早餐攤上,從清晨7點起就壹直圍滿了“貪吃”的客人,壹直到上午10點左右,等待的人群才逐漸稀少。
制作油香,得先有工具和原料,工具需要壹個模具,恩施人把這個模具叫做油香瓢,它是壹把長長的勺子,勺柄約半米來長,勺子約碗口大小,圓形扁平狀,底部中央微微突起。原料需要將大米、黃豆浸泡後磨成細漿,再備上拌好辣椒粉等作料的土豆絲、鮮肉絲、蔥花等。
油香在恩施是非常搶手的早餐食品,州城舞陽壩的幾處炸油香的早餐攤上,從清晨7點起就壹直圍滿了“貪吃”的客人,壹直到上午10點左右,等待的人群才逐漸稀少。
二、
土家燒餅又名掉渣燒餅、抖掉渣燒餅,因烤後外層酥松,稍壹震動就可掉渣而得名,有“中國比薩”之美稱。土家燒餅是恩施地區極富地方特色的小吃之壹,尤以恩施老城區六角亭田發勇家族制作的“田燒餅”為典型代表。“田燒餅”為祖傳工藝,遠近聞名。
曾風靡全國的掉渣燒餅(土家燒餅),因部分商家不得要領,質量難以保證使聲譽受到影響,但在恩施地區,這壹傳統工藝是源遠流長,正在發揚光大。
土家燒餅的主料是面粉,先用老面發面,後以肉、蔥、花椒等為原料做成餡,摻合在壹起做成橢圓形餅狀,抹上醬油、芝麻等,在瓦缸內用木炭烤制而成。烤熟的土家燒餅面色金黃,外酥內軟,清香誘人。
三、
恩施豆皮,是湖北恩施州壹種的地方特色小吃,故稱為恩施豆皮。成品色澤乳白,有淡淡香味。恩施豆皮又分米豆皮,綠豆皮,包谷(玉米)豆皮,其中以米豆皮最受歡迎。
壹種就是煮,食用時,在湯鍋裏煮熟後添加雞、鴨、魚、肉、菜等各種可供選擇的配料(當地人稱其為臊子),綿軟滑爽,美滋美味。另外壹種就是炒,食用時,將雞、鴨、魚、肉、菜等各種可供選擇的配料混合進去壹起炒,豆皮酥滑鮮嫩,綿軟滋潤,配菜與豆皮的味道交合在壹起,別有風味。
四、
土家炕洋芋,“洋芋”就是土豆。“炕”是湖北宜昌地區、恩施地區的方言,是煎炒燜炸之外的壹種做菜方式,介於用少量食用油煎與炸之間的壹種烹飪方式。客人來了,奉上壹碗,作為飯前壓肚之食,是壹種地道的土家風味食品。
五、
黴豆腐,又名淹豆腐,是萍鄉的壹道可口美味小吃。把水豆腐或蔔幹豆腐放進專門用於淹制豆腐的瓦罐到入雪水淹上半天,撈出漂去鹵水,加上香油、蒜仁、辣椒粉,其中味道和其他地方的就是不同,吃過後回味無窮,“妙不可言”,淹豆腐既下飯,又解暑。
六、
土家油茶湯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現象之壹,土家語稱“色斯澤沙”,堪稱中國茶文化壹絕,源遠流長。據清代的《來鳳縣誌》記載:“土人以油炸黃豆,包谷,米花,綠焦諸物,取水和油,煮茶葉和湯泡之,餉客致敬,名曰:‘油茶’”。壹邊喝湯,壹邊食用湯中花生粒、豆腐幹、核桃仁,如果這時再配上用火燒好的糍粑,吃起來那感覺是滿口余香,回味悠長。
七、
利川根粑涼粉歷史悠久,至今已有壹百多年歷史。它以天然高山蕨根為原材料,不含任何化學成分,無汙染。根粑涼粉壹放進嘴裏,胃口立即就開了,那種酸酸的,麻麻的,辣辣的,滑滑的口感,讓人垂涎三尺。吃上壹碗根粑涼粉,有避暑鎮渴、防止腹瀉、解酒清神的功效哦!
八、
頂頂糕,是湖北的特色小吃之壹。是以面粉或米粉、糖、油脂、蛋、乳品等為主要原料,配以各種輔料、餡料和調味料,初制成型,再經蒸、烤、炸、炒等方式加工制成。糕點品種多樣,花式繁多約有3000多種。月餅、蛋糕、酥餅等均屬糕點。
是人們生命活動時所需“能量”的主要提供者,是人類賴以生存的主要食品。它包括谷類、薯類和糧、豆類食品做成的米飯、饅頭及各種花樣的米、面等食物,其中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如澱粉、蛋白質,維生素等。
九、
柏楊豆幹 利川柏楊豆腐幹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壹種地方特色菜肴,因產於利川市柏楊壩鎮柏楊村而得名。柏楊豆幹主要以優質地產大豆、龍洞灣泉水和若幹種天然香料為原料,經過水洗、浸泡、碾磨、過濾、滾漿、燒煮、包紮、壓榨、烘烤、鹵制、密封等十幾道獨特工序加工而成。
柏楊豆幹色澤金黃,美味幽長,綿醇厚道,質地細膩,無論生食還是熱炒,五香還是麻辣,均有沁人心脾回味無窮之感。經質量技術監督、衛生防疫等部門檢驗,產品符合國家標準,內含豐富蛋白質、多種維他命及鈣、鋅、鈉、硒等多種微量元素,保質期可達8個月以上,有“固體豆漿”之美稱。
十、
合渣,又名懶豆腐。恩施土家人對合渣有著深厚的感情,特別是在兵荒馬亂之年,由於糧食奇缺,合渣救下了不少人的性命,流傳有“辣椒當鹽,合渣過年”的民諺。如今,恩施人吃合渣已不是逢年過節才能吃的“奢侈品”了,平時在家裏都能吃上合渣,許多餐館更是把它當成壹道特色菜上桌供應,深受顧客的青睞。
在恩施,合渣的吃法很多。有的吃得較稀,不加任何調料,常稱為淡合渣,突出“喝”,時而還加洋芋壹起煮食;有吃酸合渣的,是將合渣放置變酸,再食,既解渴又消暑;有的還制作成合渣火鍋,張關合渣就是制作合渣火鍋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