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居易的詩中,冬天的至日有兩個特點:第壹,冬天的至日是家人團聚和家庭團聚的日子,獨自在外地的人會感到孤獨;其次,在冬季至日的這壹天,太陽正好照射在南回歸線上,北半球的夜晚最長,白天最短。冬天的至日在中國古代比在現代更重要。它不僅是壹個能指導人們農業生產和日常工作的重要節氣,也是壹個重要的傳統節日。應該舉行祭祀或慶祝活動。
在古代社會,冬季至日的習俗和習慣數不勝數,主要有三類:第壹,冬季至日前後降雪的概率很高,人們會去河邊的小山上欣賞雪景並登頂;第二是吃,冬天的至日適合進補,傳統食物是湯圓和餃子,牛羊肉是進補的首選;三是祭拜,祭拜祖先以示緬懷,並希望來年有個大豐收。不同地區的風俗習慣存在差異。在壹些地區,將為死者焚燒棉衣,並將棉鞋送給兒童。到目前為止,只有吃餃子被人們保存了下來。
對於現代人來說,實用的選擇是在路邊賞雪,在家煮餃子。沒有辦法像古人壹樣在濱江湖畔看雪、做美食、誦經典。
我相信農民的諺語:“至日冬天刮西北風,老牛春天會減肥”,這意味著如果至日冬天刮西北風,老牛明年春天會減肥。冬季吹至日與老牛變瘦的關系與農業和古代社會的兩種認知有關。
在傳統認知中,人們預測冬季至日西北風可能發生兩件事:壹是冬季至日西北風,整個冬季不會出現降雪,降雪對農業生產略有影響,明年可能會出現倒春寒,老牛忙起來自然會變瘦;第二是冬季至日有西北風,明年春天可能會有幹旱。在幹旱的日子裏,老牛會不停地拉桶澆水,老牛也會變瘦。老牛是古代重要的生產工具。只要是農業生產,就離不開老牛的輔助,這樣可以大大減少人力投入。
現代社會,農業生產不再依靠牛,現代機械能滿足了人們的生產需求。現代農業科技助力中國農業騰飛,即使真的是西北風,也不用擔心。春旱時,自來水將直接連接到土地上進行灌溉,以確保充足的生長用水;如果遇到倒春寒,可以提前預測,做好防護措施。如果小麥白長了,做好機械壓制就行了。面對不同的農業生產問題,對癥下藥才能解決問題,提高糧食產量和品質。
俗話說,“冬天至日西北風大,春天老牛瘦”是當時社會人們的真實寫照,當時生產工具落後,農業靠天吃飯。在現代農業中,如果做好所有的管理工作,糧食豐收的概率就會增加。隨著現代農業科技的發展,曾經作為重要生產工具的牛將退出歷史舞臺,其作用可能僅限於吃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