殼牌的起源是兩家母公司的合並,這使它成為最國際化的主要石油公司。如今,殼牌集團在許多國家都有業務往來,比其他任何石油集團都多。大約有5700名國際員工,比其他任何公司都多。殼牌集團是世界上最大的跨國投資者,其品牌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品牌之壹。
殼牌集團對業務發展有著長遠的願景。殼牌在許多國家擁有100多年的歷史,在各個領域都有長期的合作夥伴。殼牌的很多項目(上遊或下遊)投資規模都很大,運營周期長達幾十年。為此,殼牌建立並使用了復雜視覺規劃技術來研究未來發展。英荷殼牌石油公司由英國殼牌運輸貿易公司和荷蘭皇家石油公司於1907年合並而成。殼牌石油公司是世界第二大石油公司,僅次於美國的埃克森石油公司。主要從事石油、天然氣、化工、煤炭和金屬業務。就總資產而言,該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公司;就儲量而言,該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公司。近壹半的年銷售額來自歐洲,約四分之三來自美國。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該公司在《幸福》雜誌列出的全球最大工業企業名單中,銷售額、利潤和總資產均名列前茅。
該公司是在國外石油和其他商品貿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早在公司成立之前,國外業務就占了公司銷售額的絕大部分。兩家公司合並後,實力進壹步加強,並在美國站穩了腳跟,從而將業務擴展到全球。二戰後,該公司繼續在海外拓展業務。在此期間,公司的註意力主要集中在東南亞、中東和非洲國家。當石油危機來臨時,該公司被迫與石油輸出國組織合作減少石油供應。此外,發展中國家相當多的公司被國有化,公司受到很大影響。為了解決困境,該公司實施了大規模的多元化計劃,並收購了壹些煤炭和金屬企業。與此同時,中國北海地區的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力度加大。然而,該公司壹再與南非保持密切的商業聯系,這冒犯了美國消費者和國際輿論。該公司的這些行為被指控公然違反聯合國禁運決議,其產品也遭到抵制。盡管如此,該公司繼續在世界各地開展業務,並使其業務結構合理化。危機過後,該公司將業務目標擴大到非石油出口國,化工產品行業也有所發展。在1990年,它在新加坡的催化裂化廠開始生產,在191年,它在日本和澳大利亞的催化重整爐開始生產。1991與另壹家公司合作在泰國勘探新油田,並與中國達成協議在廣東省建設壹家煉油廠。該公司在美國、瑞士、新加坡和日本等34個國家擁有煉油廠,在美國、法國、巴西、阿根廷和新加坡擁有化工制造業務,在南非和澳大利亞等國家擁有煤炭業務,在巴西和哥倫比亞等國家擁有各種金屬采礦業務。為了應對各種風險,殼牌采取了壹系列重大措施:
公司在組織管理上奉行簡政放權的原則,確保業務公司有足夠的靈活性。長期以來,殼牌石油公司主要根據其地理位置安排其組織結構。公司在大陸設立了四個地區總部,並在相關國家或地區設立了分支機構。每個分公司都應該從事勘探、煉油、銷售等業務。總部的後勤服務部門負責向分支機構提供法律、財務、信息等服務,因此分支機構往往要接受多部門、多層級的管理和領導,因此公司在1995中調整了傳統的矩陣結構。本次調整的主要內容是根據公司主營業務範圍設立商事機構。從過去的按區域、部門多頭管理,轉變為按業務範圍直接管理,目的是使下屬分支機構的董事在享有較大自主權的同時,直接對公司的經營狀況負責,以確保公司的經營戰略得以實施並對下屬公司進行有效管理和制約,同時最大限度地發揮壹線企業的主觀能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