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大如年”:專家詳解冬至民俗
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中秋、春節可能是國人最重視的節日,但在廣東人的眼裏,冬至卻也是壹樣重要的節日,甚至比春節還重要得多,廣東人有句話叫“冬大過年”,從此可見冬至在廣東人心目中的地位。
雖然在冬至,沒有長假期,沒有春節那舉國興騰的、喜洋洋的、歡欣異常的氣氛,但廣東人會在這壹天極大鋪張,舉家團聚的朝拜祖先之余大魚大肉的吃壹頓,以祈求來年能鴻運當頭,萬事如意!
傳統的老廣東人,每逢傳統節日都會炒些大魚大肉的菜肴朝拜祖先,對於冬至,則更是重視,在這天,老廣東人不但做些大魚大肉的葷菜,還煮些素菜,湊夠九碟菜肴,整整齊齊的排放在桌上,還加上生果、燒酒還有自家做的點心等等,用來朝拜祖先。
泉州人“冬節不回家無祖”
每年農歷十壹月中旬,約當公歷11月22日(或前、後壹天),是冬至節,又稱冬節。冬至為24個節氣之壹,特別為人們所重視,泉州人稱冬至為“冬節小年兜”,其重視程度似稍為遜色,但過節時同樣很隆重。
冬至應節食品,各地不壹,北方吃餛飩,西北壹帶多吃餃,江浙壹帶則吃湯圓和麻糍。蘇州人過冬至節所吃的湯圓,又稱“冬至團”,分為粉團和粉圓兩種,《清嘉錄》曰:“有餡而大者為粉團,冬至夜祭先品也;無餡而小者為粉圓,冬至朝供神品也。”泉州人所吃的“冬節丸”,實際上就是《清嘉錄》所介紹的蘇州人應節食品粉圓。節日前夕,家家戶戶要“搓丸”。有紅、白兩色。“搓丸”手藝細巧,晉江深滬、石獅祥芝、惠安崇武的漁村婦女,搓丸速度快,質量好,粒粒小如魚目珠子,令人贊嘆不已,在搓冬節丸的同時,還用米丸料捏做壹些小巧玲瓏的瓜果動物和金錠銀寶,以象征興旺吉樣有財氣,俗稱“做雞母狗仔”。
泉俗有“冬節不回家無祖”之說,故出門在外者,都會盡可能回家過節謁祖。冬節早晨,要煮甜丸湯敬奉祖先,然後合家以甜丸湯為早餐。有的人家還於餐後留下幾粒米丸,粘於門上,稱“敬門神”。泉州人吃丸,稱元宵丸為“頭丸(圓)”,冬節為“尾丸(圓)”,這樣頭尾都圓,是意味著全家人整年從頭到尾壹切圓滿。但清嘉慶《惠安縣誌. 風俗誌》對冬節吃丸是這樣解釋的:“十壹月,冬至,陽氣始萌,食米丸,乃粘丸於門。凡陽尚圓,陰尚方,五月陽始生,黍先谷而熟,而為角黍,以象陰,角,方也。冬至陽始生,則為米丸,以象陽,丸、圓也;各以其類象之。夏至不以為節,抑陰也。”中午祭敬祖先,供品用葷素五味,入夜,又舉行家祭如除夕,供品中必有嫩餅菜。泉俗過年,壹年中只有冬節、除夕和清明節要備辦嫩餅菜,據說都寓有“包金包銀”之意,旨在祈望家庭興旺發達。舊時如屬大宗望族者,還於是日開宗廟詞堂大門,舉行祭祖儀式,與清明節的那次祭祖,合稱春冬二祭。祭儀十分嚴格,參加者虔敬至誠。
在惠安,冬節除祭祖外,還有壹些清明節同樣的習俗,如可於是日前後十大內上山掃墓獻錢,修墳遷地也百無忌諱。
冬至作為壹個重要節氣,有關的諺語也不少。如“吃冬節,上冬天;吃清明,下苦坑”。天文學上規定冬至為北半球冬季的開始,冬節過後,氣溫繼續下降,農活也很少,成了農閑季節,稱“上冬天”。而到了清明節,氣候溫暖,草木萌茂,農業生產上多忙於春耕春種,是農民最勞累階段,所以謂之“入苦坑”。但農閑不忘農忙,諺語又及時提醒農民:“冬至百日六是清明。”冬至過後106天就是清明,應該及早準備農耕之事。此外,還有“幹冬節,濕年兜”。“冬至在月頭,嚴寒在年兜;冬至在月末,嚴寒正二月”。“冬至前,米價長,貧兒受長養;冬至前,米價落,貧兒轉蕭索”,等等。
長沙人冬至做“貓乳”
長沙民間以冬至為起點,九天為壹個時間段,作有《數九歌》曰:“初九二九,相逢不出手(手插在袖筒或口袋裏);三九二十七,檐前倒掛筆(冰柱);四九三十六,行人路途宿(回家過春節);五九四十五,窮漢階前舞(贊春、送財神);六九五十四,枯椏枝發嫩刺;七九六十三,行人路上脫衣裳;八九七十二,麻拐子(青蛙)田中嗝;九九八十壹,脫去蓑衣戴鬥笠。”
由於冬至曾為農事節氣之首,有其特殊內涵,史稱冬至為“亞歲”,長沙俗謂“冬至大如年”。冬至前壹天叫“小至”,小至之夜,舊有全家團圓聚晚宴,叫“二除夜”或“冬除”;有的晚宴上吃餛飩,餛飩與“渾沌”諧音,意謂冬至為開天辟地的紀念日,取“渾沌初開,乾坤始奠”之說。
冬至又稱“冬節”,長沙舊有聚族人於宗祠祭祖的習俗,屆時殺豬宰羊,大辦“冬至酒”。舉行祭祀儀式時,年長者不惜遠道跋涉回鄉,入祠祭祖。吃冬至酒因男尊女卑陋習,只能男性參加,婦女不能入席。已婚婦女於是日回娘家,夜晚必須趕回婆家。這壹天各家還有吃糯米飯的習俗,謂可潤皮膚,防手腳凍裂。
長沙城鄉居民習慣在冬至前後制臘魚臘肉,將魚肉用鹽腌四五天後掛當風之處晾幹,然後用木屑、谷殼、橘皮、花生殼熏烤,或掛柴竈上熏煙,至其色金紅,叫“冬臘肉”,可貯留至次年夏日不腐。冬至日做黴豆腐,俗稱“貓乳”,為長沙地方特產之壹。是日采制的桑葉為正宗冬桑葉,解熱明目。
寧夏銀川冬至這壹天“頭腦”也能吃!
蘇州人冬至菜單考究 點心花式多
由於蘇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吳國的都城,吳國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後裔,曾承襲周代歷法把冬至作為壹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蘇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遺俗,而每年冬至夜的“菜單”更是考究,延續著淵遠的吳地風情,形成了與其他城市不壹樣的獨特意義。
在古城蘇州的大街小巷的超市內,冬釀酒堆得像座“小山”。壹年只釀造壹次的冬釀酒,桂花香郁、甘甜爽口。壹位老奶奶告訴筆者,蘇州自古有句俗話,冬至不喝冬釀酒是要凍壹夜的。據東吳釀酒廠有關負責人透露,他們廠今年壹***生產了十萬瓶冬釀酒,從十四日開始三天時間就全部銷售壹空,不單蘇州,連南京、上海、杭州等外地客戶也打電話來要貨。
“老蘇州”們回到家,桌上擺好的“圓夜飯”不僅豐盛更是有“意思”,無論是冷盆熱炒還是魚肉牲禽,都換了雅名成了“吉祥菜”,“元寶”(蛋餃)、“團圓”(肉圓)、“雞”(撲撲騰),“金鏈條”(粉條)、“如意菜”(黃豆芽)、“吃有余”(魚)等,形色相似,處處滲透著姑蘇傳統節慶的喜氣和寓意。 自古太湖地區盛產稻米,用糯米粉制成各種糕團更是當地頗具特色和最常見的點心。圓圓的冬至團更是席間的必備點心,據說在蘇州,壹月元宵,二月二撐腰糕,三月青團子,四月十四神仙糕,五月炒肉餡團子,六月二十四謝竈團,七月豇豆糕,八月糍團,九月初九重陽糕,十月蘿蔔團,十壹月冬至團,十二月桂花豬油糖年糕,吃完十二道點心,新壹年又來臨。
據說,蘇州人冬至還有吃餛飩的習俗。相傳吳越春秋壹宴上,吃膩了山珍海味的吳王沒胃口,美女西施就進禦廚房包出壹種畚箕式點心獻給吳王。吳王壹口氣吃了壹大碗,連聲問道:“此為何種點心,如此鮮美?”西施想:這昏君渾渾噩噩混沌不開,便隨口應道:“混沌。”為了紀念西施的智慧和創造,蘇州人便把它定為冬至節的應景美食。
“冬至進補,春天打虎”,是廣泛流傳於吳地的民間俗語。蘇州人從冬至這天起也開始啟動大進補,也形成了秋後食羊肉的最高峰。馳名中外的吳中藏書羊肉店的羊肉生意更是壹下子興旺了不少。壹家小型藏書羊肉店的老板透露,冬至裏他的羊肉店可賣出八只羊,對食者而言,無論是燒、燜、燉、煮,都是既享口福又補身體,實是壹舉兩得的美事。
福建習俗:“冬至暝”“搓丸子”
“冬至霜,月娘光;柏葉紅,丸子捧。”這是冬至壹首兒歌。
《八閩通誌·興化府風俗·冬至》載:“前期糯米為丸,是日早熟,而薦之於祖考。”這就是“冬至暝”“搓丸子”和冬至早以熟的“甜丸子”祭祖的民俗。 冬至前壹夜,莆俗叫“冬至暝”。這天傍晚,家家廳堂上紅燭通明,燈光如晝,寓意事業輝煌。桌上以紅柑為“果嶽”(即是把紅柑堆疊成小山嶽狀,故名)。紅柑的最頂層插上“三春”(即民間剪紙者用紅紙剪成福祿壽的紙花)壹支,用紅紙條封腰的箸子壹副(十雙)和生姜、板糖各壹塊,壹家人洗手面,家長點燭上香,放了鞭炮,開始“搓丸”。所搓的“丸子”,是白色的,如當年有新婚的,則是搓紅色丸子,以示家中添丁,家道會更紅火。這時,女的穿上紅衫,在燈光下分外耀目,孩子們笑口開顏,天真活潑。大家壹齊圍在大簸箕(俗叫“大笠弧”)的四周,孩子們坐在高高的凳子上,“躍躍欲試”。主婦把糯米碾成的粉(俗叫“米祭”)加入開水揉捏成圓形長條,摘成壹大粒壹大粒圓坯,然後各人用手掌把它搓成壹粒粒如桂元核大小的“丸子”,這就是“冬至暝搓丸”。其中最有興趣的是:大人有的在捏元寶、聚寶盆;有的在捏小狗、小豬,取“運氣好,狗仔銜元寶”及“做狗,做豬,做元寶”的俗諺,寓有“財源廣進、六畜興旺”的意思。孩子們對小狗、小豬最有興趣,歡呼“阿公在做狗”、“阿爸也在做狗”、“媽媽、奶奶都在做豬!”惹得全家人哈哈大笑起來。有的搓只有豆粒大小的“喜鵲丸”(俗叫“客鳥丸”)。孩子們搓來搓去總是搓不完,有扁扁的,也有長長的,連他自己也覺得好笑起來。有的把米祭弄在眉毛上,鼻子上,真是可笑又可愛。如孩子把丸子落下地上,要叫孩子把他撿起來,吹去沾上的灰塵,不然的話,今後會長得醜。其意是在教育兒童從小就要愛惜糧食。“搓丸”畢,把“丸子”放在“大笠孤”之中,扣上蓋子,擺在“竈公”竈前過夜。
冬至的夜最長,而孩子們愛吃“丸子湯”,睡不著,天未亮,就吵著媽媽要吃“丸子湯”,故有“愛吃丸子湯,盼啊天未光”的童謠。主婦把“丸子”倒進鍋裏,和生姜、板糖(姜、糖能祛寒開胃)加水壹起煮成香、甜、粘、熱的“甜丸子湯”。把它祭祖後,全家人分而食之。要把“丸子”粘在門框之上,以祀“門丞戶尉”,保壹家平安。還要把“(飼)喜鵲丸”丟在屋頂(壹般是12粒,閏年為13粒,寓意全年月月平安),等喜鵲來爭食時,噪聲嘩然,俗叫“報喜”,寓意五福臨門。
冬至早,壹家人帶著“丸子”、水果、香燭、紙錢等上山祭掃祖墓。因為冬至節是壹年中最後的壹個掃墓節,所以掃墓的人家反比清明和重陽兩節的為多,寓慎終追遠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