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工布江達縣的社會事業

工布江達縣的社會事業

舞蹈

工布江達縣流行“婆”和“果諧”兩種鍋莊舞。“婆”在工布地區又稱“工布婆”,唱歌時拉手成圈,男女壹唱壹和,分慢板和快板兩大段;舞蹈動作中有模擬張弓的“射箭步”、飛鳥展翅的“雀躍步”等。“果諧”是人們圍著酒缸或篝火起舞,男女各站壹邊分班歌唱,從左向右圓圈踏步起動;再由“諧本”(組織者)帶頭跳“諧個”(歌頭),隨後進入快速集體歌舞,重拍起舞,頓地為節,節奏鮮明。境內的錯高村流傳有“梗羌姆”舞(“羌姆”舞的壹種,“梗”意為神的使者或傭人,“羌姆”意為跳神),壹般在每隔三年的藏歷正月十五演出;“梗羌姆”又分“紮布”和“喜瓦”兩種,“紮布”歡快熱烈,“喜瓦”穩健豪放,表演時二者穿插進行;表演程序分三大段,第壹段國王和傭人出場,第二段分九小段,第三段所有觀眾上場,和演員壹起說唱、跳舞並暢飲。

戲曲

1959年前,境內上演的藏戲以廣場戲為主,無伴奏,只有壹鼓壹鈸和人聲幫腔伴唱。後逐漸對唱腔、劇本、舞蹈、面具等都進行了壹定的改革和發展。其中覺木隆派創新較多,表演熱鬧歡快,唱腔、舞蹈豐富多彩,風格獨特,在各派中影響最大、傳播最廣,也是工布江達縣境內最常見、最受歡迎的壹種藏戲流派。

民歌

工布地區的民歌以情歌、酒歌、勞動歌為主。情歌有《情深》《疑慮》《永不變心》《魚水情》《思念》等;酒歌針對不同對象各有不同,如《吉祥不見見吉祥》《母親》等;勞動歌有《蓋房歌》《地上的太陽》《東方紅》《喜洋洋》《寒夜的鴿群》等;其他類別的民歌有《四大神山》《寶山上》《美酒》等。

民間文學

工布江達縣境內流傳的神話傳說主要有《格薩爾王》《紮西和卓瑪的故事》以及湖心島的“桃抱松”、“哈達沈底”、生肖樹三大奇觀的傳說;民間詩歌以反映新時期勞動人民的生活和精神面貌為主,如《白天生產晚開會》《歌唱總路線》《毛主席思想永遠照在我們心坎上》等。 飲食

工布江達縣農牧民主食以面、糌粑為主,早上喝酥油茶。奶制品有奶酪、酸奶、奶渣等。冬季11月底制作風幹牛羊肉。逢年過節時,用上等酥油、新鮮細奶渣和紅糖制成“煺”食用。美食名吃主要有燒烤藏香豬、牛肉湯包、松茸辣椒醬、“旁貢”(捂肉)、“曲瑞”(煮牛羊肉,加入碎奶酪、糌粑和作料)、“帕薩麻枯”(奶渣、酥油、紅糖拌入面疙瘩)、小麥烤餅、蕎麥餅、藏香豬臘腸、牛髓湯、生魚片、煮牛舌、烤羊排、無情牛肉湯(無情草燉牛肉)、扁米油茶等。

服飾

縣內除娘蒲、加興、金達的牧民穿著藏北那曲牧區服裝外,其他地區皆著工布藏裝,傳統節日盛裝多種多樣。男子佩戴用狐貍皮或氈子制成的“工布甲夏”帽以及耳環、金戒指和鍍金手鐲,女子戴棕色氆氌或彩緞制成的“桑林夏木”、金銀耳環、項圈和嘎烏(佛盒),系銀腰帶、銀鏈子和銀鈴,走動時琤瑽作響。藏裝以“古秀”、“曲巴”(藏袍)、“薩爾薩”(羊羔袍)為主。“古秀”原為農奴主女主人的盛裝,民主改革後進入平常百姓家,分男女式,無領無袖。“薩爾薩”為冬季盛裝。男式藏鞋有“那祖”和“達松”兩種,做工精細。

住房

西藏民主改革前,農奴石木結構平房,人畜混居。民主改革後,農牧民住進以片石砌成的藏式碉房,多為二層,上層住人,有客廳、臥室、經堂和衛生間,下層關牲畜。江達以西地區牧民原住牦牛帳篷,20世紀90年代起搬入牧民定居點,碉房屋頂為平頂;江達鄉及其以東地區雨水較多,為“人”字型屋頂。

禮儀

工布江達縣藏族人在各種節慶以及拜會尊長、覲見佛像、音訊往來、送別遠行等場合都有獻哈達的習慣。磕頭壹般是朝佛像、佛塔和活佛磕頭,有磕長頭、磕短頭和磕響頭之分。喝茶是日常禮節,客人進屋坐定後需等主人將酥油茶捧到面前再接過去喝。逢年過節時到他人家中作客,主人兩手捧酒送至客人手上,客人用手指彈3下以示敬天、敬地、敬自己,客人喝壹口,主人添壹次,連續三次,最後壹口氣喝完,即“三口壹杯”。 工布江達縣絕大多數農牧民都過藏族的傳統節日藏歷新年,從藏歷十二月二十九壹直持續到正月十五。春播節(播種節、試種節)在正月某個吉日舉行,由身著盛裝的青年男女牽牛、扶犁、施肥、撒種,祈禱土地神保佑莊稼豐收;其後村民喝酒、唱歌、跳舞。藏歷四月十五日薩嘎達瓦節(放生節)是釋迦牟尼降生、成道和圓寂的紀念日,人們為了吉祥長壽,在這壹天放生魚、牛、羊、馬等動物。藏歷五月壹日至十五日為林卡節,人們身著盛裝,到林卡遊玩、野餐。

工布新年(工布節)、錯高轉湖節和“曲果”節是工布江達縣特有的節日。

巴河鎮朗色、許巴、嘎讓、丁當4個村在藏歷十月初壹過工布新年。傳說七百多年前霍爾向藏東南進犯,工布王帶領工布男子出征,時值九月,為讓將士過完年再出征,於是將新年提前到十月初壹。此後工布地區形成了在藏歷十月初壹過新年的習俗。與其他地區的藏歷新年相比,工布新年具有明顯的林區特色,有“趕鬼”、請狗吃飯、吃“結達”、背水、祭豐收女神等習俗。

錯高轉湖節在藏歷正月十五和四月十五舉行,正月十五僧尼群眾在大壩子上誦經、祈禱、煨桑。四月十五日各地信徒聚集於此,豎立新經桿,舉行佛事活動,順時針繞湖壹圈;人們在樹枝上掛滿“風馬”和小經幡,跳傳統舞蹈“庚”,各村舉行民間舞蹈比賽。

每年藏歷六月初四的秋收時節,工布江達鎮結定村都要舉行“曲果”節。村民先舉行“曲果”儀式(背經書轉田),再由德高望重者持九宮八卦圖沿著“聖跡”走在前,後跟手持經幡和土地神畫像、敲鼓吹號的男青年以及唱著預祝豐收的“嘛呢”之歌的女青年。隨後到嘎多崗寺繞寺三圈,住持向隊伍人員獻哈達,隊伍圍著經幡邊唱邊跳,祈求風調雨順、吉祥幸福,再將經書送入寺中,再吃野餐、跳鍋莊。 工布江達縣屬藏語衛藏方言區,縣內方言有4個聲調(高平調、高降調、低升調、低降調),30個輔音字母、4個元音字母;句子基本結構是“主賓謂”,人稱代詞有單復數,很少使用敬語,有較多的漢語借詞及部分英語、印地語借詞。

工布江達縣地處高山峽谷地帶,環境比較封閉,境內形成許多土語,大體有阿沛土語、娘蒲土語、朱拉和巴河土語、錯高(巴松)土語4種。其中阿沛土語主要分布於仲莎鄉、江達鄉、工布江達鎮壹帶;娘蒲土語主要分布在娘蒲、加興、金達壹帶,多以藏北語溝通;朱拉、巴河土語主要分布在朱拉鄉和巴河鎮,朱拉河壹帶的居民均使用朱拉土語;錯高土語是衛藏方言壹種獨特的土語,僅錯高鄉當地人及巴河鄉部分居民使用,縣內其他地區群眾很少能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