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三伏天與麥仁兒湯

三伏天與麥仁兒湯

三伏天與麥仁兒湯

陳劍

伏天就要到了,想起了喝麥仁兒湯的歲月。幾天前,我家那位就扳著手指算計,說家裏該捎來麥仁兒了。看得出,她的心情很迫切呢。

麥仁兒在肥鄉農村叫“麥糝”,是夏天的壹道美味。特別是煮麥仁兒時,往鍋裏放些長老的南瓜——其實我們老家叫北瓜,那口感就更好。煮熟的麥仁兒嚼起來很筋道,壹種獨有的香在嘴裏久久回味,比大米好吃多了,那湯黏稠黏稠的,特別甜。三伏天裏,盡管喝麥仁兒湯越喝越熱,每個人熱得像從水裏撈出來似的,但還不舍得放下碗筷,壹喝就是幾大碗。

老人們說:做麥仁兒需要用新鮮的小麥才好,陳小麥不行。至於為什麽陳小麥不行,沒人說得清楚。現在我才明白,在那清貧的年代,陳小麥是吃不到新小麥下來的,所以便以“陳小麥不能碾麥仁兒”來自我安慰。

現在的人,平時吃什麽有什麽,當年卻是吃上頓、愁下頓,什麽也沒有。而三伏天氣候炎熱,汗流不止,就需要湯湯水水來補充。而小米兒很遙遠,在秋天才能登場。大米更是連想也不敢想,便在無奈之中選擇了麥仁兒。

從那個走過來的人對麥仁兒有壹種特殊情結。市委的壹位領導在戰爭在我們這壹帶打遊擊,是姥爺的上級,肥鄉老百姓的麥仁兒湯浸潤著他的情感。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壹到麥收季節,他就讓人把錢送來,要買麥仁兒熬湯喝,他說,看到麥仁兒就能想起那個歲月和這壹帶的老百姓。

加工麥仁兒沒有技術含量,就是把新鮮的麥粒兒,用水浸潤壹下,在石碾上稍微碾磨,碾掉壹層皮兒就成了。用水浸壹遍,是因為小麥都是晾曬幹透了的,壹碾就碎,影響美觀和口感。也許,這也是陳小麥不能碾麥仁兒的原因之壹。

因為家家戶戶都需要吃麥仁兒,在小麥收割完那段時間,村裏最忙碌的就是石碾,家裏人多的要碾上三五升、多半鬥,人少的壹兩升。排著隊碾麥仁兒,老老少少的女鄰居們,在石碾旁展露些開心的笑,是那時的壹道風景。由於麥仁兒只是進行了簡單的粗加工,其營養成分損失較少,保留了較多的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及豐富的膳食纖維等,對健康益處多多。

麥仁兒可配的食材很多,除了上面說得南瓜,還可以放綠豆、大米壹起煮。而且做法也很多,麥仁兒放多了就是粥,放水多了就是湯,不過在我們老家多是做湯。

麥仁兒很不好煮,先泡幾個小時最好,直到今天只要壹說吃麥仁兒,我家那位壹吃中午飯就把麥仁兒泡上了,壹直泡到下午五點。大火燒開再溫火慢煮,放入南瓜或地瓜,直到把麥仁兒煮的“開花”,湯也黏稠了,就好了。如果無意中麥仁兒放少了,湯很清,再拌點細碎的白面疙瘩,同樣很好吃。

農村的很多美食,大都帶有迷信色彩,就像冬至吃餃子,過年蒸刺猬、花糕、貢餉壹樣,麥仁兒居然也帶有壹種說法。那晚在院裏乘涼,我問幾位比我年紀還大的老人,為什麽伏天要吃麥仁兒?她們除了說到食物短缺外,還說:吃了麥仁兒,萬壹再吃到蠅子就不惡心了。嚇得我壹身冷汗,這麽好的美味,居然和人見人煩的東西扯到了壹起。想想也有道理,當年的農村家家有糞堆、廁所、豬圈、雞窩,這都是滋生蠅子的重災區,夏天還總在院裏、過道吃飯,黑燈瞎火的,萬壹…嘖…嘖…,不敢想象了。

如今,離開農村幾十年了,壹到三伏天,麥仁兒卻沒有從我們的餐桌上抹去,只是現在再碾麥仁兒就簡單多了,機械化已取代了當年的石碾,只需幾分鐘就完事兒。

在老百姓眼裏,三伏天與麥仁兒湯,就是割舍不斷的紐帶,仿佛不喝麥仁兒湯就沒有過伏天壹樣。我也壹樣,現在湯湯水水這麽豐富,卻還是想喝上幾頓麥仁兒湯。

麥仁兒湯,很簡單的壹道美食,卻彰顯著先人的智慧,也鐫刻著我的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