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絲小棗是河北省滄州市的著名特產,滄州棗樹栽培淵源流長。早在春秋戰國時代,農民就獲棗樹之利。滄縣、河間、獻縣、泊頭、鹽山、海興等縣都是小棗盛產之地。金絲小棗因為風味獨特,成為我國紅棗中的珍品,相傳在1737年秋,乾隆皇帝 到滄州壹帶狩獵,途經獻縣,見路邊風搖棗樹,果實累累,頓時喜上眉梢,上前摘 棗壹枚,開時金絲閃耀,吃在口中甘如含蜜,喜言道:“滄州自古草澤之地, 然金絲小棗風味殊佳,如是者鮮矣?”
棗的品種很多,有大棗、小棗、長棗、園棗、美棗、黑棗、無核棗等,唯獨"滄州金絲小棗"最受人們稱道。滄州"金絲小棗"得名於待小棗成熟後,掰開棗肉可拉出4--5寸長金黃色糖絲。金絲小棗有20多個品種,其中大長身、小長身、大園身、小園身4個品種最多,占99%。在結果樹中,100年以上的占4.4%,50年至100年的占30%,15年至50年的占57.6%,15年以下的占8%。據查,滄州現有數株千年以上棗齡的棗樹,滄縣王會頭有壹顆棗樹,樹齡1千多年,這棵棗樹胸圍1.8米,樹高7.4米,枝展南北5.6米,東西6.2米。
解放前,由於戰爭與自然災害的襲擊,全區棗樹面積僅有14萬畝。解放後,在中國&&&的領導下,人民政府重視棗樹的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大力推廣棗糧間作,棗樹栽種面積增長更快,到1996年達到247萬畝,總產量達1.15億公斤。其中滄縣種植面積76萬畝,年產量4400萬公斤。
滄縣是金絲小棗集中栽培的重點縣之壹,集中分布在黑龍港河以西的高川、閆村、黃遞鋪、杜生、崔爾莊、大官廳、史樓、大褚村、陳圩、紙房頭壹帶,占全縣種植面積的95%。高川鄉有耕地63310畝,1985年小棗種植面積12720畝,318000株。
1996年發展到2萬余畝,棗糧間作5萬畝,占土地面積的33%,年產小棗4500噸。
目前,全市棗糧間作面積247萬畝,年產量2.2億斤左右。 金絲小棗以它的皮薄核小,含糖量多,營養豐富,肉質肥厚細膩,風味清香甘甜而馳名中外。金絲小棗鮮食脆而甘美,每100克鮮棗含維生素c500毫克以上,幹制小棗甘甜清香,含糖量高達70--80%,還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粗纖維、 無機鹽、磷、鐵、鈣、鉀、鈉、鎂、氯、碘、尼克酸和維生素A、B等,除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外,還有壹定的醫遼功效,有益心潤肺、和脾健胃、益氣生津、補備養顏之功能,我國民間早就流傳著這樣的諺語:“五谷加小棗,賽過靈芝草”。金絲小棗壹直被譽為傳統的上等滋補佳品,有“日食仨棗,長壽不老”之說。金絲小棗除生食外,還用於制作各種傳統甜、粘食品,如棗花糕、棗棕子、棗粘糕、棗切糕、龍卷糕、長春糕等,還可加工制成蜜棗、糖棗、醉棗、鳥棗、脆棗、棗茶、棗汁、棗凍、棗酒、棗香檳、棗醬、棗罐頭等。
金絲小棗皮薄、核小、肉厚、營養豐富,在國內外享有盛譽,暢銷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英國、法國、美國、新西蘭、瑞士、加拿大和香港、澳門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滄州棗樹栽培淵源流長。早在春秋戰國時代,農民就獲棗樹之利。滄縣、河間、獻縣、泊頭、鹽山、海興等縣都是小棗盛產之地。
無棣金絲小棗
金絲小棗色澤美觀,核小肉豐、金絲綿綿、甘露可口,營養豐富,素有天然“維生素丸”之稱,是很好的滋補食品。金絲小棗含糖量高達70-80%,富含多種維生素及鈣、磷、鐵等礦物質,具有舒筋活血、散淤生新、開脾潤肺、增強肌體免疫力、降低膽固醇等功能。金絲小棗可加工成蜜棗、棗脯、飲料等多種營養食品。
無棣縣金絲小棗栽植歷史悠久,距今已有2300多年,現有百萬畝棗糧間作,其品質、產量居全國之冠,被譽為“中華金絲小棗第壹縣”,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樂陵金絲小棗始於商周,興於魏晉,盛於明清,3000多年的栽培歷史,天然的地理環境和優良的品種優勢,造就了其皮薄、核小、肉厚、口味純正香甜。是我省第六個取得“原產地域保護”的農產品,也是我省歷史最悠久的規模最大的傳統名優特產品。樂陵從2004年開始在山東省星火科技服務基地建設辦公室指導下建設富硒金絲小棗生產基地。2004年小棗(鮮)中硒含量0.043mg/kg;2006年該市朱集富硒金絲小棗(鮮)基地隨機抽樣檢驗硒元素含量達到:0.044mg/kg,比當地普通小棗增加了8倍,並且達到無公害質量要求。國慶節後幹棗上市。
金絲小棗的發展
壹些企業已經將開發出,各類金絲棗酒,有紅棗枸杞酒、紅棗鹿茸酒、紅棗人參酒等,都是很好的滋補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