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稻香村傳統工藝

稻香村傳統工藝

註重材料的花樣翻新

北京稻香村的飲食講究“四季三節”,端午節賣粽子,中秋節賣月餅,春節賣年糕,上元賣元宵。註意材料的真實性,核桃仁應該來自山西汾陽,因為那裏的桃仁又白又厚,味道濃郁,嚼在嘴裏很甜;玫瑰應該來自北京西部的苗豐山,因為那裏的玫瑰花瓣厚而芳香,而且必須在太陽不出來的時候帶著露水采摘;龍眼應該來自福建莆田;火腿應該來自浙江金華等等。做工講究“靠眼”和“靠手”。比如煮好的糖什麽時候可以拿走就看師傅的經驗了。早壹分鐘熱度沒達到,晚壹分鐘就叫“被眼神”;“手工”是指將煮好的糖切成各種形狀,這都是手工作業。

郭玉生心裏明白,自己做的是字體大小的工作,他期望用最好的,貨不能馬虎。大年初壹,他打“連班”(加班),親自到油面上看看油是不是少了,溫度是不是到家了。郭掌櫃深知顧客是衣食父母。他敢於在沒有現金的情況下賒賬買東西,無論訂單距離多遠,都會準時送貨上門。

為了讓北京稻香村的品牌更加出名,郭玉生和師傅大力發展南方美食,不惜重金請來上海、南京、蘇州、杭州、鎮江等地的名師。風味獨特的產品壹個接壹個地擺在櫃臺上,如肉松、棗泥芝麻餅、樟茶鴨和寸金糖果...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北京稻香村,帶著壹盒老北京糕點,買幾包酥糖或熏魚。

北京的稻香村也成為許多文化名人經常光顧的地方。作家謝冰心、清華大學著名體育教授馬月涵和著名京劇演員譚經常去稻香村購物。1912 5月,魯迅先生來到北京,住在宣武區南半巷的紹興會館,離坎農基稻香村只有兩三裏地。根據魯迅的日記,從1913到1915,在短短兩年多的時間裏,魯迅先生記錄了15次在北京稻香村的購物。

有壹次,謝冰心和吳文藻來到商店,買了壹些熟食和糖。當店員把賬目包起來時,冰心和他的妻子發現他們沒有帶錢。哥們跑到二樓請店主出來。老掌櫃見是熟人,滿臉笑容,說:“妳先用著,下次再算吧!”多少年後,冰心老人回憶起這件事,仍然對稻香村的誠信經營贊不絕口。

傳統商業模式

郭玉生把店選在了最繁華的前門外的坎農基(大柵欄西街洞口路以北)。人行道面向東和西,有三個卷首房和壹個二樓的小樓。進門後,左邊有壹家青鹽店,右邊有壹個茶櫃。門楣上,有壹塊黑漆金匾“稻香村南貨店”。

開業當天,生意紅火,郭玉生看在眼裏,喜在心裏。南店北開的夙願終於成為現實。

北京稻香村前店後廠(也叫“連家鋪”)制作各種具有南方風味的糕點和肉類,不僅美觀可口,而且花樣翻新,重油和糖幾天不幹燥,在氣候幹燥的北京很受歡迎。當年北京稻香村生產的冬瓜餅、姑蘇椒鹽餅、豬油沙蒸餅、杏仁餅、南腿餅等首次在京城亮相,讓吃慣了北方“大餅子”的北京人享受到了精致地道的南方美食。沒多久,這家南威雜貨店就“火”了。大街小巷鋪天蓋地,食客絡繹不絕,從名人到官員再到普通百姓。

據《故都百言》記載:“自從稻香村真正的南方風味發展到北京以來,當地的點心店壹直受到它的壓迫,大多數都消失了。現在除了老北京過節,忘不了幾家老店的大八、小八、自來紅、自來白。現場來來往往的禮物,誰不奔向稻香村?”稻香村前店後廠,自產自銷的經營模式在北京的糕點店中也有所不同,這種經營模式逐漸被後來的蛋糕店和食品店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