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石斑魚,就不得不說壹下我是怎麽遇到的。
20世紀90年代初,陳先生大學畢業,被分配到位於浙北三縣交界處的淩源鄉教書。
學校在壹個小山坡上,是九年壹貫制的中心學校。山脊下有壹條小河,村民稱之為“後溪”。
溪水從婺源、紅坪流向黃山村,壹路下山溝,下到靈源村。河面寬闊,溪水潺潺,魚和沙礫歷歷在目。
陳先生二十出頭,沒來過這麽偏僻的山村,但這裏自然的淳樸吸引了他。孩子們天真善良,就像後溪清澈純凈的小溪,讓他快樂。
在我的業余時間,除了和孩子們玩球類遊戲,我還去河裏洗澡和釣魚。第壹次抓石斑魚的有趣經歷,讓他至今難忘。
穿過潘家電站狹窄的山路、樹木和草地,就是外麻溪。
連在壹起的大石頭,被溪水沖刷後特別清爽。這條小溪壹塵不染,清澈如鏡。咬壹口,清涼可口。赤腳跑步又涼快又舒服。
孩子們在街區紮營,並在河邊搭起了鍋架。拾柴人、洗菜人和舀水人都很忙。
“老師,我們去抓石斑魚吧!”幾個男生給他打電話。
“很多石斑魚,”孩子說。“咱們下面用石頭堵個壩,以後再抓魚。”
真的能抓到石斑魚嗎?陳先生對此表示懷疑。
幾個孩子卷起褲腿,下水去摸石壩。很快,壹個V型的小水壩被包圍了。
然後拿起木棍到處抓魚。壹群孩子,手裏拿著棍子,腳下流著溪水,不停地打著水,嘴裏喊著什麽。
“是的,是的,”對方很快喊道。“老師快來看,遊過去幾個。”
果然,他們幾個進了石壩。它們遊來遊去,拖著優美的身姿,不停地左右搖擺。看起來活潑好看,完全不知道自己進了骨灰盒。
抓幾個,看看他們。它們很小,身體豐滿,肉質,深綠色和淺腹,這使它們非常有吸引力。
“烤著吃,又香又鮮。”
“紅燒,我媽做的好吃。”
“想吃什麽就吃什麽,反正很多。”
孩子們熟練地從尾部切開,切到底,撈出肚子裏的貨,全部在小溪裏洗幹凈。這條魚光禿禿的,很幹凈。
先把菜油燒開,往鍋裏倒點姜,然後把石斑魚壹條壹條的煎,壹條壹條的翻過來,煎到焦黃,再加點老酒,蒜籽,辣椒,扣上鹽和水,蓋上鍋蓋燉到味道不錯,壹盤新鮮的紅燒石斑魚就出來了。
有幾個調皮的孩子,還搭了個樹枝架烤著吃。
紅燒,烤,吃遍,飽。吃出味道,記住。
“石斑魚,好新鮮!”陳老師由衷地稱贊,並為孩子們豎起了大拇指。
石斑魚,當地人最初的稱呼。與海中的石斑魚不同,這種魚學名鉤端螺旋體,是壹種冷水魚,壹般生活在南方山區的溪流、溝渠的縫隙中或深潭的底部。
後來陳先生從村民口中得知,石斑魚生長緩慢,個頭小,對水質要求極高。明澈只有透明無汙染的水才能生存,不可能靠人力養。由於環境汙染或電魚、藥用魚的破壞,這種魚的數量在逐年減少。
淩源外的馬溪河和河村的姚希河在李勝賢和河村鄉匯合。這裏有原生態的自然風光,水質特別純凈,加上村裏的保護措施,石斑魚自然多了起來。
這種野生石斑魚,生長在溪流中,是純天然的食物,肉多,刺少,肉嫩。味道特別鮮美,逐漸成為山村餐桌上的美味。
“仙女裏的石斑魚真新鮮。”有壹對夫婦周末從杭州趕回老家齊林。都不得不在嵊縣稍事休息,點了紅燒石斑魚,壹次兩盤。
有石斑魚吃,味道自然鮮美。
對了,陳老師就是我,我代言桐廬美食紅燒石斑魚~ ~河村生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