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那年,很多在外地打工的父母都會辭去工作,回到老家,在孩子上學的高中附近租個房子——陪讀。
我不羨慕有人陪讀,可在每天上午或者下午的最後壹節課裏,當看到有家長拎著沈甸甸的飯盒在教室窗戶上巴望時;當飯盒裏的肉香透過保溫桶,透過玻璃窗,壹路悠悠然來到我的鼻尖挑逗我時,我是真的羨慕了。
下課後我做的第壹件事就是偷偷給家裏打電話:爸,妳先把肉買好了,下次放月假回家,我要吃紅燒肉。
高三的時光已經過去很多很多年了,可那份對家裏美食的想念與留戀,只增不減。
想念柴火竈煮出來的大米飯,想念媽媽做的紅薯圓子炒肉,想念冬日裏那壹鍋鹹菜葉子燉豆腐,也想念開春時節的蒿子粑……
那些好像曾經習以為常的,甚至不怎麽愛吃的食物,也都在我漂泊他鄉多年以後,壹點點的變為了記憶深處最深沈的眷戀。
老公打趣說:妳是在害喜嗎,壹天天的想吃這個想吃那個的……
二
遇到黃磊的《炊煙食客》,我的眷戀突然間有了依托。
黃磊,江南人。需要註意的是他並不是那個頻頻在銀幕前亮相的演員黃磊。
曾用筆名黃小刀,編劇,《意林》雜誌專欄作家,最受讀者歡迎的黃胖子。
他喜歡在清風裏漫無目的地行走冥想,心裏住著壹個蒼老的小孩,文如其人,現實卻溫暖、極致而浪漫。
《炊煙食客》是他出版的第二部圖書。
壹屋兩人,三餐四季,這是家的記憶,也是食物溫暖的味道。
這是壹本可以品嘗味道的食物之書。
作者在這本書裏寫的是江南美食,以食物為載體,不但承載著味蕾上的記憶,還承載著壹段段令人難以忘懷的故事,以及身處故事裏濃濃的人生味。
他在寫《菱角菜》的時候,回憶起童年時光裏三五個孩子光著身子去池塘邊摘菱角的情景,我仿佛看見了童年時期那個調皮又野性的自己。
小時候的快樂真簡單呀,就在那壹個個不夠塞牙縫的小小黑菱角裏。
他在《毛豆腐》裏對“臘”的詮釋:
冬日墻角下,面對著陽光的壹面,密密排開的,是雞鴨魚肉。鹽在此之前經過十多日的滲透,已和食物化為壹體。食物經過冬日煦暖陽光的徐徐曬制,水分漸漸揮發,壹種奇特的香味漸漸發散出來,稱之為臘,那是冬日陽光的味道。
我擡眼看看廚房的墻壁上,還掛著從老家帶來的臘腸。原來那是家鄉冬日暖陽的味道,原來,家的味道,父母的愛,不論我走到哪裏,壹直如影隨形。
他對桂花藕的點評:
甜、爛、軟、糯,水乳交融,只襯托於對方之美,成就對方的韻味,將其放大,最終成就的是壹個整體,這正是中式婚姻裏的精髓。如何相處,壹道江南的甜點已然說的清清楚楚了。
真真是絕了。
從壹道食物裏領悟到婚姻的真諦,由此看來,作者真的是壹位特別用心生活的人,心有思量,才能品出個中滋味。
三
這本書,我讀得很慢,因為除了要品嘗作者描述的美食以外,更多的時間花費在作者營造的回憶裏。
那不僅僅是他壹個人的懷念,那是壹代又壹代人的懷念。
長大的人對童年時光的懷念,漂泊的人對故鄉的懷念,活著的人對逝者的懷念。甚至,這個時代對那些即將消失的民族文化傳統的懷念。
我沈溺於美食散發的誘人香味,飄然於作者優美俊逸的文筆,沈淪於字裏行間流露出的汩汩真情。
我是壹個女人。
小時候我爸給我的期望是:上得廳堂,下得廚房。
讀書,成家,工作,相夫教子。
這應該是多數女人都難以逃脫的宿命。
長大後我只覺得“上得廳堂”無非就是找份相對好點兒的工作,“下得廚房”不過就是能做幾個家常菜,不難吃就好。
通過這本《炊煙食客》,我覺得自己突然就被“看見”了,那個曾經也是“十指不沾陽春水”的被捧在手心裏的人兒,幾年輾轉,“洗手做羹湯”,變成了廚房裏默默忙碌的人,突然就被“看見”了。
中國的傳統婚姻裏,男主外女主內,女人壹直就是默默無聞的壹個角色。
而經年累月下來,好像做飯就成了女人天經地義的事情。
壹個女人,廚房就是戰場,她最大的勝利,便是做得壹手好菜,看著飯桌上的壹家子,壹筷子接著壹筷子將自己的勞動成品吃進肚子裏。
在很多地方,辛苦的是女人,但女人卻是不能上桌子吃飯的,哪怕到今天,還有很多地方是這樣的。
黃磊在《炊煙食客》裏,將各色江南小吃描寫的“此物只應天上有”,利用各種典故和詞匯來向人展示這些地方特色的食物,讓我壹個每天做飯的人有那麽壹刻覺得,我不是個“燒鍋的”,我簡直就是壹個藝術創作者,是詩人。
我的詩,不在紙上,不在嘴邊。
它們在廚房陰暗角落裏的壹罐罐腌菜壇子裏密封著;
在那厚被子底下壓著的甜米酒釀裏;
在壹個個看著黑黢黢的蒿子粑裏……
這些詩,是媽媽傳給我的。
結語
只要有人在,人世間的炊煙就永不會飄散。
人間裊裊炊煙盛,鄉愁點點舊時味。
我照著媽媽的樣子,升起的壹縷縷炊煙,那是我的鄉愁,也是我為我的孩子,留下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