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藥石又叫「藥食」,原本是禪宗用來稱晚間所吃的稀飯。「黃檗清規」說:「藥石,晚食也。」因為壹般的修禪者都是「過午不食」(壹天只吃早上、中午兩餐),而故意把晚餐稱做「藥石」,意思是說:吃它是為了治病、療饑的緣故。飲食是壹種「食補」─可使人身體健康。晚餐既可治病療饑,稱它叫「藥石」(藥食),在意義上,自然十分接近。
2.我們是欲界眾生,「食欲」是其中的壹天需求。事實上,不論在家出家都不可能人人做到過午不食。佛家為了對治人類在飲食方面的「欲深溪壑」(像深谷壹般),所以把晚餐稱做「藥石」,正有警惕我們要克制之意。人不能不吃飯,否則活不下去,又如何能弘法利生?但是壹般人把晚餐當做「正餐」,所以經常大吃特吃壹頓,早已超越「藥石」或養生的目的,純粹是貪圖口欲。有人更是出盡怪招,突發奇想:吃猴臘、烹蛇膽、燉態掌……上天下地,把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中遊的,搜羅殆盡。
佛家稱晚餐叫藥石,正好可以提醒世人:不要吃太飽,也不要殺太多。否則造太多的殺業,後患無窮;而營養過剩,也會百病叢生。
3.吃藥要遵照醫生的指示,不能多吃,也不能不定時定量。把吃飯叫「藥石」,就可以收到「定時、定量」的效果。
把吃飯叫做「藥石」,這是「方便法門」,並不是說佛教完全不懂得「美食」,其實最懂得「嚼菜根」之樂,最能享受健康自然食物的是佛教徒,因為素食最為清香、可口。
4.「藥」,不但小孩子害怕,大人也聞之色變,非要到不得已決不肯吃。所以取「藥石」這個名字,正好可以使人起「觀照」、「觀想」的功夫,久而久之,就能達到「過午不食」的境界。
5.佛家稱晚餐叫「藥石」就是要人惜福,除非身體有病,或餓得饑腸轆轆難以忍受(有胃病者,餓了就會痛;胃下垂者需要少吃多餐等),否則壹天少吃壹餐,也是「能源節約」的壹種方式呀!(根據聯合國的統計,全世界有近壹半的人口,經常處於「饑餓」狀態;而且每隔十分鐘就有壹人餓死。)
6.既然晚餐叫「藥石」,那麼早餐和午餐當然也可以視做「藥石」的壹種,以減少奢侈浪費。
世人每每太註重飲食,結果浪費太多的時間去買菜、做菜、吃菜,弄得花錢、費時又傷身。因為壹頓飯下來,要花費幾萬元,甚至幾十萬元。而吃壹頓喜酒要花多少時間?─平均兩、三個小時。又大吃大喝之後,往往吃壤了胃腸,真的是得不償失。
反過來說,把飲食當作「藥」來看待,就可以使人望而生「畏」,因而抑制貪欲。不信?妳聽說有人閑來無事,就猛吃「藥」,而且樂此不疲的嗎?如果,妳已經不再「貪吃」,而且妳已經懂得吃的「三昧」,那每日三餐,妳都在享受有節制的自然美食,又何必再強加上「藥石」的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