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什麽叫西餐

什麽叫西餐

 西餐這個詞是由於它特定的地理位置所決定的。“西”是西方的意思。壹般指西歐各國。“餐”就是飲食菜肴。我們通常所說的西餐不僅包括西歐國家的飲食菜肴,同時還包括東歐各國,也包括美洲、大洋洲、中東、中亞、南亞次大陸以及非洲等國的飲食。 西餐壹般以刀叉為餐具以面包為主食,多以長形桌臺為臺形。

西餐的主要特點是主料突出,形色美觀,口味鮮美,營養豐富,供應方便等。

西餐大致可分為法式、英式、意式、俄式、美式等幾種,不同國家的人有著不同的飲食習慣,有種說法非常形象,說“法國人是誇獎著廚師的技藝吃,英國人註意著禮節吃,德國人考慮著營養吃,意大利人痛痛快快地吃……”現在,我們就來看看不同西餐的主要特點。

西菜之首--法式大餐

法國人壹向以善於吃並精於吃而聞名,法式大餐至今仍名列世界西菜之首。

法式菜肴的特點是:選料廣泛(如蝸牛、鵝肝都是法式菜肴中的美味),加工精細,烹調考究,滋味有濃有淡,花色品種多;法式菜還比較講究吃半熟或生食,如牛排、羊腿以半熟鮮嫩為特點,海味的蠔也可生吃,燒野鴨壹般壹六成熟即可食用等;法式菜肴重視調味,調味品種類多樣。用酒來調味,什麽樣的菜選用什麽酒都有嚴格的規定,如清湯用葡萄酒,海味品用白蘭地酒,甜品用各式甜酒或白蘭地等;法國菜和奶酪,品種多樣。法國人十分喜愛吃奶酪、水果和各種新鮮蔬菜。

法式菜肴的名菜有:馬賽魚羹、鵝肝排、巴黎龍蝦、紅酒山雞、沙福羅雞、雞肝牛排等。

簡潔與禮儀並重--英式西餐

英國的飲食烹飪,有家庭美肴之稱。英式菜肴的特點是:油少、清淡,調味時較少用酒,調味品大都放在餐臺上由客人自己選用。烹調講究鮮嫩,口味清淡 ,選料註重海鮮及各式蔬菜,菜量要求少而精。英式菜肴的烹調方法多以蒸、煮、燒、熏見長。

英式菜肴的名菜有:雞丁沙拉、烤大蝦蘇夫力、薯燴羊肉、烤羊馬鞍、冬至布丁、明治排等。

西菜始祖--意式大餐

在羅馬帝國時代,意大利曾是歐洲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雖然後來意大利落後了,但就西餐烹飪來講,意大利卻是始祖,可以與法國、英國媲美。

意式菜肴的特點是:原汁原味,以味濃著稱。烹調註重炸、熏等,以炒、煎、炸、燴等方法見長。

意大利人喜愛面食,做法吃法甚多。其制作面條有獨到之處,各種形狀、顏色、味道的面條至少有幾十種,如字母形、貝殼形、實心面條、通心面條等。意大利人還喜食意式餛飩、意式餃子等。

意式菜肴的名菜有:通心粉素菜湯、局餛飩、奶酪局通心粉、肉末通心粉、匹薩餅等。

營養快捷--美式菜肴

美國菜是在英國菜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繼承了英式菜簡單、清淡的特點,口味鹹中帶甜。美國人壹般對辣味不感興趣,喜歡鐵扒類的菜肴,常用水果作為配料與菜肴壹起烹制,如菠蘿局火腿、菜果烤鴨。喜歡吃各種新鮮蔬菜和各式水果。美國人對飲食要求並不高,只要營養、快捷。

美式菜肴的名菜有:烤火雞、橘子燒野鴨、美式牛扒、蘋果沙拉、糖醬煎餅等。

西菜經典--俄式大餐

沙皇俄國時代的上層人士非常崇拜法國,貴族不僅以講法語為榮,而且飲食和烹飪技術也主要學習法國。但經過多年的演變,特別是俄國地帶,食物講究熱量高的品種,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烹調特色。俄國人喜食熱食,愛吃魚肉、肉末、雞蛋和蔬菜制成的小包子和肉餅等,各式小吃頗有盛名。

俄式菜肴口味較重,喜歡用油,制作方法較為簡單。口味以酸、甜、辣、鹹為主,酸黃瓜、酸白菜往往是飯店或家庭餐桌上的必備食品。烹調方法以烤、熏腌為特色。 俄式菜肴在西餐中影響較大,壹些地處寒帶的北歐國家和中歐南斯拉夫民族人們日常生活習慣與俄羅斯人相似,大多喜歡腌制的各種魚肉、熏肉、香腸、火腿以及酸菜、酸黃瓜等。

俄式菜肴的名菜有:什錦冷盤、魚子醬、酸黃瓜湯、冷蘋果湯、魚肉包子、黃油雞卷等。

啤酒、自助--德式菜肴

德國人對飲食並不講究,喜吃水果、奶酪、香腸、酸菜、土豆等,不求浮華只求實惠營養,首先發明自助快餐。德國人喜喝啤酒,每年的慕尼黑啤酒節大約要消耗掉100萬公升啤酒。

西餐細細談

對於西餐,走在時尚前沿的人士對此應該不陌生。西餐是壹種迥然不同於我國飲食文化的舶來品。許多人聽過它、也吃過西餐,但不知是否對這種復雜而講究的東西“知根知底”呢?

從本期開始,本刊將開辟“西餐文化廓”欄目,將源遠流長的西方餐飲文化向妳細細道來……

什麽是西餐?

西餐是我國人民和其他部分東方國家和地區的人民對西方國家菜點的統稱,廣義上講,也可以說是對西方餐飲文化的統稱。

我們所說的“西方”習慣上是指歐洲國家和地區,以及由這些國家和地區為主要移民的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的廣大區域,因此西餐主要指代的便是以上區域的餐飲文化。

西方人把中國的菜點叫做“中國菜”(Chinese food)、把日本菜點叫做日本料理、韓國菜叫做韓國料理等等,他們不會籠而統之地稱之為“東方菜”,而是細細對其劃分,依其國名具體而命名之

實際上,西方各國的餐飲文化都有各自的特點,各個國家的菜式也都不盡相同,例如法國人會認為他們做的是法國菜、英國人則認為他們做的菜是英國菜。西方人自己並沒有明確的“西餐”概念,這個概念是中國人和其他東方人的概念。

那麽我們為什麽會有這樣的概念呢?這是因為我們在剛開始接觸西方飲食時還分不清什麽是意大利菜,什麽是法國菜,英國菜,只能有壹個籠統的概念。當時我國人就籠統地稱其為“番菜”,“番”即西方的意思。我國古人常常以為中國就是世界的中心,看待其他國家和地區都習慣帶上壹種貶意,把東方稱之為“夷”、西方稱之為“番”、北方稱之為“胡”、南方則稱之為“蠻”。因此,所謂的“番菜”指的就是西餐。

另外,就西方各國而言,由於歐洲各國的地理位置都比較近,在歷史上又曾出現過多次民族大遷移,其文化早已相互滲透融合,彼此有了很多***同之處。再者,西方各國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只有很少壹部分人信仰伊斯蘭教),它們都是基督教的主要分支,因此在飲食禁忌和用餐習俗上也大體相同。至於南、北美洲和大洋洲,其文化也是和歐洲文化壹脈相承的。因此,不管西方人是否有明確的“西餐”概念,我國人民和其他東方人都對這部分大體相同,而又與東方飲食迥然不同的西方飲食文化統稱為“西餐”。

但近幾個年代以來,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不斷撞擊、滲透與交融,東方人民已經逐漸了解到西餐中各個菜式的不同特點,並開始區別對待了。壹些高級飯店也分別開設了法式餐廳、意式餐廳等,西餐作為壹個籠統的概念逐漸趨於淡化,但西方餐飲文化作為壹個整體概念還是會繼續存在的。

吃西餐的六個M

如何品味西餐文化,研究西餐的學者們經過長期的探討和總結認為:吃西餐應講究以下6個“M”。

第壹個是“Menu”(菜譜);

當您走進咖啡館或西餐館時,服務員會先領您入座,待您坐好後,首先送上來的便是菜譜。菜譜被視為餐館的門面,老板也壹向重視,采用最好的材料做菜譜的封面,有的甚至用軟羊皮打上各種美麗的花紋,顯得格外典雅精致。

如何點好菜?這裏介紹壹點經驗之談,那就是打開菜譜後,看哪道菜是以店名命名的,這道菜可千萬不要錯過。因為那家餐館是不會拿自己店的名譽來開玩笑的,所以他們下功夫做出的菜,肯定會好吃的,這道“招牌菜”大家壹定要點。

另外要特別說明的壹點是,不要以吃中餐的習慣來對待西餐的點菜問題:即不要對菜譜置之不理、不要讓服務員為妳點菜。在法國,就是戴高樂、德斯坦總統吃西餐也得看菜譜點菜的。因為看菜譜、點菜已成了吃西餐的壹個必不可少的程序,是壹種優雅生活方式的表現。

第二個是“Music”(音樂);

豪華高級的西餐廳,通常會有樂隊,演奏壹些柔和的樂曲,壹般的西餐廳也播放壹些美妙典雅的樂曲。但,這裏最講究的是樂聲的“可聞度”,即聲音要達到“似聽到又聽不到的程度”,就是說,要集中精力和友人談話就聽不到,在休息放松時就聽得到,這個火候要掌握好。

第三個是“Mood”(氣氛);

吃西餐講究環境雅致,氣氛和諧。壹定要有音樂相伴,桌臺整潔幹凈,所有餐具壹定要潔凈。如遇晚餐,要燈光暗淡,桌上要有紅色蠟燭,營造壹種浪漫、迷人、淡雅的氣氛。

第四個是“Meeting”(會面);

也就是說和誰壹起吃西餐,這是要有選擇的。吃西餐的夥伴最好是親朋好友或是趣味相投的人。吃西餐主要是為聯絡感情,最好不要在西餐桌上談生意。所以在西餐廳內,氛圍壹般都很溫馨、少有面紅耳赤的場面出現。

第五個是“Manner”(禮俗);

這壹點指的是“吃相”和“吃態”。既然是吃西餐就應遵循西方的習俗,勿有唐突之舉,特別是在手拿刀叉時,若手舞足蹈,就會“失態”。

刀叉的拿法壹定要正確:應是右手持刀,左手拿叉。用刀將食物切成小塊,然後用叉送入口內。壹般來講,歐洲人使用刀叉時不換手,壹直用左手持叉將食物送入口內。美國人則是切好後,把刀放下,右手持叉將食物送入口中。但無論何時,刀是絕不能送物入口的。西餐宴會,主人都會安排男女相鄰而坐,講究“女士優先”的西方紳士,都會表現出對女士的殷勤。

第六個是“Meal”(食品)。

壹位美國美食家曾這樣說:“日本人用眼睛吃飯,料理的形式很美;吃我們的西餐,是用鼻子的,所以我們鼻子很大;只有妳們偉大的中國人才懂得用舌頭吃飯。”中餐是以“味”為核心,西餐則以營養為核心,至於味道那是無法同中餐相提並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