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活動時才能敲打。
木鼓是佤族敲擊體鳴樂器。其歷史久遠,形制古樸、發音低沈,應用廣泛,壹直流行於雲貴高原地區。
在唐宋時,佤族木鼓鼓面用牛皮制作而成,鼓面下面有20個木柄環繞鼓身。鼓身內部鑿有扁長狀音孔,裏面有鼓舌和鼓牙,可以制造回音效果。鼓身左右兩邊有壹種中間窄、兩頭寬的音槽及方形音窗。
佤族木鼓壹般長約2米,直徑0.5米至1米之間。分為公鼓、母鼓兩種。其材料、大小和音色都有很大區別。
公鼓和母鼓相比,公鼓音節偏低,音色粗重,用馬老鷹樹制作,長1.8米,直徑66厘米。而母鼓音節較高,音色清脆,用紅毛樹制作,長1.5米,直徑62厘米,比公鼓小壹點。
在唐宋時期,佤族人在打木鼓時用的兩根鼓槌,長約40厘米,兩頭粗,中間細。佤族人在打鼓的時候,他們手握著壹槌中部,壹邊跳舞,壹邊敲擊木鼓兩側,木鼓就會發出“咚咚”的聲音,可傳到幾裏之外。
有的時候佤族人也可以用右手握壹鼓槌,左手拿著竹片,兩手配合敲擊鼓的中部,發出“咚咚”與“啪啪”的音響,時而統壹,時而交錯,節奏豐富多彩。
據宋代學者李穆編著的《太平禦覽》中記載:
呼民人為彌麟,如有所召,取大空材十余丈,以著中庭,又以杵旁之,聞四五裏如鼓。民人聞之,皆往馳赴會。
由此可知,木鼓早在唐宋時期就已經在雲南地區流行了,被古代佤族人民用於集會號召。後來,清代學者李宗昉在他所著的《黔記》中也寫到了這種木鼓:
鄰近諸寨,***於高坦處建造壹樓,名聚堂。用壹木竿,長數丈,空其中,以懸於頂,名長鼓。凡有不平之事,登樓擊之,各寨相聞。
還有,清代的《佤民風俗圖》中也畫有佤族男女立於木鼓兩旁,手執竹片敲擊的圖像。在唐宋時期,勤勞智慧的佤族人民能歌善舞,他們聚居在我國西南邊陲山高林密的阿佤山區。在每壹個佤族村寨裏,都至少有壹對木鼓,供放在寨中。
還有,在古代佤族人的心目中,他們認為木鼓是通天神器,是最為尊貴而神聖的樂器,還把制作木鼓的日子作為佤族隆重的宗教活動,當作盛大的節日,稱為“拉木鼓”。
在這壹天,古代佤族人載歌載舞,這歡快熱烈的場面,後來便發展成為獨具佤族特色的拉木鼓舞。在拉木鼓途中,即使走在平坦的大路上,人們還是故意放慢腳步,以便大家開懷暢飲、盡興歌舞。
在這壹天,寨子裏還要鳴槍、剽牛,使人們盡情享受節日的歡樂。在寨門口還要舉行祭祀儀式,然後制成木鼓,作為召集呼喚的信號和大型歌舞活動的打擊指揮樂器。
木鼓樹是古代佤族人制作木鼓的原材料,佤語稱“庫洛”、“克拉”,是用壹整段粗大的原木制成,多采用紅毛樹、椿樹或櫻桃樹等硬質的樹幹下部為材。
古代佤族木鼓樹外表有的剝去樹皮,壹般通體光滑無飾,有的則在壹端雕刻出牛頭或人頭形,也有的通體刻以三角紋或斜紋等圖案為飾。後來,在雲南出土了壹個古代佤族的木鼓,該鼓長155厘米、粗端直徑50厘米、音孔長110厘米、寬10厘米。
木鼓起源於古代佤族世代信仰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在佤族,有很多關於木鼓民間神話和傳說,都與先民們的神靈崇拜和祖先崇拜緊密聯系,圍繞著木鼓而舉行的拉木鼓和祭木鼓等壹系列活動,構成古代佤族傳統莊重而又熱烈的盛大節日活動,是佤族傳統音樂的集中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