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安的"古"
集安被稱為世界歷史名城,淵遠流長。據記載,自從有人居住在這片土地,集安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從春秋時期遼東郡,到秦漢開始在此居住的滿族祖先靺鞨、失余,到後漢書記載的高句麗,興旺發展至南北朝時期,後來,高句麗多次大敗唐朝。集安自古土地肥沃,自清朝就吸引眾多遷移人口,開墾土地,逐漸形成村落。1876年,清政府設立懷仁(後指桓仁)和通化兩縣,逐漸繁衍生息至今。 ?
探尋先人的腳步,乘車前往長壽王陵,俗稱將軍墳。長壽王,是壹位高壽的王,並由此得名。他在位70余年壽近百歲(394年—491年),在位年份413年至491年,長壽王名叫高巨連,是高句麗的第二十代國王。其墓地是方形階壇石室墓,邊長31.58米,高13.1米。階壇7級,砌石22層,環周存11塊倚護的巨石。據導遊介紹,墓室內有兩具石棺床。墓頂用整塊巨石封頂,號稱“東方金字塔”。石墓周圍用巨大石條護著,據說壹塊就有10來噸重。
長壽王陵旁邊還有陪陵,相互守護,彼此相望。
集安的“美食”
浸潤著悠久歷史文化的美食,讓集安的美味與眾不同,朝鮮火盆的民族特色、榆樹皮冷面的無添加、當地冷水魚的鮮美、還有早市上味道純正的玉米......都會讓人食欲大增,余味綿長
?朝鮮火盆--------又稱“高麗”火盆,將銅盆或鐵盆放置到炭火上,將豆芽、豬肉、米腸、牛肉、豆腐、各類蔬菜等放在火盆中燒烤,是集安的特色美食。熟的慢的提前炒壹炒,然後按照五花肉、豆腐、牛肉、米腸、豆芽和蔬菜等順序由盆底依次放置火盆中,在炭火的炙烤下,撒入調料,稍微翻炒幾下,壹股股濃香味飄散開來,有肉迸發出的油漬蹦香味,有蔬菜的鮮香味,來壹口火盆美食,唇齒留香,再配上小店自釀的米酒,那就是濃香美味與醇厚美酒最好的結合。
吃著香氣濃郁的火盆美食,品著自釀米酒,再加上清爽可口、有韌勁有咬頭的榆樹皮冷面,那才叫吃出集安味道!
? 由當地朝鮮族人用榆樹皮面和玉米面加工而成?的榆樹皮冷面,如朝鮮冷面般粗細,不含任何添加劑和食用膠, 有淡淡的獨特的榆樹皮味道,涼爽清淡,湯湯水水,滑順潤喉,給人以純美甘醇之感。
?如果說集安的歷史創造了火盆和榆樹皮冷面兩種古老美食,那麽集安的地理地域則孕育了鮮美的冷水魚。發源於長白山南麓的鴨綠江,流經長白、臨江、集安、寬甸、丹東等地匯入黃海,集安段鴨綠江屬上遊,水深流急,水溫較低,呈碧綠色,盛產魚類。在五女峰附近,我有幸品嘗到由朝鮮引進的紅鱒,這種魚頭小,嘴巴圓鈍,體長而稍側扁,生活在20度以下的泉水或冷水中的冷水魚。在池中挑選壹個活蹦亂跳的紅鱒,當場烹制成壹個味道鮮美的醬香紅鱒,鮮美無比,紅鱒肉多而刺少,營養十分豐富。
集安的“小橋流水”
? 集安地勢屬長白山余脈,連綿起伏的山脈環繞著小城,城南的鴨綠江水與群山相伴,山水之間,壹條條小渠穿梭於集安小城,讓集安靜謐而安詳,卻又有些許的靈動和秀美。人們常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也許這就是集安可愛之處吧!
小橋和流水向來是描寫江南風景的,而集安之所以被稱為北方的“江南小城”,與城中的小橋、流水是分不開的。聰明的集安人,在小城道路兩旁,挖掘出1米左右寬的小渠,並用石子或水泥築底,每隔20-30米,在渠上建起高近1米的小橋,將人行路與馬路巧妙地鏈接起來,清冽、純凈的鴨綠江水由小渠引入集安,潺潺的江水,環繞著小城,柔化了山的硬朗,增添“江南”的濕潤。
集安的靈動不僅在小渠,在江水,更在勤勞、奮進的人們,在早市,早起的人們準備著豐盛的早餐,摘下新鮮的玉米、茄子和各類果實,等待人們去購買和品嘗;傍晚健步的人們,統壹著裝,鏗鏘有力地行進在江邊美景,與江景融於壹體;白天道邊清掃的人們,執著地糾結著道邊的壹個口香糖印記,壹塊刷洗不透亮的地面,正是這些靈動讓古老的集安煥發出勃勃生機,吸引著人們壹次次去感悟去體會去咂摸厚重而內涵豐富的集安。
?今年夏天,我還想去集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