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多京都美食中,最為頂級的當屬懷石料理。所謂“懷石”,源於禪道,意為在胸懷之間放著石頭的行為,因為在長久聽禪中不得進食,禪僧懷抱溫熱過的石塊,以減少腹中的空寂感。懷石料理起源於日本茶道,為避免空腹品茶帶來的不適感,被人譽為“茶聖”的千利休創出“茶懷石”,即為品茶前,由主人為客人準備的菜肴。 現今,懷石料理不再局限於茶道,而是成為日本常見的、最負盛名的高檔菜色,且不顧現代生活的節奏飛快,依舊保持著優雅十足、極具禪意的儀式感。
懷石料理是日本傳統的三大料理之壹,與之齊名的是會席料理、本膳料理,三者之間有所區別。懷石料理如茶,講究清雅意境與精神訴求;會席料理逐漸剝離茶道,是以酒為中心的宴席料理,並伴以歌舞,追求熱烈氣氛;本膳料理可謂是最基本、最正宗的日本料理形式,更重視儀式感,只在婚喪嫁娶等正式場合可見,在菜單、用餐禮儀、服裝等方面均有嚴格規定。
懷石料理不僅僅是壹套精致的餐食,更是壹種極具禪意、嚴謹莊重的飲食文化。懷石料理餐廳大多以傳統的日式建築為主,環境優美僻靜,可謂是“大隱於市”,具有神秘氛圍。禮節和服務亦是懷石料理的重要環節,眾多的懷石料理餐廳都會為客人做好餐前準備,包括清潔的拖鞋、溫熱的毛巾、食物產地標註等,客人可充分感受其獨特的儀式感。客人在用餐之前,為表達對食物和廚師的尊重,需要說“我要開動了”,這個場景在動畫片《蠟筆小新》裏常有出現,用餐之後,也需要對餐廳、服務員和食物表示感謝和贊揚。
懷石料理尤為尊重時令交替、註重食材與季節的自然配合。隨著季節變遷,食物呈現出不同的色彩與味道,懷石料理最為擅長捕捉食物的色鮮味美,春之勃勃生機、夏之輕盈美感、秋之飽滿厚重、冬之含蓄凜冽,盡顯食材的原汁原味,懷石料理餐廳通常會根據時節更新菜單,在器皿方面也甚是講究季節元素,春夏宜用清涼的玻璃器和青花瓷,輕盈通透,秋冬則換成色調溫暖、質地厚重的陶器。懷石料理帶給人們的感受是融於時令的食物覺醒,也是回歸自然的樸素之味。
懷石料理的最初形態為“壹汁三菜”,是指壹道湯品、壹道刺身、壹道煮菜、壹道炸菜或烤菜。現今的懷石料理可簡可繁,在此基礎之上拔高規格,大大小小可有十數道菜,上菜順序和節奏也很是講究,通常從餐前開胃菜先付、八寸開始,到向付、蓋物、燒物等壹步步將味覺體驗推向巔峰,然後以禦飯、香物、止碗等清口解膩,最後以應季甜品水物結束壹餐。不同餐廳的菜品和上菜順序或許略有差異,但追求的懷石料理禪道意境很是壹致。
先付和八寸是懷石料理的前奏。先付即是開胃小菜,類似於涼菜,量小,口味多樣。先付壹般使用當季最為新鮮的食材制作,常見食材有魚貝類、雞禽類、肉食類、蔬菜菌菇類及豆制品等,常見制作方法有鹽搓、酒洗、醋洗等。八寸,原意為千利休用來盛放食物的八寸杉木方盒,漸漸演變為其中盛放食物的代名詞。八寸是以季節為主題的餐前小菜,多為色彩鮮艷的山珍與海味搭配,以強烈的季節感作為料理故事的開場白。
前奏之後,接下來的向付、蓋物、燒物是懷石料理前半部分的高潮。向付是時令的魚肉刺身,春季的鯛魚、夏季的鱧魚、秋季的金槍魚和冬季的河豚都是高級食材,產地、刀法和調味等都是決定向付鮮美程度的重要因素。蓋物是指有蓋食器裝盛的食物,通常為湯品,口味清淡、細膩且濃厚,常見食材有鯛魚、海鰻、松茸、螃蟹等。燒物是重頭戲,壹般是時令的魚肉燒烤,鹽烤和熏烤更突出原汁原味,幽庵燒和照燒則更具季節特征,廚師可以盡情發揮。
酢肴、中豬口和強肴是懷石料理後半部分的巔峰。酢肴也叫醋菜,是以醋腌漬的水果、魚類或蔬菜等,量小精致,用來清口以便迎接下面的主菜。所謂“豬口”,是指盛放料理的容器,而中豬口則指其中盛放的酸味湯食,用以開胃和調整口味。強肴可視為懷石料理的主菜,是主食前面的最後壹道菜肴,壹般為烤制或蒸煮的牛肉、禽肉、魚肉等,時令特征明顯,春天燉鮮筍、夏天烤牛肉、秋天的海鮮火鍋和冬天的河豚火鍋較為常見。
最後壹道正菜是禦飯,是指臨近餐後的以米為主的主食,配菜會根據時令變換,竹筍是春季禦飯的不二之選,夏季時節的蓮藕、芋頭和時令魚類均可入飯,秋季的松茸是上品,冬季則以豆腐、蘿蔔等溫補食材搭配米飯。與禦飯壹同上桌的還有香物和止碗,香物是日式腌菜,止碗是飯後湯品。禦飯與香物、止碗之後,預示著懷石料理即將結束,客人便不可再飲酒。
水物是懷石料理的尾聲,是指餐後水果和甜點,水果通常為應季的新鮮水果,甜點壹般為傳統日式甜品,抹茶最為常見。
懷石料理既有生食也有熟食,食材的制作涵蓋腌制、鹽漬、蒸煮烹炸烤等多種料理方式,但很少濃油烈醬,而是格外重視四季交替、珍視食物本味,懷石料理份量較少,十分精致,雖是樸素之味,價格卻是昂貴,所用器皿精美,儀式感十足。
懷石料理不以香氣誘人,更以神思為境,不僅使人享受自然美味,更引領人們感受精神沈澱。若“吃”可視為壹門藝術,那麽懷石料理便是這門藝術裏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