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和文化背景
■南鑼鼓巷:古都北京保存完好的“碧玉”。
南鑼鼓巷南北走向,長約800米,東西有八條胡同。從南到北,西部的八大胡同分別是福祥胡同、索衣胡同、雨兒胡同、貓兒胡同、景陽胡同、沙井胡同、黑芝麻胡同和前谷園胡同。東部的八大胡同是炒豆胡同、板廠胡同、東花棉胡同、北冰木寺胡同、秦老胡同、前園恩寺胡同、侯元恩寺胡同和菊兒胡同。這些胡同在元代沒有名字,但它們的名字在明代以後逐漸演變。例如,菊兒胡同在明代被稱為菊兒胡同,後來更名為克萊門蒂音樂家胡同。清朝宣彤宣布成立時,這裏被稱為菊兒胡同,壹直延續至今。整個街區像壹條大蜈蚣,所以又叫蜈蚣街。
李芳是中國古代居住區組織和城市規劃建設的基本單元。先秦時期稱之為“禮”、“律”或“律禮”。從北魏開始,“方”這個名字就出現了。唐代的長安城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共有108個廣場。在元朝的規劃和設計中,李芳制度仍被延續。整個城市被分成50個正方形,它們之間有寬而直的街道,就像棋盤壹樣。
明朝時,北京城被分為28個廣場,兩個廣場合並為“趙輝龔景廣場”。清朝是壹面黃旗。南鑼鼓巷曾被稱為羅國巷,乾隆15(1750)繪制的全圖更名為南鑼鼓巷。
目前,南鑼鼓巷地塊北側為鼓樓東街,南側為地安門東街,西側為地安門外大街,東側為交口南街。這四條街道圍成的長方形地塊正是元代的兩個廣場。它以南鑼鼓巷為界,東面是“趙慧芳”。西邊是“龔景廣場”,南鑼鼓巷是兩個廣場之間的分界巷。
唐代長安的李芳早已消失,元代的李芳結構在800多年的歷史變遷中已經面目全非。然而,南鑼鼓巷地區仍完整地保存著元代李芳的歷史遺跡。胡同的格局如此完整,胡同中的各種豪宅和房屋都是五彩繽紛的。它確實是北京古都風格中保存完好的“碧玉”。
在北京炎熱的夏天,在壹個難得的涼爽並伴有細雨的下午,我再次來到南鑼鼓巷。南鑼鼓巷近年來吸引了時尚達人和外國遊客的關註,因為新世紀以來,許多酒吧不經意間出現在這條古老的小街上。如今這裏已經成為北京繼三裏屯、什剎海之後的又壹條酒吧街。
有人說三裏屯酒吧街是彩色的,什剎海酒吧街是暗紅色的,南鑼鼓巷酒吧街是翠綠色的。這樣的評論可能不僅指大自然的顏色,而且還指出其不同的文化內涵。這裏的每壹條胡同都有著豐富的文化積澱,每壹棟房子都在訴說著古老的故事。
■森格林琴王宓,橫跨油炸豆板廠胡同。
南鑼鼓巷南口往東第壹條胡同是炒豆胡同。在朝鬥胡同西口不遠處的77號門旁邊,有壹塊東城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上面寫著“和尚宮”。和尚宮是清代僧眾的行宮。桑格林沁是蒙古科爾沁旗。1825年攻封科爾沁郡王,1855年加冕太子。他可以擅長戰鬥,但他在歷史上是壹個毀譽參半的人。1859年參加大沽海戰,擊敗英法聯軍。1863後奉命鎮壓山東、河南、安徽等地的撚軍。1865年5月,他率領部隊在山東曹州與撚軍的壹場激戰中陣亡。他死後,他的兒子伯顏·諾莫繼承了爵親王的爵位,因此這壹地區的老居民也稱這座宅邸為“博王宓”。王博是前禦史大夫,當過光緒的“老師”,教光緒騎馬和射擊。
原僧宮規模宏大,前門在炒豆胡同,後門在板廠胡同,橫跨兩條胡同。王宓分為三條路,即中路、東路和西路,每條路有四個入口。其中,除了主庭院外,東路還有四個通往東院的入口,形成了壹個大型建築群。
民國以後,這座宅邸逐漸被太子後裔拍賣,並被分割成許多院落。現有的炒豆胡同71至77號(單數)和板廠胡同30至34號(雙數)均在原王宓範圍內。
炒豆胡同的西入口是僧沁家族的宗祠,也是壹大群建築。祠堂和宮殿建在壹條巷子裏,這在清朝是很少見的。現已改建為“綠松園酒店”。在美麗而優雅的地方很少能找到這樣壹家安靜而古色古香的四合院酒店。
■中央戲劇學院原為段政府時期的陸軍總司令、代總理金的舊居。
沿著南鑼鼓巷往北走,東邊的第三條胡同就是東花棉胡同。入口不遠處就是著名的中央戲劇學院。作為中國最頂尖的學習舞臺和影視表演的機構,它的面積真的不大,包括實驗劇場在內,它只占東花棉胡同和北米裏寺胡同之間的壹部分。不過廟不大,神是有靈性的。在這裏,培養了壹代又壹代的中國戲劇和電影明星。陳、陳、姜文、鞏俐和章子怡都曾在這裏學習和生活。
這曾經是金的老房子。金(1877-1951)早年畢業於北洋軍事裝備學校,在雲南19鎮擔任清軍參謀。後來,他受到袁世凱的信任,擔任山東巡撫。1919後,任段政府陸軍總長兼代總理。
金買下這個地方後,拆除了壹些四合院,建造了幾棟西式建築。1921年底,金辭職並長期居住在天津。20世紀60年代,院內仍有幾棟老建築,後來被用作辦公樓和單身教師宿舍。又過了40年,老建築都拆了,沒有金家的痕跡。
■國畫大師齊白石曾住在雨兒胡同,這裏曾是清內務府壹位將軍大臣的私宅。
東花棉胡同的西邊是雨兒胡同,中國畫大師齊白石曾在此居住。走進胡同不遠處,北路13號大門旁掛著“北京美術家協會”的牌子。大門開著,左邊是傳達室。壹名中年男子向他打招呼。像往常壹樣,他問我找誰,我解釋說我想看齊白石故居。這位先生比老幹部活動站的服務員還要好。他說這是壹個單元,不應該被參觀,但妳已經走了很長的路,所以讓我們簡單地看看。
院子很寬敞,保護得很好,院子中央有壹個大魚缸。這裏沒有重新粉刷,露出了老房子大門的原始味道。壹邊看,這位先生還告訴我。他說,這裏曾是清朝內務府壹位大臣的私宅。由於宮殿的材料在建造過程中被私人使用,組織系統超出了水平,因此被解體,房子被分成幾部分出售。13號院只是壹部分。解放後,文化部買下了它,並由齊白石先生住在裏面。然而,這位老人在西城的跨車胡同居住不久後就搬到了那裏,所以現在齊白石故居大多指的是跨車胡同。
■貴族貓兒胡同
出了雨兒胡同,順著南鑼鼓巷,繼續往北走。蘆溪是貓兒胡同。
我在南方的幾個胡同裏見過幾個背包客,但人數不多,不像有些報道。我想可能是這幾天下雨,南鑼鼓巷正在修路。路面凹凸不平,泥濘不堪,使旅行者無法行走。但剛拐進貓兒胡同,我就發現自己錯了。貓兒胡同的人群熙熙攘攘,非常熱鬧。數十輛“胡同遊”三輪車停在胡同旁。壹波外國遊客或在聽導遊的講解,或跟著小旗子觀看和拍照,都很專註和感興趣。
可園:晚清大學生虞雯的住宅和花園,被認為是晚清北京私家園林中最具藝術價值的園林。
路北7號至15號(單數)院落原為壹組大型建築群,是清末大學生虞雯的住宅和花園。五個醫院並聯在壹起,占地面積11000平方米。虞雯是清朝滿洲正藍旗人。曾任四川按察使、山東巡撫、直隸總督等要職。他是光緒10年的武英堂大學士。他積累了大量財富,精心建造了自己的房子和花園。該園建成於1861,命名為“可園”,面積約4畝。雖然它不是很大,但寬敞優雅,被認為是晚清北京私家園林中最具藝術氣息的園林。
它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壹直沒有對外開放。幾個人聚集在庭院前討論:恭王府花園已經開放了幾年,但何時才能向公眾開放,讓大家欣賞它的“真面目”。
這座房子也幾經易主,歷經滄桑。北洋政府時期,袁世凱死後,馮作為大總統從南京來京就職時買下了這座房子。日本占領北平時,馮家把房子賣給了偽軍司令張蘭鳳。解放後,9號至11號院曾是朝鮮駐華大使館,後改為招待所和單位宿舍。雖然幾經變遷,但這座房子壹直保存完好,整體格局沒有太大變化。
■路北35號院和37號院是末代皇後婉容的娘家。
再往西,路以北的35號院和37號院是郭伯樂壹家的家。沒有多少人說郭伯樂的家人可能知道這件事。壹般來說,它是末代皇帝宣彤皇後婉容的娘家。在清朝,它應該被稱為“侯迪”。宣彤結婚時是民國11年,但它仍然符合民國初年頒布的清朝皇室優待條件,因此它花了很多錢建造這座“後府”,並進行了大規模修繕婉容的父親容元因為女兒的《後書》而被按照禮制評為“三等恩人”,而這座宅邸也成為了恩人的府邸,需要進行大規模的重修才能符合府邸的規格。例如,將原來的庭院大門改為三個政府大門,並重建了內外屏風墻和左右屏風門。
我們現在看到的房子有三個政府大門,已經被圍墻圍起來,變成了三個倒置座位的房子,供人們使用。在七間南房的後檐墻上,開了兩扇門,成為現在的35號和37號。
據壹些資料顯示,45號往西是清廷提督衙門。我興致勃勃地向前走著,卻沒看到什麽衙門之類的東西。突然我看到了數字45,但裏面是壹棟六層樓的宿舍樓,就像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建造的那樣。街上有壹座高達十層的大樓。我的心沈了下去。這可能是這個街區唯壹的高層建築,就像壹首優美的樂曲中突然出現了不協和音。
特別值得壹提的是,被譽為文物界“國寶”的中國文物和清史專家朱家溍先生曾居住在貓兒胡同13號、15號、35號和37號以及朝豆胡同71號的院落中,並對這些宅邸進行了詳細描述。當他小時候住在13號和15號時,他也目睹了“侯迪”的修復和重建。朱先生是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他對北京的歷史、地理、文物和民俗都有深入的研究。他於2003年9月29日逝世,這是中國學術界和文化界的壹大損失。
■秦老胡同和黑芝麻胡同的幾棟房子
出了貓兒胡同再往北走,路的東邊就是秦老胡同。
秦老胡同35號也是壹座漂亮的房子,這裏曾是清內務府首席大臣索甲的住所。院子不是很大,但很講究。他的書房前有壹個小花園,名叫啟源。園內有假山、廊架、亭臺,還有壹個船形敞廊,雖小但意境深遠,頗有江南園林的意境。站在大門前,只有大門上層的磚雕讓我驚嘆不已。雕工極其精美,保存完好。真是磚雕中的稀世珍品。
出了秦老胡同,往北走,往西就是黑芝麻胡同。當我進入胡同時,突然下起了大雨。我趕緊走到13號,躲在門口躲雨。門在高高的臺階上,門前有石頭上上下下,門的對面是壹堵高大的影壁。門口有兩個男孩在打球。我問他們:“妳們住在這裏嗎?”“是的。”“這個院子大嗎?”“太好了!”“妳知道過去住在這裏的偉人嗎?“他們搖搖頭說:“沒聽說過。”幾句話拉近了我和孩子們的距離。我告訴他們,這是晚清四川總督兼兵部尚書奎軍的住所,他們很感興趣。我說:“我能進去看看嗎?我們邊走邊聊吧。”男孩們熱情地把我帶到院子裏。
雖然院子裏建了壹些茅屋,但仍能看出大致的格局。壹共五個院落,都相對完好。我想拍些照片,但是雨下得太大了。我告別了熱心的孩子,回到門口躲雨。我想下次多拍些照片,但是我下次還會遇到這麽可愛的孩子讓我再進去嗎?
我參觀的豪宅都在兩邊的胡同,而不是在南鑼鼓巷?當時的房子都是坐北朝南的,所以大多在東西巷子裏,大房子都在巷子的北邊。但南鑼鼓巷並沒有完全缺席。南鑼鼓巷59號有壹座,它是明末著名的清朝後裔將軍洪承疇的住宅。那時洪福很大,沙井胡同和黑芝麻胡同之間的大部分院落都屬於翟紅,壹直到方磚廠的東門。這裏還有姓洪的人。不知道他們是不是洪承疇的後人?
■茅盾故居和蔣介石行轅
黑芝麻胡同對面,東邊是侯元恩寺胡同。離胡同不遠,13是茅盾故居。與這個地區的許多深宅大院相比,茅盾故居太普通了,不顯眼,只是壹個有兩個入口的小院子。今年7月是茅盾誕辰110周年。故居經過翻修後重新開放。我走進故居,前院矗立著茅盾先生的半身像。周圍的房間是茅盾生平的展覽。臥室、客廳、書房等。在後院也是按照丈夫生前的樣子布置的。解放後,茅盾住在東四頭203號文化部宿舍,與周揚、楊漢生相鄰。他於1974年移居後元恩寺,並於1981年去世,在那裏度過了他的最後七年。
離開茅盾故居後,往東走,過了幾道門,妳會看到壹個大院子——圓恩寺胡同7號。這裏曾是清代慶親王次子的住所。這座建築是中西合璧的風格,包括四合院、西式建築和壹個大花園。園內有西式的拱形亭臺和噴泉,還有圓明園的石刻,也是中西合璧。這棟房子也換了好幾次主人。民國時賣給了法國人。抗日戰爭勝利後,這裏成為蔣介石的行轅,蔣介石來北平時就住在這裏。解放後,它先後成為中共中央華北局辦公室、南斯拉夫大使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等。現在它是壹家友好的酒店。
■享譽中外的菊兒胡同。
菊兒胡同是南鑼鼓巷最北端東邊的壹條胡同。據說他因建築師吳梁勇主持了菊兒胡同危房改造工程而聞名中外,並於1992年被亞洲建築協會授予“亞洲建築金獎”,於1993年被授予“世界人居獎”。
在胡同的中間,北面有壹座2-3層的建築,周圍是黑瓦白墻的小庭院,既有江南民居的美,又有老北京四合院的韻味,還與周圍的建築風格相協調。這是菊兒胡同改造後的新四合院。吳教授根據“有機更新”的城市規劃理論,認為舊城改造應保留良好的歷史建築,修繕仍可使用的危房,拆除危房,逐步過渡,既保持歷史文脈的連續性,又形成有機的整體環境。這些新四合院具有公寓樓私密性強和四合院鄰裏感強的雙重特點。它們與老胡同格局有機統壹,保護了古都風貌,是北京舊城改造的成功探索。
■菊兒胡同東口,現為壽比胡同3號、5號、7號、6號,原為清代直隸總督榮祿的府邸。
菊兒胡同東口,即現在的壽比胡同3號、5號、7號和6號,是清代直隸總督兼兵部尚書榮祿的住所。原來的房子很大,分為三個部分,西邊是西式建築,中間是花園,東邊是中式四合院。解放後,這座房子的壹部分被用作阿富汗大使館,後來它被分成幾部分,改為工作人員宿舍。格局已被破壞,保護狀況不佳。
南鑼鼓巷酒吧街
南鑼鼓巷是北京非常有特色的酒吧街,是北京保護最完好的四合院區。整條酒吧街以四合院的小平房為主,門前高高掛著紅燈籠。裝修風格回歸傳統簡約,符合四合院的氛圍和風格。
與三裏屯和後海不同,這裏的酒吧大多安靜、和諧、自然,住在鬧市區卻遠離鬧市的喧囂,更貼近生活。客人主要是外國遊客、“明日之星”中戲學生和成熟的酒吧愛好者。客人可以在這裏體驗老北京四合院的氛圍,遠離喧囂享受身心放松,或看書,或帶電腦加班,或與朋友聚會甚至洽談業務。
值得壹提的是,南鑼鼓巷的每壹家酒吧都提供免費無線上網服務。酒吧的價格普遍較低,店裏還提供各種精美的小吃,既有西式的,也有中式的。老板和服務員都很隨和,很家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