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生活回味—醬河魚與喇咕豆腐

生活回味—醬河魚與喇咕豆腐

2017年的八月份父親組織了我的伯父、姑姑等親屬去了壹趟本溪滿族自治縣的蘭河峪,火熱的八月中又增加了壹種親情的溫度。

之前就聽我的父親說過本溪太子河的“耳朵眼”,他說那裏的水清澈,非常適合遊泳,到了那裏之後我才知道這裏的正式名稱叫做本溪滿族自治縣蘭河峪,壹路上我們經過了許多的景點,例如本溪水洞、本溪觀門山、東北道教的發祥地鐵剎山,這壹路基本上都是盤山道,向上方及遠處望去,高山連綿不斷、壹眼望不到邊,更有的山擁有恰如被刀斧削過般的懸崖,盤山道的下方則不間斷地留著潺潺的河水,我們則在山水的環抱中穿梭其間,在到達目的地蘭河峪之前,我們則在距離蘭河域不遠的堿廠的集市上購買了河魚(俗稱“瞎胖頭”、學名叫做沙醴)及蝲蛄(俗稱“東北小龍蝦”,同時在市場裏面我們讓商販直接將蝲蛄磨成了漿,好做成“蝲蛄豆腐”),後來我查閱了相關的資料,發現堿廠在明代就是市肆繁盛,商業發達的集鎮,當時女真、契丹及三韓等民族常在這裏與漢人互市。

到達了蘭河峪之後,我們就開始下水遊泳了,發現那裏的水的確非常的清澈,水質很好,遊累的時候就上來吃燒烤,我們壹家子其樂融融,“瞎胖頭”河魚采用的醬悶的方式做的,這種魚這個季節基本上都帶仔,魚肉相對其他的河魚相對多壹些,烹制的過程中為了保持魚的鮮味,不放其他的作料,單單只放大醬,在大火燜制的過程中,看到魚變色了之後,再燜制不到2分鐘之後,就可以盛出來了,這種魚的魚肉很“整裝”,基本上放入口中壹抿,肉大概就都吃了下來,口中則溢滿了純真的鮮香味道。最後端上來的是“蝲蛄豆腐”,就是將之前已經做成“漿子”的蝲蛄倒入裝有小白菜的沸水中,待蝲蛄全部變成了橙色的時候就將火關掉,這時就可以開始食用了,蝲蛄豆腐的鮮味比較魚的鮮味還是不同,好像比魚還多了壹種“土腥”的味道。蝲蛄豆腐中其實並沒有豆腐,我認為所謂的“豆腐”其實指的是呈塊狀的蝲蛄,比起河魚只是吃肉,蝲蛄豆腐中的湯也是不可多得的美味,因為蝲蛄在加熱的過程中,其“鮮香因子”已經完全溶解到了湯水之中。這次是第壹次有印象的吃到這種美味—“蝲蛄豆腐”,跟我之前的想法有些相左,我以為這道美味類似於“泥鰍鉆豆腐”這道 美食 那樣,是將完整的蝲蛄放入裝有豆腐的湯水之中壹起燉,看來這種想法跟真實的做法相比也是大相徑庭,如果第壹次到飯店吃這種美味在不知道的情況之下還不得跟飯店理論理論、鬧出笑話!

酒足飯飽的同時,我們遊泳也很盡興,遊得很是暢快,火熱的天氣中在山水中暢遊簡直就是對自己最大的獎勵,在歡聲笑語之中我們的這次旅行落下了帷幕。

由於父親、母親之前都是從本溪牛心臺後遷過來的,父親家、母親家都是本溪的,他(她)們從小都是在那裏長大,我父親、伯父小的時候基本上都沒少去過太子河邊,我也聽說過許多的他們關於太子河的故事:之前我聽爸爸說他年輕的時候在太子河邊隨便翻起壹塊石頭,基本上都能夠看到蝲蛄的身影;也聽說過那時候他和我三姨夫在太子河的壹個“水泡子”裏面堵到了魚群,裏面都是些大個的河魚,有所謂的“重唇”、“鯽瓜子”、“拗口”等等,他們認為比較可惜的是這些魚後來讓我的姥爺給壹鍋燉了,好像是這些魚原本可以做的更鮮美壹些;還有我伯父那時在太子河打漁,然後自己賣魚,那時靠這筆賣魚的收入就為家中購買了許多的家用電器,從大娘的言談中我感受到了她滿滿的自豪感。

但是現在在太子河中蝲蛄已經非常非常的少了,很難看到它們的身影,因為它們對於水質的要求非常高,聽說現在太子河也被汙染了,我們這次旅行所食用的蝲蛄還是從吉林那面運過來賣的,由此可見壹般;再有壹點我認為就是過度的捕撈,“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太子河中的“魚鮮”在幽幽的歲月中養育了河流兩岸的人們,但是我們向太子河的索取也要有度,要尊重萬物的生長規律,要給予它們繁育、成長的時間,不可以竭澤而漁。

小的時候也總能夠聽到父親說的“吃河魚、吃蝲蛄”,感覺對於他們來說那就是壹種至高無上的“人間美味”。所以每當到了太子河或者其他河邊,由於先入為主的原因或者是其他的因素,我對河中魚鮮總有壹種似曾相識的感受。

河魚與蝲蛄是太子河的上等食材,但我感覺它們也是太子河文化的兩種符號,不論是逗號、音符或者其他的類型,這些都***同構築了太子河流域人類文明發展的篇章,篇章中折射著河流兩岸人民的勤勞與樸實、智慧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