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路西片區是平江文化的精華所在。妳可以用妳的雙腿去參觀具有2500年歷史的真正的蘇州文化,宋代宰相丁偉的家鄉丁家巷,古代的石婆橋巷,潘舊居,潘祖蔭故居,太平天國後的顧家花園,舊時代最著名的建築,東華橋巷的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和控制性建築。還有地道的蘇州美食帶給妳:雙皮奶、泡泡餛飩、酒釀餃子、糖粥等等。
沒有預定的目標,只有預定的點。蘇州古城的美不在於目標。享受這種探索和不斷驚喜的感覺。走街串巷,發現未知的美好,沒有明確的行程,亂拍亂發現,帶來不壹樣的驚喜。我們用雙腿和鏡頭探尋最真實的蘇州,點贊轉發是對我們的支持。
同時,真誠地歡迎加入我們,壹起探索吳文化之旅,見證蘇州這些年的變化。我熱愛攝影、旅行和徒步旅行,每周壹次,這是壹個真實的例子!
丁家巷
丁家巷是此行的起點,乘坐地鐵1號線林頓路不遠即可到達。在宋代,因為它是宋代淳化年間(990-994)宰相丁偉的故鄉,它被命名為丁巷和丁廣場。蘇州巷子裏的小狗都很正常,大部分都很溫順,壹邊嬉鬧壹邊看著我們。
小巷的拐角處有壹家小餐館,各種蘇式小吃非常豐富。壹碗撒滿桂花的紅豆餃子和剛包好的泡泡餛飩解決了我們的早餐。小店品種豐富,味道只能說是及格,這裏就不推薦了。
巷中有壹座控制性建築吳宅,東墻是其特色。雙色磚墻上鑲嵌著菱形圖案。該建築群建於民國初期,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以西式風格建造。原來的主人是壹個名叫吳的大地主。門口有壹扇鐵門鎖著,從外面可以看到這種特色的磚墻。
丁家巷不長。就在幾百米外,我來到了下壹條巷子。我碰巧看到我的祖父騎著壹輛有時間感的自行車。我特別喜歡這條車過不去的巷子,還能捕捉到這麽簡單的畫面。
建新巷
建新巷原名清源坊,化學家顧益東故居就在這條巷裏。顧逸東自1952起擔任復旦大學教授。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鎢化學研究的奠基人。
巷門口的井叫仁德泉,但原址不在這裏。重建贛江路時,井圈移至建新巷入口處的水井,該水井由南林公社於民國十三年(1924)開鑿。到目前為止,水質清澈,為人們所用。
橋巷裏的居民門前都有綠植,這使小巷充滿了自然活力。在小巷裏,有壹座建於清代的控制性建築——東市義莊。亦莊有很多解釋。壹種解釋是,它指的是暫時存放未埋葬棺材的特定地方。在此,希望內行人能告訴我蘇州很多義村的含義。
這條巷的東部叫“石婆橋巷”,西部叫大浪橋巷。現在的新巷東邊叫“寺坡橋”,寺坡橋經過時稱為平江路。
平江路充滿了商業氣息和不間斷的人流,這與幾十米外的小巷完全不同,並顯示出小巷中的寧靜。
平江路上的商家壹定在蘇州的味道上下足了心思。雖然他們不想主動介紹商家,但我拍了這兩張照片,很多人會在網上看到第二張照片。
牛家巷
警告:本節將會更長。牛家巷原名蘭家巷,古稱加比巷。藍松石記就住在這條巷裏,因此得名。巷中有大學生潘的故居,曾是太平天國國王陳玉成的亭子。還有鳳池園遺址、董氏義莊、真覺庵、陳寨、方寨等歷史遺跡。
沒想到第壹眼就看到壹只狗在拉屎。看著我在鏡頭裏極度委屈的小表情,估計是被人看著很無奈吧。
正在路邊剝蠶豆的阿姨順便聊了聊拍攝人物。許多朋友在街上拍攝人物時有點不知所措。事實上,和人們聊天,談論當地的文化和習俗,親自帶相機也是可以的。蘇州人淳樸、好客、可愛。我見過他們很多次,會主動為妳帶路。
這只小狗有籠子,它壹點也不兇猛。問題1來了:阿姨為什麽這麽做?
大多數臨街的老建築都會在路邊放壹些凳子。想象壹下鄰居正在壹起愉快地聊天。是城市逐漸失去這種情感的過程嗎?
春去夏來,清潔工阿姨居然能掃出這麽多看起來像秋天的落葉。
在枇杷季節,路邊有許多枇杷樹,結滿了果實,但這些都不太甜,希望妳不要隨意采摘。蘇州真正好吃的枇杷是東山白宇枇杷。
翟汪是裏弄的壹座內衛建築,建於清代,同濟大學教授阮曾在此居住。門上寫著“李欣怡”。與大多數受控建築壹樣,大多數建築都是租來的,因此很難探索原始的建築格局。然而,如果妳穿過這些小巷走進去,妳會發現壹些別的東西。
疑似廢棄已久,破舊的樓道有適當的照明,門口的大排電表箱也是密封的。
建築的墻壁上長滿了爬山虎,幾乎覆蓋了整個房子。
我們可能找到了唯壹還住在這條巷子裏的家庭。房子不大,前面有個院子,很講究。當主人看到我們時,他非常驚訝有人會來這裏和我們交談很長時間。這是壹個計劃拆遷的地方,他周圍的人都搬走了。估計業主很快就會搬走。事實上,從我的角度來看,我真的不希望這麽精致和原始的老房子被拆除。
離醫院不遠還有壹口井。井圈看起來是新建的,井口長滿了雜草。當人氣褪去,這些歷史也將隨之落寞。
透過柵欄的窗花,我看到了壹棟老房子,然後我找了個機會去周圍看看。
這是壹個非常好的庭院,但它充滿了被遺棄已久的孤獨,只留下古老的滄桑和破敗的墻壁。在我們拍了幾張照片後,我們很快被不知道從哪裏來的保安說服了,暗示這已經是壹棟危房了。
狀元博物館(潘施恩故居)
蘇州狀元博物館原為清乾隆年間蘇州狀元潘故居。它有200多年的歷史,是古風池園的壹部分。潘宅曾被稱為“狀元府”和“太傅邸”。
潘(1770-1854),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狀元,為官五十余年。他學識淵博,參與了《四庫全書》的編纂工作,後來繼任《四庫全書》社長,與文英堂社長共同負責《全唐詩》的編纂出版。著有《讀史鏡古本》《四部齋筆記》等。太平天國時期,潘宅曾被英國國王陳玉成臨時留宿三天,因此也被稱為“王宮”甚至“英國宮”。1963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1984重建紗帽堂,遷花籃堂、磚雕門樓。
內部空間大、充滿文化氣息的老墻走廊兩側布滿折扇造型。
告訴我壹些關於蘇州付雪的事情。蘇州古代教育的重要轉折點是北宋景祐二年(1035)由名臣範仲淹創辦的蘇州付雪。蘇州付雪為蘇州文學運動的繁榮奠定了基礎,是文人的搖籃。在蘇州歷史上,宋代以後的狀元大多出自蘇州付雪。事實上,這讓我想起了西南聯大。當壹種文化氛圍形成時,人文之風就會日益興盛。從蘇州付雪到現代,它是目前的蘇州中學和江蘇省最古老的中學。
裏面的小院,帶著地道的蘇州味道,真的會領略到歷史帶來的厚重和沈澱,尤其是妳看完狀元閣前的介紹,帶著人文的氣息。這是任何現代建築都不會有的。
祝這對夫婦成為第壹名。
出口是壹家現代咖啡館,讓妳恍如隔世,壹下子從歷史的沈浸中拉回現實。
出口直接通往林頓路,這是壹條連接蘇州最著名、最熱鬧的商業街——觀前街的主幹道。每天都有無數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來到這裏旅遊,但這個不起眼的小冠軍博物館卻被很多人忽視了。
肖家巷
從林頓路進入肖家巷,墻上有壹個不錯的塗鴉,可惜被裝修工人用木板擋住了,差點想搬走。
肖家巷,原名九曲墻巷,是宋代狀元的故鄉。清末吳中名醫艾曾在此居住(肖家巷15號)、“元和縣城隍廟”(銀河堂)和肖家巷48號,肖家巷原意為“陰曹地府縣衙”。雖然它位於壹條小巷裏,但香還不錯。而且這條巷子真的很漂亮,比我之前拍過的所有巷子都要獨特精致。沿路有壹些小場景。
艾故居蘇州人,吳中名醫。他以擅長治療傷寒而聞名,他的弟子眾多,其中王是京城四大名醫之壹。該建築建於清朝,有兩條路和三個入口,坐北朝南。
小巷裏的蒼蠅館子,密密麻麻的菜單讓人嘆服,這只是壹面墻,另壹面也有菜單。
翟汪位於肖家巷53號,建於清朝,門上寫著李誌恒。
裏面是壹些丈夫的房間。
丁宅建於清朝,現在坐落在南樓朝北的大廳裏,現在是“王小慧美術館”。然而,大門是關閉的,許多受控制的建築如果成為壹些企業或有後代居住,通常會有良好的保修,而其他建築則相對破舊。
蘇州本土品牌雙喜牛奶,很多人從小就喝這個品牌。
出了巷子,我來到了平江路。平江路的雞爪也很有名。大多數人會在河邊的石柱上啃雞爪,享受江南水鄉的味道。
平江路小井,我在想,也許我將來會做壹個特別版的門窗。
問題2來了。這個帥氣的小哥哥在幹什麽?小貼士:小哥把垃圾扔到河裏,再撿起來,然後扔到另壹個地方,再撿起來。
每個人都熟悉這個,它已經存在了很長時間。在我看來,這壹切都很好,但並不好。把我的很多小場景變成了熱門打卡點,很煩人。
我走路有點累了,然後就到了午飯時間。切換到美食頻道。
土竈餐廳午餐
這家土竈餐館在平江路開了幾年了。這是壹道特色菜。妳能猜到是哪個嗎?
千島湖大魚頭。
我最喜歡的拌面。
朋友自己做的肉骨頭拌面,但是這個面看不到。
商家仍然保持他們壹直需要自己的現場訂單的方式。
?門口小路上的雨傘真漂亮。敬請期待下壹期,更精彩!!!
往期系列照片:(我們每條路線都是自己走的,每張照片都是自己拍的!)
拍壹張向北的小巷照片,然後探索深夜豆漿店。
我又來了,櫻花、建築和美食。
這家不起眼的小餐館已經開了二十多年,即將消失。
2019,不壹樣的除夕
從石雪街到唐家巷,那家老面館。
經過壹天的盛澤之旅,我發現了我從未了解過的江南美食。
Line photo 2018蘇州初雪,長門街尋找半個世紀前的影像。
拍壹張王興大橋從北到南到下塘的照片,城市大橋,小橋流水,霧中的蘇州。
給蘇大拍張照片。我在這裏,有秋天和壹棟建築。
拍攝蘇州古城——從陽玉巷到胥門
拍壹張蘇州子城的照片——城中千年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