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蘇教版六年級習作3例文

蘇教版六年級習作3例文

蒿 子 粑

241300安徽南陵縣籍山壹小育才文學社 葉彩雲

指導點評 葉光鑫

到了農歷三月,野蒿壹片嫩綠的時候,我便會帶著剪子屁顛屁顛地跟著媽媽去田間地頭采蒿子了。(“屁顛屁顛”壹詞,突出“我”將要采蒿子時那種迫切的心情。)

那時節,蝴蝶翻飛著,蜜蜂轉悠著,還有星星點點的野花兒在眼前陪伴著,采蒿子便是壹件十分快樂的事兒。稍微采摘壹些蒿子,手指上就會留下了蒿子那特有的清香味兒,好長時間都洗不掉。(只有深入生活的人,才能寫出這麽曼妙的文字。有靚麗的景色,有美妙的回憶,難怪小作者要寫蒿子粑了。)

蒿子采回家,媽媽便忙開了。先得去掉蒿子的老莖和老葉子,再洗凈,切碎,放在砧板上面錘。等錘勻了,再到水塘裏淘洗壹下。這時候,切點臘肉丁放鍋裏爆壹爆,等肉油出來了,便用碗盛著。(“去”、“洗”、“切”、“錘”、“淘洗”、“爆”、“盛”,這壹連串動詞,做蒿子粑的程序壹壹道來,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現在輪到煮蒿子了。蒿子煮熟後,倒些糯米粉、食鹽、味精、臘肉丁、蔥、蒜之類的佐料,並加壹丁點兒水,用鍋鏟攪拌,等蒿子跟米粉拌勻了,再用臉盆裝著備用。

每到這個時候,蒿子的清香就直往鼻孔裏鉆。我心急得要命,催媽媽快壹點兒做蒿子粑給我吃。再瞧盆裏,簡直就是松軟的白雪夾雜著點點翠玉嘛。我饞得口水都流出來了。(比喻巧妙精當!“松軟的白雪夾雜著點點翠玉”,這跟簡直就是藝術品嘛,虧得小作者能想出這麽美的文字。)

妳別小瞧這不起眼的蒿子,書上說,它能清熱利濕,還可以治療各種急、慢性肝炎呢。又可口又養生,虧我們的老祖宗能想出這麽妙的法子。

民間還有壹個傳說,到了農歷三月三這壹天,便會有許許多多的鬼魂彌漫在空氣中。吃蒿子粑可以把自己的魂兒巴住,免得自己的魂兒,壹個不小心,跟著那些鬼魂兒壹塊兒鬧去,不知道家在哪兒了。因此,每年的三月三,媽媽都會鄭重其事地做蒿子粑給我吃。(賦予了蒿子粑較深的歷史文化內涵。有書面記載,有民間傳說,吃蒿子粑不光能吃出健康的身體,還能吃出豐厚的文化積澱。)

蒿子粑終於熟了,瞧著壹個個圓溜溜、黃燦燦、香噴噴(排比得妙!把蒿子粑的‘色’、‘香’、‘形’繪聲繪色的描摹了出來。)的蒿子粑,我不由自主地伸出自己的小手。可是很快,我的手又縮了回來。這時候,媽媽往往會責備我,說我猴急,把手燙傷了,不值得。

雖說每年都要吃蒿子粑,可我卻很難形容它是壹種怎樣的美味——軟綿綿的糯米,很有嚼頭的蒿子,不時咬住的臘肉丁……說著說著,我又要咽口水了。(*^__^*) 嘻嘻……

哎呦——不好!玉樹臨風的饞嘴小食王來了,快撤!(看到這樣的文字,誰不饞涎欲滴?特別是文章的結尾,活潑、靈動,既突出了蒿子粑的味美,又展示了小作者擔心“饞嘴小食王”吃了自己的蒿子粑那份焦急的心情。)

在這篇習作中,小作者細細描摹了蒿子粑從采集蒿子到做出蒿子粑的整個流程,即便不曾吃過蒿子粑的人,也能感受蒿子粑帶給自己的那種強烈的視覺、味覺、觸角上的沖擊,還能“照貓畫虎”做壹做蒿子粑了。文中,小作者在用自己的妙筆向我們勾畫蒿子粑“色”、“香”、“味”、“形”的同時,還給我們帶來了有關蒿子粑的文化歷史傳承。某種意義上說,吃蒿子粑的人,是極有品味的文化人。

雞 頭 菜

241300安徽南陵縣籍山壹小育才文學社 胡玲玉

指導點評 葉光鑫

雞頭菜又叫雞頭苞梗子,我們鄉下水塘有的是呢。它的葉兒圓圓的,有點兒像荷葉,但不能挺出水面。葉兒上面是綠色的,背面卻是紫紅色。妳再瞧,葉兒上筋脈突起,紋絡曲折,邊緣上折,簡直就是壹件藝術品。它那白色或是紫色的花,有伸出水面的,也有些不出水面,它們都像睡蓮那樣日開夜合。(文章壹開頭,小作者便給我們介紹了雞頭菜的樣子。讓我們對這種叫做雞頭菜的美食有了壹個全面的認識。)

最具特色的是,它的葉、梗、苞上面滿是尖尖的刺兒。因為它的果實是球形,頂部又像極了雞頭,雞頭菜便由此而得名。雞頭菜的有長達數米的嫩葉柄或花柄,撕去帶刺兒的外皮,就成了可口的的雞頭菜。(介紹了雞頭菜名字的由來。)

夏秋季節,乘坐小船或是捕魚盆進入水塘,用綁在竹竿上的鐮刀割掉浮在水面上的葉子,再將刀伸向水底,齊根割斷葉柄,雞頭菜就會立馬橫在水面。這時,妳只要撿到盆裏就行了。知道這是為什麽嗎?因為雞頭菜是中空的,有氣囊,底下壹割斷,它們就會自動浮出水面。(告訴我們采摘雞頭菜的具體方法。特別是其中關於雞頭菜為什麽會橫出水面的細節描敘,說明了小作者對生活細致入微的觀察,真正做到了“做生活的有心人”。)

每次,我們家弄來雞頭菜,媽媽大多都會清炒著給我們吃。開始的時候,媽媽將雞頭菜折成壹截壹截的,用水清洗了之後,再用刀拍扁拍裂,然後加點鹽稍稍捏壹下。我問媽媽,為什麽提前放鹽,媽媽說,只有這樣,吃起來才會又脆又嫩。

接著,媽媽往鍋裏倒些香油,等油燒辣了,再扔點辣椒絲、蒜泥爆壹爆。然後,把雞頭菜翻炒壹會兒,就可以裝進盤子裏。雞頭菜的味兒很美,甜絲絲的,清新可口,還帶著幽幽的清香呢,那是來自水鄉澤國的大自然氣息啊!( “折”、“清洗”、“拍”、“捏”、“扔”、“炒”、“裝”等動詞,具體介紹了清炒雞頭菜的方法。讓我們在享受視覺美感的同時,還可以親手做壹做。其後,關於雞頭菜味兒的描寫,很見功底。“水鄉澤國”、“ 大自然氣息”,更能調動讀過這篇文章的人,也想親口嘗壹嘗雞頭菜的沖動。寫“美食”文字,能做到這壹點,確實不易。)

要是割的雞頭菜挺多,媽媽便會腌制壹些。腌制的雞頭菜別有壹番風味,加點辣椒下鍋壹炒,脆脆的,辣辣的,好吃極了。

聽老師說,雞頭菜的學名叫做“芡(qiàn)”,《紅樓夢》裏曾有用“芡”的果實——芡實熬粥的片段。難怪大觀園裏的壹個個生得那麽水靈,想必與吃雞頭菜這壹類純天然的綠色食品有關。(結尾更增文章的份量。交代了雞頭菜的學名,聯系到古典名著中有關“芡實熬粥”的記載。想必,喜歡在“紅樓食譜”上面下功夫的廚師看了這篇文章,也要親手做壹做了。)

習作將我們帶到了水鄉澤國,帶到了吃雞頭菜的季節。讓我們在讀這篇文章的同時,還可以知道雞頭菜的形狀及采集、烹飪的方法。關於雞頭菜的“色”、“香”、“味”、“形”,小作者雖著墨不多,卻能調動我們的食欲。疊詞的運用,給文章平添了幾分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