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八月十五...!

八月十五...!

今年的農歷八月十五(9月25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按我國古歷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為“仲秋”,故中秋節又稱“仲秋節”、“八月節”、“八月半”。中秋節有拜“月神娘娘”、拜“太陰星君”,祭月、賞月、走月、掛彩燈、吃月餅、吃團圓飯、供兔兒爺、飲桂花酒等民俗,故八月十五又稱“團圓節”、“月餅節”,生性幽默的胡同老爺子有時還戲稱為“兔兒爺節”。

“中秋”壹詞,始見於《周禮》:“中春晝,鼓擊士鼓吹幽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雲。

”中秋節起源於古代對“月神”的祭祀活動。祭月淵源於遠古初民對月的崇拜,他們把天體中的月人格化,成為“月神”。歷代皇朝稱月神為夜明之神,道教興起以後稱月神為太陰星君。由於嫦娥奔月等眾多神話故事之傳播,民間多認為月神就是嫦娥,並稱其為月姑、月姐。故八月十五有設案祭拜“月神娘娘”之習俗,道觀裏這壹天則焚香祈祀拜太陰星君。

在老北京,自明代起建了天、地、日、月、社稷五壇,其中明嘉靖九年(1530年)在阜外建了月壇(亦稱夕月壇)。月壇由拜月壇、具服殿、神廚等建築組成,成為明清兩朝歷代皇帝祈祀夜明之神和天上諸星宿神煞之處,月壇現在已經成為北京重要的文化遺產和名勝古跡。

在民間有王府貴族祭月,文人墨客賞月、詠月,平民百姓家拜月、闔家賞月、婦女走月亮的習俗。明清民國時期北京的達官貴人、文人墨客也在中秋夜前往當時風景極佳的西直門外的長河、東便門外的二閘等地,登臨岸邊的酒樓茶肆或者去什剎海、陶然亭、天寧寺等名勝廟宇的亭閣殿堂臨窗賞月、品茗飲酒、吟詩談詞、歡敘玩樂,至夜方歸。四合院裏的人家在庭院裏拜月後亦坐在明月光下,賞月吃團圓飯,吃象征團圓和美的月餅和分吃團圓蒸餅。這正應了壹句俗語:“心到神知,上供人吃。”有壹首北平俗曲唱道:“荷花未全卸,又到中秋節,家家戶戶把月餅切,香蠟紙馬兔兒爺,猜拳行令同賞月。”極生動地概括了四合院裏歡度中秋佳節時的情景。俗語裏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竈”之說,所以四合院裏拜“月神娘娘”都由主婦們主祭,在月圓之夜祈盼全家幸福美滿,團團圓圓、吉祥如意,因而吃月餅又被稱作吃團圓餅,中秋節又稱為團圓節。月有缺有圓,人也有窮富之分。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老北京時度中秋節,未必家家都能團團圓圓,家家都能如此歡樂。舊京時那些窮苦的百姓,過中秋節如同鬼門關壹樣,放高利貸者常趁中秋節之機上門要賬,中秋節是過去債主上門的傳統三節之壹(另兩節為五月五端午節和臘月三十)。在《都門雜詠》中有壹首《中秋搪賬》的詩:“中秋佳節月通宵,債主盈門不肯饒。老幼停杯聲寂寂,團圓酒飲在明朝。”為躲債離家出走或被逼而投河上吊者時見報端,這當然談不上團圓節了,這些舊時的往事,年輕壹代當然不得而知。憶苦思甜往事如雲而過,如今的幸福生活正像甜月餅又抹上了蜂蜜,甜上加甜。

吃月餅習俗有很多的由來和傳說。早在殷周時期,江浙壹帶就有壹種紀念殷商末期的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形的“太師餅”,這就是我國月餅的始祖,最初的雛形。到了元明清以後,月餅已經成為中秋節賞月時傳統的美食。在《水滸傳》、《紅樓夢》等明清兩代的小說、文集中即有祭月、賞月、猜月謎、吃月餅的描述。明代沈榜的《宛署雜記》中記述京師北京月餅盛況時,載曰:“坊民皆造面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市肆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壹餅值數百錢者。”當時的月餅大小各異,有上繪月宮蟾兔之形的圓月餅,也有名堂多形狀各異專供男人食用的月牙月餅,女子享用的葫蘆月餅,還有為少兒把玩的小動物、兔兒爺之類形狀的月餅。清末到民國時期,老北京的餑餑鋪還制售壹種叫自來紅、自來白的“紅白月餅”。老北京時以前門外致美齋和通縣回民老字號大盛齋制作的月餅最為馳名。如今的北京月餅制作工藝更精良,選料更考究,種類也頗多。如稻香村、美味齋等壹些老字號已推出玉米月餅、五環月餅、無糖月餅、花衣月餅等,全聚德烤鴨店還推出了烤鴨五仁、鴨肉酥等精品月餅,各種清香創新獨特的月餅供市民品嘗與贈送親友,受到稱贊。

老北京時,中秋節的民間拜月要供月宮神碼(符象)和“兔兒爺”,這民俗與老百姓對月亮的美麗傳說有關。傳說月宮中有只陪伴嫦娥且為她搗藥的玉兔。中秋節那天誰家淘氣的小兒要是拿供桌上的兔兒爺玩,可是要挨揍的。如今人們想欣賞兔兒爺這個“古董”玩具,大概只能到民俗展覽會、民俗博物館或收藏家那裏才能找到吧!

舊京中秋的民俗尚有很多,可如今只剩下吃月餅的食俗了。當八月十五團圓節之際,忙碌的年輕人可別忘了回家“團圓”,看望父母長輩。在皎潔的月光下,陪伴父母去北海、昆明湖泛舟,去盧溝曉月,去香山探月,賞皓月聚親情,實乃其樂融融的美事。正是:月好***傳唯此夜(白居易),最是團圓乃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