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
若爾蓋縣境內地形復雜,海拔3400米以上,群山環抱,東西與南北最大距離約150公裏,土地總面積面積近3萬平方公裏。黃河與長江流域的分水嶺將全縣劃分為兩個截然不同的地理單元和自然經濟區。中西部和南部為典型丘狀高原,地勢由南向北傾斜,植被以由草甸草原和沼澤組成的草原為主。平均海拔3500米,境內丘陵起伏,谷地開闊,河曲發達,水草豐茂,適宜放牧,以飼養牦牛、綿羊和馬為主,為純牧業區,素有“川西北高原的綠洲”之稱,也是全國三大草原牧區之壹。屬河曲馬品系的唐克馬是全國三大名馬之壹。西部草原是半農半牧區,有耕地8萬畝,適宜種植壹年生農作物,以青稞為主,其次有小麥、豆類作物和洋芋等。主要經濟作物有油菜和亞麻,還出產少量蘋果和花椒。該地區木材資源豐富,森林面積101139.5公頃,活立木總蓄積量達3123.22萬立方米,主要有冷杉、雲杉等樹種。原始森林與雪山草地,河谷農業交相輝映,草地連綿,積水成沼。
●水系、河流:
若爾蓋的主要河流有嘎曲、墨曲和熱曲,從南往北匯入黃河。北部和東南部山地系秦嶺西部叠山余脈和岷山北部尾端,境內山高谷深,地勢陡峭,海拔2400米至4200米,主要河流有白龍江、包座河和巴西河。河流彎曲擺蕩,蜿蜒曲折,牛軛湖星羅棋布,獨成壹灣風景。
●若爾蓋沼澤
若爾蓋草原四周群山環抱,中部地勢低平,谷地寬闊,河曲發育,湖泊眾多,排水不暢。同時這裏氣候寒冷濕潤,年平均氣溫在0℃左右,多年平均降水量 500~600毫米,蒸發量小於降水量,地表經常處於過濕狀態,有利於沼澤的發育。本區部分沼澤是由湖泊沼澤化形成的,如山原寬谷中的江錯湖和夏曼大海子,湖泊退化後,湖中長滿沼生植物,湖底有泥炭積累,平均厚約1米左右。
若爾蓋山原沼澤在分布上有以下三個特點:壹、分布廣。沼澤不僅分布在平坦寬闊的河灘、湖群窪地和階地上;而且在某些無流寬谷和伏流寬谷地帶也有分布。二、面積大。這裏的沼澤面積有30萬公頃,是中國最大的壹片泥炭沼澤。三、沼澤率高,沼澤率壹般達20%~30%。黑河流域比白河流域高,而且兩河流域的中下遊均多於上遊。
若爾蓋沼澤類型較多,各種沼澤類型在湖群窪地、無流寬谷、伏流寬谷和階地等不同地貌部位上,相互連結形成許多巨大的復合沼澤體。受近代新構造運動和氣候變化的影響,沼澤已趨於自然疏幹。有的沼澤經人為改造,可作為牧場。
●生物資源
若爾蓋草原動植物種類繁多,物產豐富。分布有國家濕地保護區、黑頸鶴保護區、梅花鹿保護區。棲息著黑頸鶴、白天鵝、藏鴛鴦、白鸛、梅花鹿、小熊貓等大量候鳥和野生動物。唐克馬被詩聖杜甫贊為“竹披雙耳俊,風如四蹄輕”。盛產麝香、蟲草、貝母、鹿茸、雪蓮等名貴藥材。藏醫藏藥療效神奇,“珍珠七十丸”飲譽天下。“綠風”牌牦牛食品,色香味美。
●旅遊特色
獨特旖旎的自然風光,古樸多彩的民族風情交相輝映。黃河九曲第壹彎婉蜒逶迤,風姿綽約;納摩大峽谷怪石嶙峋,峰巒疊翠;若爾蓋大草原壹碧萬頃,夢幻花湖煙波浩渺;降紮溫泉氤氳繚繞;原始森林莽莽蒼蒼;巴西會址光芒四射;古潘州遺址綿亙至今;宗教文化神奇瑰麗;民族風情古老質樸……
漫步若爾蓋,枕黃河濤聲,觀日落牧歸,***水天壹色;臥花湖棧道,看鷗翔鶴舞,任雲卷雲舒。跨駿馬飛身天際,入峽谷探白龍江源,品奶酷餅、喝酥油茶、吃烤全羊、煮黃河魚、舞迷人鍋莊,如品詩賞畫,其樂融融,妙趣無窮。
●物產礦藏
若爾蓋縣盛產貝母、麝香、蟲草、甘松、大黃、秦艽、羌活等名貴中藥材。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泥炭、煤、鐵、銅、鈾、錳、金等30余種。泥炭資源極為豐富,分布面積兩千余平方公裏,儲量近40億立方米。
●氣候特點
本縣屬高原寒帶濕潤季風氣候。根據地貌特征,分為東部大陸性山地中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和西部大陸性季風高原氣候兩種氣候區。西部丘狀高原,氣候嚴寒,四季不明,冬長無夏,最冷月(1月)多年平均氣溫-10.6℃,絕對最低氣溫-33.7℃。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10.8℃,絕對最高氣溫24.6℃,年平均氣溫1.4℃。無絕對無霜期。多年平均降雨量656.8毫米,其中,86%多集中降於4月下旬至10月中旬。平均濕度69%。年平均日照2389小時,年平均蒸發量1232毫米。最大風力11級,風向多為西北風。每年9月下旬開始結凍,最大凍土層深72厘米,5月中旬才能完全解凍。東部半農半牧區,氣候較溫和,4~7月基本為無霜期,夏季最高氣溫 30℃,冬季最低氣溫-10℃,平均日照12小時,年降雨量500至600毫米,多集中降於夏末秋初,春末夏初則多幹旱。常見自然災害有冰雹、幹旱、霜凍、寒潮連陰雪、洪澇等。5—10月是草原的生產季節和旅遊季節,平均氣溫在12℃左右。
●歷史淵源
若爾蓋歷來是去甘抵青的交通要道,是阿壩州的北路重鎮,也是兵家必爭之地。據文獻記載,若爾蓋地區古時屬西戎範圍,先秦時,為析支河曲羌戎轄地,南北朝屬吐谷渾,唐朝初年為松州羈縻,貞觀十二年為吐蕃所據,元朝時於今求吉鄉境內設潘州,明代屬松潘衛,清朝受松潘廳漳臘營管轄,民國時期屬松潘縣。1953年6月,建立過渡性縣級行政機構若爾蓋包座行政委員會。1956年7月正式建縣,隸屬於阿壩藏族自治州。若爾蓋因人名得部落名,相傳四十代藏王赤祖德贊(815—838)時期,派大臣噶?益西達吉征伐邊境留守今若爾蓋地區,其後裔若巴蓋登主管錢糧賦稅,百姓簡稱其名為“若蓋”,後遂得名若爾蓋,隨後又發展為若爾蓋嫩哇、若爾蓋多瑪等部落。
●長征與若爾蓋
紅軍的長征在四川滯留的時間最長、經歷的地區最廣闊、面臨的環境最艱險、進行的鬥爭最卓絕、付出的犧牲也最大,所有這壹切,都在世稱“松潘草地”今若爾蓋境內得以集中體現。
據史料記載,約有壹萬多紅軍將士長眠於草地(主要分布於若爾蓋縣的鐮刀壩、包座牧場、班佑草地及紅原縣的色既壩、龍日壩壹帶),紅軍走進草地時幾乎瀕臨絕境。
人們常用“若爾蓋是紅軍長征經過的地方”這句榮耀的話語,來說明若爾蓋與中國革命的非凡關系及其歷史地位,其豐富而厚重的含義則不僅是說悲壯的紅軍長征“過草地”是在若爾蓋、更在於說明巴西會議使得黨和紅軍擺脫了政治困境;包座戰役打通了勝利北上的道路,高原的牦牛、青稞救援了紅軍“三過草地”。如果沒有巴西壹帶(今潘州地區)成熟的農作物作保障,紅軍完全有可能象蔣介石斷言的那樣走向死亡。正因為若爾蓋地區為黨和紅軍戰勝政治、軍事和經濟三大危機提供了重要條件,從而必然地成為紅軍二萬五千裏長征道上的三大主力得以重振旗鼓、同道北上的唯壹起點,這就是“紅軍長征與若爾蓋”的獨特內涵,並具有了無可代替的歷史意義。
●農牧概況
若爾蓋地處全國五大牧區的川西北高原,是四川省發展畜牧業的重要基地縣之壹,有天然草場1212萬畝,可利用草場面積978萬畝。解放前,牧業生產發展十分緩慢。民改後經過多年大抓牧業基本建設、改良畜種、加強疫病防治與畜群結構調整等工作,牲畜發展很快。東部半農半牧區,在民改前糧食畝產僅有百余斤。民改後,農牧主管部門在改革耕作制度、引進和推廣良種、引進作物栽培技術、消滅野燕麥、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作物、防治病蟲害、普及推廣農業技術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傳統耕作方式與先進的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促進了糧食生產,畝產增至100余公斤以上。
●大草原景點
養鹿場、太陽湖、白窪寺院、達格則寺院、降紮溫泉、巴西會議舊址、黃河九曲第壹彎、鐵布梅花鹿自然保護區。
●最佳旅遊時間
夏季是草原的黃金季節,這裏天高氣爽,能見度很高。天地之間,綠草茵茵,繁花似錦,芳香幽幽,壹望無涯。草地中星落棋布地點綴著無數小湖泊,湖水碧藍,小河如藤蔓把大大小小的湖泊串連起來,河水清澈見底,遊魚可數。另外每年9月中旬,漫山遍野的紅葉由高到低層次分明地從山頂到河谷競相爭艷。行在雜谷腦河谷翠綠與斑斕交織的長廊中,心中定會裝滿濃濃醉人的秋色。
●住宿:目前,理縣有大小旅館、賓館30多家,飯店50多家,日接待能力2000人次左右。
●旅遊小貼士
若爾蓋平均海拔在3500米左右,因此行前要做做了細致的準備工作,帶上雨衣、防寒衣物等。
●特色餐飲
藏族藏餐有燒饃、酸菜面塊、山野菜、藏族臘肉、香腸、香豬腿、咂酒等。羌族餐飲有洋玉糍粑(土豆糍粑)、山野菜、家常臘肉、香豬腿、玉米粑、金裹銀飯、蕎麥面、酸菜面、青稞酒等。
●旅遊產品
純天然沙棘飲品、山野菜系列產品,紅葉塑封簽,紅葉系列酒。藏族工藝品有腰刀、煙盒、火鍋、腰帶、頭帕、飾品。羌族工藝品有雲雲鞋(繡花鞋)、鞋墊、頭帕、圍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