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城的美食太多了,舉目壹望,各種各樣的“小吃”、“大吃“遍布街頭,真可謂如”雨後春筍“,因此,我不敢說吃遍晉城,只能說吃在晉城。
吃在晉城,第壹應該是炒涼粉,這同山西電視臺《話說山西〈晉城篇〉》中介紹的正好相合,可見炒涼粉作為晉城名吃是大家的***識。黃白相間的塊狀涼粉如玉,堆在黑色的平底鍋中,顫微微的,看上去是那樣的富有彈性,很想張嘴咬上壹口,這時,妳站在攤前,叫壹聲”炒涼粉“,攤主那急忙迎上來,臉上堆滿了笑容,這邊迎著,那邊手早已舉”鏟“在手,將這塊狀的軟玉分撥在鍋的中心,澆油,壹炒,再拿蒜汁壹澆,那香味,可真讓人受不了,等迫不及待地接過美食往口裏壹送,由不得妳從心裏發出壹聲贊嘆——“美”!
澤州路旁新華書店北門外就有這麽壹家炒涼粉的小攤,只要攤主的鐵鏟壹動,那醉人的香氣就飄滿了整個鳳臺。座落在市中心的人民廣場是晉城市最古老最著名的廣場,曾經晉城市最大的百貨商場就座落在廣場的正南,商場往東有壹條小小的胡同,我不知道叫什麽胡同,但胡同裏的回民飯店卻曾經是我最愛光顧的小飯店,店不大,但店裏面的火燒卻“個大”,面厚,味純正,吃壹口,軟乎乎,香噴噴,又壓饑又解讒。那年,我正在晉城上學,學校食堂裏的夥食不僅味道差,而且分量少,壹頓只能吃個半飽,對於壹個正處在成長期的年輕人來說,這樣的日子當然最為難熬,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發現了回民飯店,發現了回民飯店裏的火燒,那感覺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差不了多少。
晉城的南大街是壹條長滿梧桐樹的老街,也曾經是我心目中最優美最富有詩意的地方,從南大街街口進入老街不遠就會看到那美麗的梧桐樹下有壹個不大的飯店——“前進飯店”,後來改為“僑匯商店”再後來變成了壹家服裝店,現在改為什麽了,我沒有再留意,準備哪天在去看看,但在那時,那卻是我所認為的晉城最好飯店,起碼是“最好的之壹”,那裏面的炒河洛是我鐘愛的美味,常常在晚自習之後和三兩同學越過學校大門,或者圍墻跑到前進飯店去,為的只是享受壹下那裏面的炒河洛的美味。
付壹塊五毛錢,坐在飯店裏並不太大的飯廳裏,往裏透過窗口可以看到飯店的操作間,那時候叫廚房,掂了大勺的大師傅戴了白帽子站在竈前,掂勺,倒油,放菜,等到“騰”地火苗壹起,立馬加面,然後三掂兩掂,眨眼功夫,起鍋,將壹碗熱騰騰香噴噴的面端在妳的面前,細長的肉絲配了脆生生的綠豆芽炒出的河洛,吃壹口妳才知道什麽叫活著,什麽叫生活。
大十字旁的七壹飯店裏的小籠包也很有名,估計也應該是當時晉城的名吃,可惜隨著南大街的沒落,那小籠包也不見了蹤影,而原來的飯店早改成了壹家家俱店。
寫到這裏,我忽然想起了晉城的“大碗茶”,只是那大碗茶並不裝在碗裏,而是放在壹只只扁扁的蓋著平板小玻璃的廣口罐頭瓶裏,略帶壹點黃色的茶水,只需2分錢就可以買到壹瓶,逛累了,走乏了,蹲在地上買上壹份,喝上壹瓶,頓時就會覺得從口裏爽到心裏,真是既消渴又打乏。現在的純凈水妳是喝不到這種感覺的。
可惜,這些小飯店,小吃店,隨著崛起的晉城壹步步湮滅了,現在,走在晉城的大街上,望著越來越多的新式大樓,望著壹家又壹家不斷冒出的茶座,酒樓,我還是抑制不住對以往這些小飯店,小吃店的懷念,而且多壹家酒樓,就增添壹份思念。我越來越覺得,其實這些小飯店小吃店才真正是我們老晉城的代表,才真正是我們老晉城的寄托和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