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南京夫子廟那邊有什麽好吃的。

南京夫子廟那邊有什麽好吃的。

夫子廟地區是南京小吃的發源地,早在六朝時期,就成了全市的小吃中心。明清及至民國政府時期,隨著秦淮燈船的興起而更加繁華,小小的夫子廟地區,大大小小有20家小吃店,成了南京小吃集大成之地。

名店有"奎光閣"、"新奇芳閣"、"蔣有記"、"雪園"、"永和園"、"六鳳居"、"五鳳居"、"德順居"、"龍門居"等。還有壹家風味獨特的"月來閣",是泊在秦淮河上的壹條畫舫。"雪園"、"永和園"的小籠包子,皮薄、餡大、鹵多,每只折紋20多道,蟹黃包子更加鮮美。"新奇芳閣"供應的菜包、酥油燒餅、甜豆沙包、雞面、幹絲、春卷,風味獨特。抗戰勝利後,"蔣有記"、"六鳳居"和"小巴黎",合稱為"夫子廟三家"。"蔣有記"以善制牛肉鍋貼名噪金陵。

"六鳳居"以豆腐腦、蔥油餅著稱;"小巴黎"以女侍招客,頗有洋風。80年代以來,夫子廟小吃空前繁榮興旺,昔日的老字號"永和園"、"奇芳閣"(即原"新奇芳閣")、"蔣有記"、"奎光閣"、"六鳳居"、"包順興"(今瞻園面館)等,得到發揚光大。幾十戶個體小吃店,身手也不凡。1987年8月成立了秦淮食品研究會,研究秦淮食品,指導所屬企業提高菜肴質量,挖掘和創制菜點。

從1987年12月起,在全市每年舉辦壹次美食月,後發展為壹年舉辦兩次食品節。這種食品節,有組織,有計劃,力量集中,聲勢浩大,美食成批,風味獨特,吸引了眾多的食客。食品節期間,實行開放式經營,邀請北京、天津、南京、成都、昆山、無錫、揚州、鎮江等地的名師,來夫子廟獻藝。夫子廟風味小吃深受海內外遊客喜愛,有19個品種獲得了省級和部級獎勵或榮譽稱號。**************遊覽夫子廟、品嘗夫子廟小吃後欣然題詞"十裏秦淮,千年流淌,六朝勝地,今更輝煌。"

“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這是南京人過去的壹句俗語,是說早上去茶館喝茶,晚上去浴室洗澡,這也是老南京人的習慣。當年南京城幾乎每條街巷都有茶館,據1935年統計,全市有近300家茶社。

夫子廟是南京歷代茶館的集中地,也是我國舊時茶館的典型代表。在這彌漫著風月繁華之區,大小茶館有幾十家。自清末以來,著名的有問渠、迎水臺、萬全、大祿、雪園、魁光閣、新奇芳閣、永和園、六朝居、飲綠、市隱園、得月臺、義順、鴻福園、春河園、民眾、群樂、月宮、文鸞閣、天香閣、麟鳳閣、飛龍閣、天韻樓等,大多數都有壹二百年的歷史。

顧名思義,茶館當以茗茶為主要生意,但隨著茶館的興盛和發展,實際上各種面點小吃則成了茶館的大宗生意,有的還提供拿手茶肴、香醇名酒,並以這些招徠顧客。自古以來,夫子廟的小吃中離不開包子、燒餅、幹絲三大宗。

包子 在這三大宗裏,尤以包子淵源悠長。南京的小籠包子,當時以劉長興的小籠包餃最為有名,他家的包子皮薄鹵多,與眾不同。所謂皮薄,即以不破不漏不陷。劉氏包子的餡除鮮肉外,其中摻入不少皮肚,俗稱肉皮餡,這種餡子壹經蒸熟,其中的皮肚全部化為鹵汁。至於這種肉皮餡配制比例,當年劉國發秘不示人。許多同行相繼仿制,終因不得要領而味遜於劉長興。

燒餅 燒餅是最受南京人歡迎的大眾化食品,當年南京的大小茶館無不兼營燒餅。燒餅實際上是外來貨,原是波斯人(今伊朗)的食品。秦淮的燒餅,以“蟹殼黃”最為暢銷,它形如螃蟹,顏色如煮熟的蟹殼,豬油蔥花夾心,入口即酥化,噴香撲鼻,回味悠長。這種豬油蔥花“蟹殼黃”,做法很不簡單,手藝和經驗不到家者,不僅燒餅烤制得低劣,有時手還會被爐火燒傷,行話叫“戴手鐲”,這不僅影響店家的生意,也是很難為情的事。

幹絲 過去上茶館小吃,都是先吃幹絲,然後再吃其他。當年秦淮茶館,家家都有“煮幹絲”,至於專賣清茶而不賣幹絲的茶館,那是絕無僅有的。但開始經營幹絲的卻不是茶館老板,而是茶館堂倌的“私貨”。那時堂倌的收入主要靠茶客有限的小費,工資微薄可憐,所以堂倌們便合資經營起煮幹絲來。每天茶館開門前,夥計們就操刀切完攤派給自己的壹份,收市後再均分收益。因此,南京茶館堂倌比起外地同行,多此壹手絕活。

夫子廟建於景佑元年(1034年),就東晉學宮擴建而成。這壹組具有東方建築特色、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叠經滄桑,幾番興廢,清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後,又在日軍侵入時遭破壞。解放後黨和人民政府重視保護歷史文物,將其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市政府連年撥款,精心維修,使之成為秦淮河畔的標誌性建築。

夫子廟的建築富有明清色彩。它以大成殿為中心,從照壁至衛山南北成壹條中軸線,左右建築對稱配列,占地廣約26300平方米。四周圍以高墻,配以門坊、角樓。

秦淮河南岸的照壁,建於明萬歷三年(1575年),高大雄偉,全長110米,為全國照壁之最。與全國各地孔廟顯著不同的,它以秦淮何自然河流為泮池。池之北岸石欄則是明正德九年(1514年)所建。廟的第壹道門為欞星門,是石結構六柱三門,造型優美,其間鑲飾牡丹浮雕圖案。 進入欞星門,迎面便是大成門。孔子對中國古代文化做了集大成的工作,此門因名"大成"。門前石獅雄踞,門左右辟角門。門內兩側分列四塊古碑:《孔子問禮圖碑》,壹說為南朝齊永明二年(484年)遺物;《集慶孔子廟碑》,元至順元年(1330年)刻成;《封至聖夫人碑》,元至順二年(1331年)刻成;《封四氏碑》元至順二年刻成。

大成門內為中心廟院,院內植有銀杏八棵,古燈對稱有致,中間壹條筆直的石砌甬道通向大成殿前的丹墀,此丹墀是祭孔時舉行樂舞的地方,正中豎立壹尊青銅孔子塑像,高4.18米、重2500公斤,是全國最大的孔子青銅像。兩旁石階有每尊高1.80米的孔子弟子顏回、子路等十二賢人漢白玉塑像分班侍立。巍峨莊嚴的大成殿,重檐飛翹,鬥拱交錯,龍吻脊中有雙楷戲珠立雕,雙重飛檐中海藍色豎匾上三個金色大字"大成殿",是姬鵬飛的手書。

大成殿是夫子廟的主殿,高16.22米,闊28.1米,深21.7米。殿內正中懸掛壹幅全國最大的孔子畫像,高6.50米、寬3.15米。殿內陳設仿制2500年前的編鐘、編磬等十五種古代祭孔樂器,定期進行古曲、雅樂演奏,演出反映明人祭孔禮儀的大型明代祭孔樂舞,使觀眾聽到春秋時代的"鐘鼓之樂"、"琴瑟之聲",展現二千多年前另古樂風貌。大殿四周是孔子業績圖壁畫,形神並具。

廟院被兩廡碑廊環抱,墻上鑲有三十塊由趙樸初、林散之、沈鵬、武中奇等著名書法家撰寫的墨寶真跡碑刻。碑廊裏陳列著被譽為"中華壹絕"的雨花石展覽。大成殿內也經常籌辦其他歷史文物和藝術品展,宣傳中華民族的悠久文化。

這裏既是歷史文物建築,又是反映南京風土人情、弘揚民族文化的博物館。自1984年復建以來接待遊客60多萬人。在這裏,春有金陵燈會;夏有民俗文化廟會和"秦淮之夏"納涼晚會;秋有美食節、文化節、祭孔活動和菊展。

古老的夫子廟大成殿作為秦淮風光帶的中心景點,正以嶄新的面貌和壹流的服務迎接八方來客.

巍峨輝煌的大成殿作為夫子廟的核心景區,是供奉和祭祀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廟宇,因孔子對中國古代文化作出了集大成的貢獻而得名,布局為前廟後學宮。門前古獅雄踞,門左右辟角門。封建時代只有官員可以由大門出入,壹般士子只能從旁邊進出。 進入門內,映入眼簾是壹座漢白玉臥碑,正面是古代名書法家題的“南京夫子廟”,北面鐫刻詳細記載了重建夫子廟的經過。進入中心廟院,中間壹條筆直的石砌甬道通向大成殿前的坍墀,坍墀正中豎壹尊青銅孔子塑像,高4.18米,重2.5噸,是全國最大的孔子青銅像。甬通兩旁每尊高1.8米的孔子弟子中八位賢人漢白玉塑像分班侍立。廟院被兩廡碑廊環抱,墻壁上鑲有30塊趙樸初、林散之、武中奇等著名書法家的墨寶真跡碑刻,碑廊裏陳列著被譽為“中華壹絕”的南京特產雨花石精品展覽,色彩繽紛,玲瓏剔透。巍峨莊嚴的大成殿主殿高16.22米,闊28.1米,深21.7米,重檐飛翹, 鬥拱交錯。殿內正中懸掛壹幅全國最大的孔子畫像,高6.5米,寬3.15米, 兩側有四亞聖顏回、曾參、孔仍、孟軻的漢白玉雕像,四周墻壁展出38幅反映孔子生平事跡的巨幅彩石鑲嵌壁畫。從大成殿後門走出,即進入學宮參觀區。學宮是科舉時代本省學子讀書的最高學府,為使士子接受教化,漸知遵循先聖先賢之道,所以學宮總是和孔廟建在壹起。作為江蘇古代文教中心的學宮位於大成殿後,以明德堂、尊經閣為主體,“東南第壹學”門匾由清末狀元秦大士題寫。

夫子廟還有很多小店 價格很便宜 要會砍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