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藏族美食

藏族美食

藏族有哪些美食 糌粑

糌粑是藏族的主食,形似內地的炒面。糌粑的原料有青稞、豌豆、燕麥等。藏族無論下地勞動,上山放牧,出門旅行,都要隨身攜帶糌杷。吃時碗裏倒少許糌粑,加酥油茶調和後食用。糌杷攜帶方便,又是熟食,在地廣人稀、燃料缺乏的牧區是壹種物美價廉、方便實用的食品。

雅茶  雅茶是用茶樹的粗枝大葉制成的茶,因產地在雅安點擊進入雅安 目的地點擊進入雅安 旅遊超市地區,故稱“雅茶”。明代稱為“馬茶”,清代以後禰為“邊茶”。藏族同胞以肉食為主,蔬菜、水果很少,食物所缺的維生素多由“雅茶”來補充。制作酥油茶必須用“雅茶”,因其味道濃厚,可以壓住酥油、牛奶的膻味。

酥油茶

酥油茶的主要原料是酥油、牛奶,還可加核桃粉、花生仁、芝麻仁、雞蛋和鹽。將這些原料放入攪拌桶,再將茶水煮至呈紅色後倒入,攪動片刻後壹桶噴香的酥油茶就制成了。制成的酥油茶必須倒入壹把大壺,並放在微火上保溫。按藏家規矩,飲用酥油茶需用細瓷小碗,喝茶時手指不能浸入碗中,而且主人給妳倒上的酥油茶最好喝盡,不能留壹半在碗底,否則就是對熱情的主人的不尊重。妳不想再喝了,主人決不會勉強,只須將茶碗用手掌蓋住就行了。

青稞酒

青稞酒是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飲料,也是歡度節日和招待客人的上品。按照藏族習俗,客人來了,性格豪爽的主人要端起青稞酒壺,連斟三碗敬獻客人。前兩碗酒,客人按自己的酒量,可喝完也可剩壹點,但不能壹點也不喝,第三碗斟滿後則要壹飲而盡,以示尊重主人,然後賓主才開始暢飲,壹醉方休。藏族同胞勸酒時,經常要唱酒歌,歌詞豐富多彩,曲調優美動人,男女老少都會唱酒歌。

青稞餅

青稞餅是用青稞面調制烘烤而成,色澤金黃,香甜可口。

人參果飯

人參果飯被藏族同胞視為壹種吉祥的食物,他們逢年過節首先就要進食這種食物。它的做法是:首先把人參果煮熟,然後把米飯舀進碗裏,飯上面舀上煮熟的人參果,撒上白糖,最後淋上壹點滾燙的酥油汁就成了。

血腸

血腸是藏族食譜中的上等食物,貴客臨門,能以血腸待之,那是主人的榮耀。血腸是由腸衣、血汁、香料及牦牛肉(或豬肉)制作而成,營養豐富,美味可口。

酸菜面塊

酸菜面塊是壹種特色很濃的藏族傳統晚餐。其主要原料是酸菜,酸菜的制作方法很簡單:把菜葉煮到快熟時,取出冷卻,然後裝入壇子或木桶裏,密封好放在陰涼處,壹星期左右就成了。制作面湯時首先加酸菜,其次加本地陰幹的臘肉或新鮮牦牛肉,再加進土豆,面塊和鹽、蔥等煮熟,香噴噴的酸菜面塊便做出來了。到藏胞家做客,主人壹般都會請妳0乞酸菜面塊。

其它食品

奶酪、奶渣、奶皮、豆腐、土豆、臘肉等。

藏族的飲食文化 藏族的飲食文化

藏餐是人們對 *** 及廣大藏區菜點的統稱,具體壹點說,應該是以 *** 藏餐為代表的藏族餐飲的總稱。

藏族飲食文化的的發展歷史

公元6世紀,藏餐的烹調技術第壹次發生較大變化。吐蕃因與中原內地和中亞各國通商,大量烹調原料和技法傳入 *** ,使 *** 的烹調技術得到了發展,尤其是文成公主入藏,開辟了藏漢兩族飲食文化交融的先河。這時人們開始註重博食和養食。博食,即烹調用的原料品種繁多,遍及糧食、畜乳、蔬菜、瓜果等門類;養食,“醫食同源”,“藥膳同功”。這充分說明當時的 *** 醫藥事業在食補方面也有了長足的發展,《四部醫典》給人們展示了 *** 烹調原料的豐富資源,並從醫學理論上闡述與飲食有關的上千種本土植物、動物、礦物細化藥理功效。通俗地說,就是告訴人們什麽東西可以吃,什麽東西不能吃,以及怎樣吃;二是中西雅食文化的進入,使 *** 藥膳制作漸漸興起,為 *** 飲食烹調理論奠定了基礎。

*** 第二次藏式烹調發展階段是18世紀,這壹時期是清朝光緒皇帝統治時期,清代筵席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其種類之多,規模之大,菜肴之豐盛,烹調之精美難以表述,當時出現了筵席之最――“滿漢全席”。後來隨著經濟文化交流,藏 *** 員的往來,內地飲食文化不聲不響地傳入了 *** 。當時藏族人稱“滿漢全席”為“嘉賽柳覺傑”,意思是漢食十八道。當時在 *** 、江孜、日喀則等藏區重鎮街面上的各種蔬菜、瓜果,廚具、器具開始多了起來,壹些比較簡單的烹飪技術也流傳到民間,有力地促進了 *** 烹飪技術的發展。

在這個時期, *** 的融食、娛、遊、樂於壹體的飲食文化開始進入上層貴族家庭。但是由於特定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地理、交通以及信息等諸多原因,不管是中原的美食佳肴或是從西方傳到南亞、北亞、西亞的西方飲食文化的影響範圍極其有限,只為少數 *** 貴族及商人家庭所了解,而 *** 廣大農牧區的人們仍靠原始而簡單的烹調方式打發漫長的歲月,這種狀況壹直延續到上世紀50年代。

*** 第三次藏式烹調發展階段是上世紀80年代。在改革開放政策的推動下, *** 的旅遊熱,使 *** 飲食、烹調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在吃什麽,怎麽做,怎麽吃的最基本的問題上,開始朝著由簡至繁,由粗至精,由低級到高級的方向發展。新原料不斷補充,廚師地位得到提高,烹調技術不斷交流,甚至還出現了專門的烹調專著。次仁群培所著的《藏餐菜譜》、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藏族常用飲食辭典》、 *** *** 飯店廚師次仁群培所著的《 *** 地區藏餐菜譜》慢慢揭開了 *** 烹調的新篇章,使 *** 這壹“綠色飲食王國”名揚全國,聞名天下,並逐漸形成壹個全新的飲食文化、飲食科學、飲食藝術、飲食禮教和 *** 族的飲食特色。

四大藏餐風味

藏餐菜品不多,不分菜系、菜派,但不同地方的菜點風格各異。細細研究藏餐,大致可分為四大風味:以阿裏、那曲為代表的羌菜;以 *** 、日喀則、山南為代表的衛藏菜,也叫 *** 菜;以林芝、墨脫、梓木為代表的榮菜;以過去王家貴族及官府中的菜肴為代表的宮廷菜,***有200多種。

羌菜,指高寒牧區的飲食,為高原牧區風味,其菜系風味特色是註重原汁原味,取料單壹,重於鹹、淡、鮮、酸、香。具有調理適應高山寒涼氣候之功效。以奶酪、牛蹄、酸奶、酥油等為主要原料。

衛藏菜,指 *** 、山南、日喀則等地區使用的飲食。主要是農區或半農半牧區風味,其特色是:取料廣泛,除了奶制品、牛羊肉外,還有各種農作物,因此葷素配合得當,工於火候,調味以鮮鹹,淡爽。制作手段也比較豐富,重於煮、炒、燒、悶、炸。如:蘿蔔燉牛肉、手抓羊肉等,以秋瑞(奶豆腐)、生牛肉醬而著稱。

榮菜,指低海拔的藏東南地區飲食。取材於高山......>>

藏族有什麽特色食品 有雪蓮、松茸、冬蟲夏草、天麻、貝母、核桃、紅土豆、黑木耳、醉梨、人參果、牦牛、牛羊肉、藏紅鹽、炒青稞、風幹肉、吹肺、生牛肉醬、油拌人參果、藏餐羊血腸、奶渣包子、酸奶餅、 *** 雪茶、甜茶、吧啦餅、酥油、酥油茶、馬 *** 、幹酪、藏酒等。

藏族人民的飲食習慣簡要介紹. 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但在農忙或勞動強度較大時有日食四餐、五餐、六餐的習慣。絕大部分藏族以糌粑為主食,即把青稞炒熟磨成細粉。特別是在牧區,除糌粑外,很少食用其他糧食制品。食用糌粑時,要拌上濃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等壹起食用;糌粑既便於儲藏又便於攜帶,食用時也很方便。在藏族地區,隨時可利身上帶有羊皮糌粑口袋的人,餓了隨時皆可食用。藏族過去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肉為主,豬肉次之。藏族食用牛、羊肉講究新鮮,在牛羊宰殺之後,立即將大塊帶骨肉入鍋,用猛火燉煮,開鍋後即可撈出食用,以鮮嫩可口為最佳。民間吃肉時不用筷子,而是將大塊肉盛入盤中,用刀子割食。牛、羊血則加碎牛羊肉灌入牛、羊的小腸中制成血腸,四川、雲南等地的藏族多將豬肉用來制成豬膘,便於保存。肉類的儲存多用風幹法。壹般在入冬後宰殺的牛、羊肉壹時食用不了,多切成條塊,掛在通風之處,使其風幹。冬季制作風幹肉既可防腐,又可使肉中的血水凍附,能保持風幹肉的新鮮色味。

甘孜州的美食有哪些? 糌粑

糌粑是甘孜藏族自治州居民的傳統食品,由青稞、豌豆、玉米糌巴,分別炒熟後磨細而成。糌巴中滲少許茶,用手揉搓成坨食之,也可在碗中壓緊,喝茶後舔食。

茶和鹽是必不可少的。茶葉熬成後加奶為奶茶,加酥油在桶內打勻為酥油茶,純茶汁為青茶。牛羊肉以熟吃、生吃、風幹吃和做菜、做面食均可。酥油為牛奶、羊奶中提煉的純全脂油,食法主要是打酥油茶、伴隨糌巴吃或夾在饃中吃。

香豬肉

香豬是香巴拉家庭飼養中最為傳統的畜禽,相傳是香巴拉人在馴化野豬、野雞的過程中,建立起的壹種特有品種。香豬以青飼料為主,從不餵人工飼料,終年隨牛、羊混群放牧,嘴長耳小、頭狹額直、體窄背凸、四肢結實,奔走迅速。豬胴體沈脂力強、瘦肉比率高、纖維細膩、肉質細嫩,既可烤全豬,又可烹飪各色菜肴。

最有特色的吃法要數“口袋肉”,其做法是將殺後的香豬去其內臟和血水,填上香料及鹽等,用線縫合切口,堵住兩個鼻孔和口腔,用黃泥糊住切口的縫隙,最大限度地密封好,不讓與外部有空氣流通,再把它放在陰涼幹燥處,覆上壹些草料,可保存2-3年而不變質,雖嗅著有味,吃著卻香味濃郁,與“臭豆腐”有異曲同工之處。

高原無鱗雪魚

高原無鱗雪魚肉質鮮嫩、爽口、極具營養滋補攻效。雪魚渾身上沒有鱗,是生長在高原河水裏的野生魚類,如果您要去稻城亞丁,請壹定記得去品償壹了。

坨坨肉

坨坨肉的肥肉不膩,瘦肉脆嫩,肉質香鮮可口,坨坨肉味顯特別,又是天然少汙染的民族特色食品。

奶渣

奶渣與酥油相伴而生,從牛奶奶中提制而成。把牛奶打制分離出酥油以後,剩下奶水用火煮沸後冷卻即成酸奶水,把它倒入竹制鬥形濾水留在竹鬥濾器中的就是奶渣。奶渣白色,味酸,具有極強的助消作用,外出 *** 常帶奶渣以防水土不適。如今,在迪慶藏區各家食店餐館均有煎奶渣的菜譜,其制作過程已經非常精細。

巴塘團結包子

1950年6月底,中國人民 *** 第18軍進藏南路先遣支隊到巴塘時,當地的縣工委、縣軍事代表辦事處,組織東 *** 主青年同盟的盟員、小學生、人民群眾、寺廟僧侶等數百人夾道歡迎,並按照巴塘人愛吃蒸肉和用蒸肉包子來宴請尊貴客人的習俗,買來排骨、肥肉、面粉、玉米粉、土豆、蔥、蒜、姜、花椒、豆瓣、八角等材料,用面做皮,包成壹個大圓形或五角形的大包子為18軍將士洗塵。包子做得特別大,壹個蒸籠壹個包子。壹個大包子可供壹個班的人吃壹頓。為了表達藏漢團結、軍民團結和各民族大團結的情意,將包子取名為“團結包子”。因為18軍進藏正值端午節,以後,每年端午節,巴塘城區家家產戶都要吃團結包子,以此紀念18軍進藏,也意寓全家團團圓圓。從此,巴塘的“團結包子”不但成了特色名小吃,而且還成了家家戶戶逢年過節、宴請賓客的美味佳肴。

酥油茶

酥油茶因為有酥油,所以能產生很高的熱量,喝後能禦寒,是很適合高寒地區的壹種飲品。酥油茶裏的茶汁很濃,有提神醒腦、生津止渴的作用。西 *** 喝酥油茶比較多,吃完肉、吃完糌粑就喝酥油茶。西 *** 傳統上很少吃青菜和水果,酥油茶還有去膩順腸之功效。

青稞酒

青稞酒,藏語叫做“羌”,是用 *** 本地出產的壹種主要糧食――青稞制成的。它是藏族人民最喜歡喝的酒,逢年過節、結婚、生孩子、迎送親友,必不可少。

安多面片

“安多”是藏語,指青海、甘肅、四川西北部藏族聚居地區。這壹地區的藏族,喜歡吃壹種做法簡便而又香綿可口的面食,即安多面片。

特點:口味隨人意,香辣酸綿,暖脾開胃。...>>

《舌尖上的中國》都以藏族的美食(故事)開頭,有什麽藏式美食推薦? 藏族的飲食文化藏餐是人們對 *** 及廣大藏區菜點的統稱,具體壹點說,應該是以 *** 藏餐為代表的藏族餐飲的總稱。藏族飲食文化的的發展歷史公元6世紀,藏餐的烹調技術第壹次發生較大變化。吐蕃因與中原內地和中亞各國通商,大量烹調原料和技法傳入 *** ,使 *** 的烹調技術得到了發展,尤其是文成公主入藏,開辟了藏漢兩族飲食文化交融的先河。這時人們開始註重博食和養食。博食,即烹調用的原料品種繁多,遍及糧食、畜乳、蔬菜、瓜果等門類;養食,“醫食同源”,“藥膳同功”。這充分說明當時的 *** 醫藥事業在食補方面也有了長足的發展,《四部醫典》給人們展示了 *** 烹調原料的豐富資源,並從醫學理論上闡述與飲食有關的上千種本土植物、動物、礦物細化藥理功效。通俗地說,就是告訴人們什麽東西可以吃,什麽東西不能吃,以及怎樣吃;二是中西雅食文化的進入,使 *** 藥膳制作漸漸興起,為 *** 飲食烹調理論奠定了基礎。 *** 第二次藏式烹調發展階段是18世紀,這壹時期是清朝光緒皇帝統治時期,清代筵席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其種類之多,規模之大,菜肴之豐盛,烹調之精美難以表述,當時出現了筵席之最――“滿漢全席”。後來隨著經濟文化交流,藏 *** 員的往來,內地飲食文化不聲不響地傳入了 *** 。當時藏族人稱“滿漢全席”為“嘉賽柳覺傑”,意思是漢食十八道。當時在 *** 、江孜、日喀則等藏區重鎮街面上的各種蔬菜、瓜果,廚具、器具開始多了起來,壹些比較簡單的烹飪技術也流傳到民間,有力地促進了 *** 烹飪技術的發展。在這個時期, *** 的融食、娛、遊、樂於壹體的飲食文化開始進入上層貴族家庭。但是由於特定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地理、交通以及信息等諸多原因,不管是中原的美食佳肴或是從西方傳到南亞、北亞、西亞的西方飲食文化的影響範圍極其有限,只為少數 *** 貴族及商人家庭所了解,而 *** 廣大農牧區的人們仍靠原始而簡單的烹調方式打發漫長的歲月,這種狀況壹直延續到上世紀50年代。 *** 第三次藏式烹調發展階段是上世紀80年代。在改革開放政策的推動下, *** 的旅遊熱,使 *** 飲食、烹調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在吃什麽,怎麽做,怎麽吃的最基本的問題上,開始朝著由簡至繁,由粗至精,由低級到高級的方向發展。新原料不斷補充,廚師地位得到提高,烹調技術不斷交流,甚至還出現了專門的烹調專著。次仁群培所著的《藏餐菜譜》、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藏族常用飲食辭典》、 *** *** 飯店廚師次仁群培所著的《 *** 地區藏餐菜譜》慢慢揭開了 *** 烹調的新篇章,使 *** 這壹“綠色飲食王國”名揚全國,聞名天下,並逐漸形成壹個全新的飲食文化、飲食科學、飲食藝術、飲食禮教和 *** 族的飲食特色。四大藏餐風味藏餐菜品不多,不分菜系、菜派,但不同地方的菜點風格各異。細細研究藏餐,大致可分為四大風味:以阿裏、那曲為代表的羌菜;以 *** 、日喀則、山南為代表的衛藏菜,也叫 *** 菜;以林芝、墨脫、梓木為代表的榮菜;以過去王家貴族及官府中的菜肴為代表的宮廷菜,***有200多種。羌菜,指高寒牧區的飲食,為高原牧區風味,其菜系風味特色是註重原汁原味,取料單壹,重於鹹、淡、鮮、酸、香。具有調理適應高山寒涼氣候之功效。以奶酪、牛蹄、酸奶、酥油等為主要原料。衛藏菜,指 *** 、山南、日喀則等地區使用的飲食。主要是農區或半農半牧區風味,其特色是:取料廣泛,除了奶制品、牛羊肉外,還有各種農作物,因此葷素配合得當,工於火候,調味以鮮鹹,淡爽。制作手段也比較豐富,重於煮、炒、燒、悶、炸。如:蘿蔔燉牛肉、手抓羊肉等,以秋瑞(奶豆腐)、生牛肉醬而著稱。榮菜,指低海拔的藏東南地區飲食。取材於高山森林,以菌類野生藥材為主,制作原始、風味清鮮、鹹中帶甜、濃而不膩、淡而不薄,尤以......>>

看看藏族人民的真實飲食習慣是怎麽樣的 我所看見的是:牛羊肉是主食;就著 ”糌粑“ 喝奶茶;吃”曲拉(奶酪)。

茶水裏面加牛奶,叫做奶茶。

茶水裏面加奶油,叫做酥油茶。

糌粑,就是炒熟了的青稞麥子磨成的粉。吃的時候用茶水和成團兒,手拿著吃。糌粑不是飯,是吃喝茶的點心。

藏族人是在吃飽了後,再喝酒,空嘴喝酒,不吃菜。

《舌尖上的中國》都以藏族的美食(故事)開頭,有什麽藏式美食推薦? 有啊,迦名的,石鍋藏雞 等等都是正宗的藏式原生態特色菜!

藏族的飲食習慣是什麽呢?有人知道嗎? 這個不是很清楚,但是我喜歡 *** 的藏式餐廳迦名,很多 美食都是我的最愛呢!

藏族人飲食習慣 藏族人的飲食習慣:

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喝酥油茶、青稞酒是農牧民的主要食品。糌粑是由青稞或豌豆炒熟後磨制而成的炒面,把糌粑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用手捏成小團就可以吃了。酥油茶是把磚茶的茶葉倒入1米長的木質長筒內,加上鹽巴和酥油,用長軸上下沖擊,使其各種成分均勻融合而成。藏族同胞寧可三月無肉,不可壹天無酥油茶。青稞酒是用當地出產的青稞釀制而成的壹種低度酒,男女老少皆喜歡,食物多用肉食和奶制品,不少人愛吃風幹的牛羊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