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夜景,壹得益於起伏的地勢和依山而上的重重樓房。
每當夜色降臨,萬家燈火高低輝映,如漫天星 漢,極為瑰麗;二得益於兩江環抱,雙橋相鄰。江中百舸爭流,流光溢彩。
橋面千紅萬紫,宛如遊龍,動靜有 別,有似不夜之天。 初夜時分,以繁華區燈飾群為中心,幹道和橋梁華燈為紐帶,萬家民居燈火為背景,層 見疊出,構成壹片高低井然、錯落有致、曲直相映、遠近互襯的燈的海洋。
車輛舟船流光,不停穿梭於茫茫燈 海之中,且依稀飛起喇叭、汽笛、歡笑、笙歌之聲,給夜山城平添無限動感與生機。更兼兩江波澄銀樹,浪卷 金花,滿天繁星似人間燈火,遍地華燈若天河群星,上下渾然壹體,五彩交相輝映,俯仰顧盼,情境各異,如 夢如幻,如詩如歌,堪足撩人耳目,動人心旌。
重慶的夜景是公認的比上海和香港還要漂亮的地方,妳可以登 高俯瞰兩江風景,也可以遊江觀夜景。重慶著名的壹棵樹觀景臺,於02年新建壹觀景樓,門票15,觀景臺有壹 大的停車場,妳可以自行開車前往,夜空中的重慶,俯瞰江中點點燈光,猶如閃爍的星星掉多在水裏,亦真亦 幻。
妳也可以乘坐重慶著名的滿江紅遊船,環遊重慶市區,別有壹番風味。 立縉雲山脈,看秋池漲滿。
坐朝天碼頭,分兩江太極。 享山水環抱,使剛柔並濟。
復巴山夜雨,單重慶之名。 壹門朝天月如鉤, 兩江春水向東流。
三岸桃花笙歌舞, 四堤楊柳車馬悠。 十橋飛渡傲寰球, 百丈高屋詠春秋。
千裏雲山星天遠, 萬家燈火畫中遊。 希望能幫的上妳。
2.形容“重慶”的詞語有哪些鳥語花香、湖光山色、水天壹色、碧空萬裏、風光旖旎
壹、鳥語花香 [ niǎo yǔ huā xiāng ]
解釋:鳥叫得好聽,花開得噴香。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
出自:清·李漁《比目魚·肥遁》:壹路行來,山青水綠,鳥語花香,真是個好風景也。
翻譯:壹路走來,山青水綠,鳥叫得好聽,花開得噴香。真是個好地方啊。
二、湖光山色 [ hú guāng shān sè ]
解釋:湖的風光,山的景色。指有水有山,風景秀麗。
出自: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五回:園內軒窗四啟,看著湖光山色,真如仙境。
翻譯:園子裏把窗戶都打開,看著湖的風光,山的景色,真的像神仙住的地方。
三、水天壹色 [ shuǐ tiān yī sè ]
解釋:水光與天色相渾。形容水天相接的遼闊景象。
出自:唐·王勃《滕王閣詩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長天壹色。”
翻譯:陽光映射下的彩霞與孤雁壹起飛翔,秋水碧綠,同長天相連,天空映在水中,水光與天色相渾。
四、碧空萬裏 [ bì kōng wàn lǐ ]
解釋:萬裏:指面積大,距離長。形容天氣晴朗。
出自:權延赤《走下聖壇的周恩來·休息與娛樂》:“冰峰林立,白雲徜徉其間;碧空萬裏,與皚皚白雪上下輝映,幻化流轉著七彩光芒。”
五、風光旖旎 [ fēng guāng yǐ nǐ ]
解釋:形容景色柔和美好。
出自:秦牧《花市》:“人們怎能不熱愛這個風光旖旎的南國花市,怎能不從這個盛大的花市享受著生活的溫馨呢!”
3.璧山的簡介璧山,自唐至德二年建縣至今,幾度興廢,跨越了1200多年時間長河,稱得上歷史悠久;璧山,鐘靈毓秀,人文薈萃,古代出過“抗疏賢臣”、“史誌良才”,近代又有紅巖英烈,抗美英雄,真可謂是人傑地靈;璧山,“環境皆山,兩江夾送”,山川形勝,地勢險要,扼渝州之咽喉,為重慶之屏障,有金劍山之雄,青龍湖之秀,涼亭關之險,璧溫泉之幽,被郭沫若先生盛贊為“黛山秀湖”;璧山,土地肥沃,物產豐饒,有黃花之芬芳,巴緞之斑斕,來鳳魚之鮮美,璧山玉之剛潤,不愧稱“巴渝名區”。
勤勞聰慧的璧山兒女,懷著對家鄉的無比熱愛之情,投入到璧山經濟社會建設的大潮,繪就了壹幅璧山繼往開來的壯美畫卷。正是:玉映重壁山映山,雙河連江源為源。
常思狀元報國誌,笑看璧玉譜新篇。 而今,承載璧山厚重深蘊的人文歷史,攜“巴渝名區”之耀,“西部鞋都”之輝,壹個繁榮、開放、文明、效率、平安、和諧的新璧山必將成為重慶和中國西部壹顆璀璨的明珠! 在五千年前,璧山就已有先民勞動生息。
春秋戰國時,縣境為巴國地。周慎覲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滅巴。
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秦置巴郡江州縣,今縣域為江州縣屬地。據清同治4年《璧山縣誌》載:璧山“禹貢梁州之域,周為巴子國地,秦滅巴置巴郡為巴郡地,漢為巴郡地屬益州,三國屬蜀漢,晉為巴郡地屬梁州,宋齊俱為巴郡地屬益州,隋為巴江津二縣地屬渝州”。
兩漢時期,璧山境內經濟發展已呈較高水平,來鳳就設有驛站,成為成都至重慶的交通要道。東漢時期,璧山境內就已流行雕刻精美的畫像石棺作為墓葬方式。
璧山自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建縣。據唐《元和郡縣圖誌》(公元806年)記載:“壁山縣,本江津、萬壽、巴三縣地,……川中有壹孤山,西北二面險峻,東南面稍平,土人號為重壁山,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置縣,因山為名。”
唐置縣 時,隸屬渝州,其時縣域包括今縣境全部及今永川市、沙坪壩區含谷鎮、北碚區澄江鎮。 唐大歷十壹年(776年),分壁山縣西南部分地置永川縣。
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渝州改名恭州,壁山縣隸屬恭州。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升恭州為重慶府,壁山縣屬之,縣轄雙溪、多昆、含谷、王來、依來五鎮。
元初,壁山縣屢遭兵災。元朝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以壁山“地廣人稀”並入巴縣。
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復置壁山縣,屬重慶府,清康熙元年(1662年),以“戶口尚少,停壁山縣銓,以永並治之”(即由永川縣代管)。清雍正七年(1729年),復置壁山縣,改名“壁山”為“璧山”,隸屬川東道重慶府。
民國3年(1914年),璧山縣屬四川省東川道。民國17年撤銷道,直屬四川省。
民國25年(1935年),四川省下設行政督察區,璧山縣屬四川省第三行政督察區。 1949年12月1日璧山縣解放,屬川東區巴縣行政專員公署管轄。
是年12月20日,巴縣行政專員公署改駐璧山,更名璧山行政專員公署。1951年4月,璧山專署遷至江津,改名江津專區,屬之。
1960年江津專署遷往永川。1968年,江津專區更名江津地區,屬江津地區。
1981年,江津地區更名為永川地區,屬永川地區。1983年4月1日,永川地區與重慶市合並,璧山縣屬重慶市轄。
1997年重慶設立直轄市,璧山縣隸屬重慶市。 唐置璧山縣時,縣署在今璧城街道。
清雍正七年復置璧山縣制時,因縣城殘破,衙署無存,短時寄治來鳳驛。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縣令奉文在今璧城重建。
此後,民國時的縣 *** 、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的縣人民 *** 所在地壹直在今璧城街道。 璧山縣位於重慶市以西,東經106 。
02'至東經106。20',北緯29。
17'至29。53'。
東西寬15.5公裏,南北長66.5公裏,縣域面積915平方公裏。東鄰沙坪壩、九龍坡;南界江津;西連銅梁、永川;北接合川、北碚。
璧山地處重慶西大門,是川東、川北、渝西各縣市到重慶的交通要道。1995年7月成渝高速公路開通後,從縣城以南15公裏的青杠街道上高速公路至重慶(陳家坪),裏程為23公裏。
璧山縣地質構造屬川東南弧形構造帶,華鎣山復式背斜中的溫塘峽背(東山)與瀝青峽背斜(西山)之間。據清同治四年《璧山縣誌》載:璧山“形如柳葉,四壁皆山,外高中平”。
境東有縉雲山,西有巴嶽山,東山、西山為天然屏障,海拔分別在500-810米和500-885米之間,兩山夾壹槽,中部系丘陵地帶,海拔在270-400米之間。東西山面積約161平方公裏,占全縣總面積的17.6%,丘陵面積753平方公裏,占82.4%。
縣域地表水屬外流水系,有大小溪河75條。其中,璧南河系長江壹級支流,全長73.1公裏,在江津油溪註入長江;璧北河全長37公裏,在北碚澄江註入嘉陵江;梅江河流經璧山西部各鄉鎮,全長53公裏。
境內植物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自然植被以常綠針葉林為主,竹林次之。常綠針葉林以馬尾松為主、杉柏為輔。
森林面積329799畝,縣城公***綠地面積164416平方米。 自然地理 璧山縣地處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具有春旱、夏熱、秋遲、冬暖、無霜期長以及風速小、濕度大、日照少、雲霧綿雨多的特點。年平均氣溫18.3℃,。
4.重慶璧山的簡介編輯本段|回到頂部歷史沿革 璧山縣位於重慶直轄市西部近郊,距重慶主城區37公裏。
全縣幅員面積915平方公裏,轄2個街道、10個鎮、1個鄉,總人口61.99萬人。近年來,在市委、市 *** 的正確領導下,璧山縣堅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開放,努力凝聚人心,科學謀劃發展,充分發揮緊鄰主城區的特殊區位優勢,大力實施城郊型經濟發展戰略,搶抓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東部沿海地區產業轉移、重慶直轄三大歷史機遇,按照建設三大基地(優質農副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工業品生產配套基地、生態旅遊休閑度假基地),推進三個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和種植大戶集中、工業向園區集中、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培育三大市場(中國西部鞋都、丁家花卉苗木基地、青杠特色消費市場),強化三大基礎(道路交通、信息網絡、生態環境),加強三大建設(黨的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民主法制建設)的思路推動全縣工作,取得壹定成效。
璧山已建成全國新農村建設電氣化示範縣、全國生態農業示範縣、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示範縣、全國農村黨員幹部實用技術培訓先進縣、全國農村電網改造先進縣、全國幼兒教育先進縣、全國教育督導工作先進縣、全國科普示範縣、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重慶市雙擁模範縣、重慶市初級衛生保健達標縣、重慶市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命名為中國西部鞋都,縣城創建為國家級衛生縣城和市級山水園林城市。 在五千年前,璧山就已有先民勞動生息。
春秋戰國時,縣境為巴國地。周慎覲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滅巴。
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秦置巴郡江州縣,今縣域為江州縣屬地。據清同治4年《璧山縣誌》載:璧山“禹貢梁州之域,周為巴子國地,秦滅巴置巴郡為巴郡地,漢為巴郡地屬益州,三國屬蜀漢,晉為巴郡地屬梁州,宋齊俱為巴郡地屬益州,隋為巴江津二縣地屬渝州”。
兩漢時期,璧山境內經濟發展已呈較高水平,來鳳就設有驛站,成為成都至重慶的交通要道。東漢時期,璧山境內就已流行雕刻精美的畫像石棺作為墓葬方式。
璧山建縣於東漢到蜀漢之間,名為常安縣,隸屬巴郡。《太平寰宇記》載:“蜀漢時,巴郡領縣六 :江州、枳、臨江、平都、樂城、常安。”
這裏說的枳,是涪陵;平都,是豐都;樂城,在南川、遵義壹帶;臨江,在現在的合川、北碚壹帶;常安,是璧山、永川、榮昌、銅梁、大足壹帶了,縣府應該在王來驛(現在的來鳳驛)。璧山這個地方當時是蜀將張嶷負責修復的驛道的地方,是蜀國去吳國的必經之地,也是緊鄰巴郡(重慶)的屏障之壹,常安縣很寬廣,因為東漢末年和蜀漢時期,這裏兵禍連年,地廣人稀。
故在蜀後主劉禪降晉前廢之,並入江州縣,臨江也廢而並入江州,這時是江州縣的轄區最大的時候,才應該是《詞源》和《重慶府誌》記述的那樣寬廣。 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據唐《元和郡縣圖誌》(公元806年)記載:“壁山縣,本江津、萬壽、巴三縣地,……川中有壹孤山,西北二面險峻,東南面稍平,土人號為重壁山(今茅萊山),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置縣,因山為名。”
唐置縣時,隸屬渝州,其時縣域包括今縣境全部及今永川區全境、銅梁東南部、北碚南面小部,沙坪壩和九龍坡中梁山以西部分、江津長江北岸, 縣府駐地在壁山鎮(今璧城街道)。 唐大歷十壹年(公元776年),分壁山縣西南部分地置永川縣。
北宋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渝州改名恭州,壁山縣隸屬恭州。 南宋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升恭州為重慶府,壁山縣屬之,縣轄雙溪、多昆、含谷、王來、依來五鎮。
元初,壁山縣屢遭兵災。 元朝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以壁山“地廣人稀”並入巴縣。
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復置壁山縣,屬重慶府,原轄地不變,分為十裏百甲,龍溪裏、普安裏、燕平裏、磨灘裏、壁山裏、水東裏、楓香裏、橫山裏、登雲裏、沙山裏為縣十裏, 縣府駐地壁山裏(今璧城街道)。 明朝嘉靖十壹年(公元1532年),壁山改壁為璧,稱為璧山。
究其原因,是“昔人雲四山如璧,又雲山出白石,明潤如玉,故名璧山。”(明朝江朝宗《新建璧山縣記》)。
清初,全縣改編為二裏十三甲。 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以“戶口尚少,停壁山縣銓,以永並治之”(即由永川縣代管)。
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復置璧山縣,隸屬川東道重慶府,原轄地基本不變。 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95年),巴縣縉雲山(包括北溫泉)以西之西祥裏(後更名為依來裏)劃歸璧山,全縣便有磨灘裏(福祿裏,簡稱福裏,在縣中部)七甲,登雲裏(簡稱登裏,在縣南部)六甲,西祥裏(依來裏,簡稱依裏,在縣北部)八甲,***三裏二十壹甲。
清光緒初年,全縣轄三裏37場5段,縣府駐地改名本城場(今璧城街道)。 民國3年(公元1914年),璧山縣屬四川省東川道。
民國4年(公元1915年),增設臨江場,全縣行政區劃改為38場5段。 民國17年(公元1928年),撤銷道,直屬四川省。
民國24年(公元1935年),試行新縣制,全縣行政區劃為3個區,40個聯保和1個試驗鄉,縣府駐地更名為璧山鎮。 民國25年(公元1936年),四川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