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出妳獨特風格的關鍵思維。其實,攝影就是壹種妳發現周圍世界的記錄方式。出片好與壞,與手裏的工具(也就是器材)關系不大,更多的是相機背後的那顆腦子。妳的視角不同,出片就自然與別人有別。這本書挑了壹些題材:金秋、風光、紅外線、自由行、延時、航拍、人像。通過這些,幫助妳將妳的想法轉化成影像。
這本書裏提到,“攝影眼”不僅要用眼,更要用心,除了拍出“看到的”,更要拍出“想到的”。相機的視角與人眼大有不同,通過焦段、透視、快門設置的變化,呈現出與肉眼所見極為不同的景象。而我們可以透過相機,將我們大腦中想到的景象,用照片的形式描繪出來。如果我們能充分駕馭相機,擁有壹雙“攝影眼”,就能突破瓶頸,拍出不平凡的作品。
看過那麽多講後期的書,大多都是告訴妳Lightroom怎麽用,Photoshop怎麽用。所以,然後呢?妳記住了多少?妳有應用了多少?後期背後的思路與動機,妳依舊沒有掌握。這本書不同之處在於,作者對後期進行了反向破譯。先告訴妳,透過成片,妳能分析出這張片子有哪些特點,經歷了哪些後期步驟,從而提高妳分析片子的能力,帶動後期前主動分析構思,避免妳在軟件裏對著片子壹通瞎調。這本書對許多後期特征都有深入的分析,建議在後期上遇到瓶頸的同學讀壹下。
這本書深度講解美食攝影前期流程。繆韻老師是國內有名的新銳美食靜物商業攝影師,為許多知名客戶拍過美食大片。這本書詳細講述了美食攝影的前期步驟,包括布景、食物造型、布光、拍攝。對想了解美食攝影的人來說是不錯的參考書。我覺得這本書的價值還在於,書中的知識可以照搬運用在靜物攝影上,在生活中我們可以利用這本書的知識拍出壹些好的片子,分享朋友圈,也是壹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這本書真的是獻給小白用戶的。很多小白用戶想到攝影,可能大多數的場景是在旅行的時候要拍壹些好的照片吧。這本書就從旅行的角度,從基礎開始,告訴妳怎麽才能在旅行中拍出好的照片。從最開始的教妳怎麽配置器材,出發準備,拍攝技巧,到風光、建築、人文、自然多個主題講解。即使妳沒有什麽旅行需求,用這本書打基礎,我也是很推薦的。
這本書的內容,比前作稍微深入壹些,建議看完第壹本的同學,緊接著看這本。這本書很有意思,全篇,以旅行目的地為主線,告訴妳對應地點的片子應該怎麽拍,好似壹本旅行指南書。分章節告訴妳,全年每個月,去什麽地方最好。對應章節裏,有相應的攝影師,曬出他的大片,教妳怎麽拍。
風光攝影的入門佳作,風光攝影的各個方面都有涉及,語言平實親近,不教條。在這本書裏,作者非常註重風光攝影的理念與思路,先規範了流程,再開始動手拍。作者反倒是對器材不甚重視,器材只是妳手中的工具,能把它用好就行,真正制約妳的,其實是躲在機器後的那些思路。在書中,機身鏡頭的器材講述篇幅很少,腳架系統、濾鏡系統篇幅多,這兩個才是風光中最重要且容易被忽視的器材。書中風光後期實操案例部分,頗有價值。
拍人像,學到壹定層次之後,就壹定離不開閃光燈的幫助。談到閃光人像,恐怕全世界都逃不開喬·麥克納利這位老爺子。他是世界著名攝影大師,專精於閃光人像拍攝。這本書,他來教妳小型閃光燈的創造性應用。這本書,老爺子著重告訴妳們,熱靴閃光燈在攝影中的應用方式。首先簡單介紹與閃光相關的器材附件,再從單燈拍攝為基礎開始,最後擴展到雙燈、多燈拍攝。
對於攝影而言,最重要的莫過於光。喬老爺子拍了30多年照片,深知如何描述光、調整光、渲染光、控制光、引導光。這次,它通過《雕刻光線》告訴我們,小型閃光燈有哪些創造性應用。這本書可比《熱靴日記》厚多了,附帶有大量的樣片,文字記述詳實,以第壹人稱的視角,告訴我們這些照片都是怎麽拍出來的,就像和妳講故事壹般。無論妳對閃光燈攝影有多少基礎,妳應該都能從老爺子這裏獲得壹些啟發。
之前閃光攝影部分介紹了喬老爺子的兩本書,這本《瞬間的背後》主要回顧的是他30多年攝影路上壹些經典照片的拍攝思路與背後的故事。幫助妳搞清楚拍攝的來龍去脈,並順便學到壹些技能。這本書獨到之處,在於“三角學習法”。先給妳個概念,介紹壹個他鉆研壹生得到的技巧,緊接著給出壹幅他的經典作品,解釋這個技巧的應用,最後告訴妳這張照片背後的故事。
作為風光攝影的愛好者,當我們學習理論知識到壹定程度之時,總是會存在壹個瓶頸期。似乎自己知道的也差不多了,繼續學習課程感覺都是在炒冷飯,費時費金錢,也沒能給自己帶來多少提高。自己的構圖、思路甚至後期,還都在原地踏步,沒有出片。在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多看看大師的片子,通過多多閱讀大片,來更新自己的攝影思路。《論風光》就是壹本這樣的畫冊。它由《中國攝影》雜誌社主編,匯總了國內數位風光大師的佳作,並附上了攝影師拍攝的心路歷程。這本書不講解器材,沒有片子的參數,全部註重的是思想。印刷精美,值得收藏慢慢欣賞。
作者許英龍是壹名自由攝影師。在英國讀書的日子裏,他給自己立了壹個Flag,就是要在壹年之內,每天出壹張片子,而且只用50mm定焦鏡頭,題材以街拍為主。這本書,就是他這壹年以來的街拍成果。他專註於掃描英國街頭的人文小景,頗具人情味。從他的片子裏,我們看不出什麽拍攝技巧,也沒什麽後期手法,我們反倒是可以學習壹下作者的拍攝思路,以及他觀察這個社會的方式、視角,這也是街拍最為核心的能力。
在攝影圈子裏,安塞爾·亞當斯是壹位大師級別的存在,特別是風光攝影這個圈子裏。亞當斯從小就跟著父母去美國優勝美地景區旅遊,在那個時候,他開始用相機記錄那邊的風光。壹拍就是十多年。在那邊它出了許多大片,出版後在美國壹舉聞名。亞當斯的風格,講究照片要如實清晰、影調豐富、層次分明,不甚喜歡過重的後期。而他最為聞名的,還是著名的“分區曝光法”,這是我們現在風光攝影包圍曝光、局部曝光處理的前身。在現在依然有很多人在使用。這本書第六章詳細講述了分區曝光的思想精髓,雖然很多都是基於膠片曝光的介紹,但是思想仍然可以參考借鑒。
布列松是法國攝影大師,他喜歡用輕便的裝備,隨時捕獲精彩的瞬間。打破鏡子,用肉眼觀看,在拍攝照片之前,對混亂的表象進行思考,而非逃避。布列松的風格,是統壹而完整的。他說,自己的興趣從不在攝影“本身”,而是它所呈現的壹種可能性,通過忘記自己來記錄拍攝對象於若幹分之壹秒內的情緒和畫面的形式之美,換句話講,就是畫面喚起的幾何結構的美感。這本書不厚,88頁,可以通過這個,來了解壹下布列松是怎麽看待這個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