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恐龍化石的短文

恐龍化石的短文

古生物說明文——恐龍蛋化石

恐龍是爬行動物,它和大多數其它爬行動物壹樣是下蛋的。蛋要保存為化石,顯然遠比骨骼、牙齒為難,因為蛋殼太脆了,壹碰即破,何況還要在巖層裏保存六七千萬年至今呢!可是,世界之大,無奇不有,部分恐龍蛋到底還是被保存為化石了,並且早在20世紀20年代就有報導。因為當時還很稀少,極為珍貴!隨後,世界各地相繼有所發現,我國則更豐富。據今所知,我國南起廣東,北至內蒙,西起新疆,東至浙皖,這樣大範圍內十幾個省份均產恐龍蛋化石。分布之廣,數量之多,堪稱世界第壹。我們不僅有單枚的蛋化石,還有成窩的。有時壹窩可多達二三十枚,上、下重疊數層,成同心圓排列,煞是好看!記得早年筆者與我師楊鐘健教授漫話恐龍蛋時,他曾提問:成窩的恐龍蛋是壹條恐龍壹次下的,還是多次累積的?恐龍是站在同心圓中心向外下蛋的,還是站在圈外、轉圈向裏下蛋的?因無真憑實據,筆者當時交了白卷,未知讀者們能否答得上來?

關於恐龍蛋,還有壹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凡產恐龍骨骼化石的地方,往往沒有蛋化石或不多。反之,產蛋化石多的地方,往往沒有恐龍化石或不多。這是為什麽?有人解釋說,這些蛋化石都還沒破殼,是“壞蛋”,孵不出小恐龍來,所以蛋多龍少。反之,凡孵出了小恐龍的蛋均已破碎,就不可能保存為完整蛋化石了。於是龍多蛋少。自然,這不過只是“壹家之言”,孰是孰非,還有待印證。

恐龍蛋化石的研究,和恐龍足跡(腳印)研究壹樣,是古脊椎動物學中的壹個側枝。它主要著重於蛋本身形態、構造的探索,而較少涉及這蛋是哪壹種恐龍下的。因為蛋和恐龍通常是分別保存為化石或甚至光有蛋而沒有恐龍,這就難於確定蛋的屬主了。正如妳家養了好幾只雞,如果不是親眼目睹,妳能準確說出某壹蛋是哪只雞下的嗎?所以,在古生物學中,蛋化石的屬種鑒定自成壹系統,不與恐龍的屬種壹致。我國有關恐龍蛋的研究也自楊鐘健教授始。他根據蛋化石的外形構造訂了長形蛋、圓形蛋、粗皮蛋等好幾個屬種,只在論文的後部,討論了某蛋可能是某種恐龍下的。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有關恐龍蛋的研究也進而“由表及裏”。學者不僅註意蛋的外部構造,通過磨片、顯微照像等技術,觀察蛋皮各層次的細微結構。發現不同的蛋化石,具有不同的蛋皮構造,說明它們系不同恐龍所下。更有意義的是,根據蛋皮各層次厚薄及其顯微結構的變化,可探討不同蛋化石對當時環境的適應程度和孵化成功率的高低,進而闡明恐龍種族的衰退和絕滅的原因。

近年來,我國不斷有恐龍蛋的新發現,特別是河南西峽縣,據最近報道,竟出產上萬枚恐龍蛋化石,實屬“世界奇觀”!更教人振奮的是,據說,我國生命科學學者從壹枚破損的恐龍蛋中,獲得了恐龍的遺傳基因片段DNA。消息壹傳開,各報刊大為宣揚,成為當時科技界最熱門的話題之壹。有人把它的重要性與發現北京猿人第壹個頭蓋骨媲美,有人企望復制出恐龍來!但是,也有人懷疑,這DNA果真是這枚蛋裏的嗎?蛋既已破裂,難保會被別的生物“汙染”!究竟結果如何?科學定能給我們壹個正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