閬中位於四川東北部,嘉陵江中上遊,是川北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重鎮。戰國時為巴國國都,秦滅巴置閬中縣迄今2300多年,歷代為郡、州、府、道治所。明末清初為四川臨時省會達17年之久。閬中素有風水寶地之美譽,三面環山,四面環水,風光鐘靈毓秀,如詩如畫。閬中是全國保存最好的四座古城之壹,是四川省唯壹立法保護的古城。閬中文化底蘊深厚,名勝古跡眾多,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閬中是華夏本源文化的發祥地之壹,是巴文化的主要發源地,是漢唐民間天文研究中心,是四川狀元之鄉……全市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多處。閬中2004年擠身於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行列,目前全市有以古城為龍頭的重點景區4處,星級酒店6家,國內旅行社10家,民居客棧100多家。
2、朱德故裏琳瑯山 (4A級景區)
這裏是-故鄉的自然山川。 大巴山南側、嘉陵江中遊四川省儀隴縣,峰巒起伏,丘壑縱橫,群嶺之中擁簇著壹座獨特的山峰——琳瑯山,因天然形成的五角狀形而傳譽九洲。 這是壹片神奇的土地,這是壹塊充滿著傳奇故事的旅遊熱土,2003年,圍繞琳瑯山四周的-故居紀念地,開始修建-故居紀念園暨“-故裏琳瑯山景區”,2006年被國家評為AAAA級景區景區綠化覆蓋率達90.2℅,年平均氣溫16.5℃,是天然的生態觀光休閑遊覽地。 琳瑯秀山水,風光毓神奇。 琳瑯山雄壯巍峨,遍山蒼松翠柏,中峰突兀,五條小山梁向五個方向延伸。新中國建立後,工程技術人員測量繪圖時發現,此山等高線分布成五角星形;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地質人員航測和九十年代中央電視臺航拍,技術人員在飛機上鳥瞰此山,再次證實了勘測結果,此山恰是壹枚碩大的五角星渾然天成,拔地而起。
3、嘉陵第壹桑梓 (4A級景區)
走進蓬安,就走進了嘉陵江流域最經典的詩畫田園,“巴蜀第壹名人”司馬相如就誕生在嘉陵第壹桑梓這座美麗的千年古城裏。嘉陵第壹桑梓是國家4A級旅遊區,匯集了嘉陵江流域最經典的詩畫田園、巴蜀文化獨具影響力的發源地、千古浪漫愛情聖地、天地人合壹理念的展示臺、嘉陵江農耕文明等五大品牌資源,被專家學者譽為“最浪漫的休閑家園”。整個旅遊區以蜿蜒美麗的嘉陵江為軸線,沿江兩岸規劃了20余平方公裏,分為三段、四功能片、十三區。三段即:嘉陵江大橋至相如客運中心港的核心段,相如客運中心港至馬回電站生態奇觀段,馬回電站至中壩村的新農村田園風光段。四功能片即:嘉陵江碼頭古鎮觀光休閑片、浪漫家園漫灘生態觀光休閑片、水上觀光遊樂片、新農村參觀遊覽片。十三區包含以司馬相如故宅為縣治的相如故城、為紀念周敦頤而命名至今保存完好的周子古鎮、龍角山、鳳凰山、慕藺山、嘉陵江村(相如裏、文君裏)、嘉陵江畔4000多畝的原生態漫灘濕地、2座2000余畝的江心綠洲太陽島、月亮島、中國十大魅力鄉村之壹的中壩村和沿江的4座名山等十三個景區。
4、升鐘湖風景區(4A級景區)
升鐘風景名勝區位於四川南部縣西北部,其地理位置在東經105度44分,北緯31度31分。該區包括南部縣的升鐘、升水、皂角、保城、雙峰、鐵邊、神壩、大坪、桐坪、店埡、太霞、西河、丘埡、光中等十四個鎮鄉,轄區內總幅員面積為517平方公裏。
升鐘水庫是西南地區最大的水利工程,以灌溉為主,兼有防洪、發電、養殖等綜合效益。總庫容為13.39億立方米,庫水面達八萬余畝,水庫工程涉及並控灌南充、廣安、廣元三地市的南部、西充、閬中、蓬安、高坪、順慶、嘉陵、武勝、劍閣等十個縣(市區)縱橫5500平方公裏的208萬畝耕地,占灌區總耕地296.8萬畝的70%。該工程是將西河流域攔腰截斷而形成的高峽平湖。該區主要以西南第壹湖——升鐘水庫為特色,大壩建築宏偉狀觀,寬闊的水面猶如大海般的蓬勃生機,區內森林茂密,處處綠樹成蔭,遮天蔽日;庫內水面寬闊,島嶼獨特;名人軼事,名勝景點比比皆是;奇山怪石鱗次櫛比;環境幽靜,氣候宜人,空氣清新,無噪聲、無汙染。論其轄區的地形、地貌、地勢、動植物種類、森林面積、水域、交通等方面,在川北地區是曲指可數,獨壹無二。壹九九六年二月南充市人民政府將升鐘風景名勝區批準為市級風景名勝區。
升鐘風景名勝區所在的地形屬深丘形,最高海拔(龍尾山)826m,最低海拔490m,相對海拔336m,該區緊靠國道212線。升鐘水庫發源於四川江油縣境內五子山南麓,他匯集百川,向南流經劍閣、閬中,在南部縣王家場以東匯入嘉陵江,全長303公裏。西河流域西北高、東南低,河水好象壹們嫻靜的少女,邁著輕盈的步子,緩緩地向東南方向走來。西河中上遊彎彎曲曲,沿途山淺丘深,樹林茂密,集鎮稀少、環境幽雅,沒有水汙染源,河水常年碧綠清澈,即使夏季山洪爆發,仍然清而可飲,堪稱巴蜀壹絕。升鐘水庫大壩巍峨雄偉,攔腰橫斷西河,有如長虹飲澗,又似巨蟒臥波,大壩為粘土心墻石渣壩結構堅固,形式優美。最大壩高為79米,最大壩底寬528.15米,壩頂寬9.8米,壩頂長420米。夜幕時分,華燈初上,大壩上路燈光彩奪目與湖中點點漁火交相輝映,連著山上山下農家點點的燈光,確有山城重慶夜景的壯觀。大壩右側對面山上,建有古色古香:飛檐翹角的觀景亭,站在觀景亭上舉目四望,深藍的天空下,水色澄碧、壹平如鏡。遠處的山,近處的樹,倒映其間,山色湖光,景色秀麗,好似壹幅青綠山水畫。讓人真正體味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長天壹色”詩名的韻味來。倘有遊興、泛舟湖面,微風吹佛、清香四溢,對奕吟歌、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也可以駕壹葉小舟,在偌大的碧綠大氈子上漫遊,與魚兒相戲,與水鳥相伴,則另有壹番情趣。野鴨追逐、百鳥翺翔、風帆往來、漣漪層層、白鶴涼翅、群魚嬉戲,又是壹番壯觀。
5、閬中錦屏山 (4A級景區)
閬中錦屏山系國家AAAA級風景區,古稱閬山,有“天下第壹江山”之譽。位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四川省閬中市城南,因“花木錯雜似錦,兩峰連列如屏”,故人們通常都叫錦屏山。吳道子三百裏《嘉陵江山圖》,即以錦屏山為軸心,杜甫詩句“閬中 張憲祠盛事可腸斷,閬州城南天下稀”即指此。現在的錦屏山園林***占地80多萬平方米,錦屏山東側為黃花山,有配襯古城風水的奎星樓,始建於明末清初,名魁星閣。錦屏山風光秀麗,歷代都在山上建造樓閣亭榭,有杜陵祠、閬峰亭等。明嘉靖初,保寧知府張思聰更建錦屏書院,內有尊道閣貯藏經史,另建三賢祠祭祀理學家朱熹、張栻、黃裳。後楊瞻增修望江樓及三洞六亭。清代黎學錦重建三賢祠,改祀杜甫、司馬光、陸遊,並在錦屏山麓建張烈文侯祠,在閬南橋附近立“張烈文侯故裏”碑,紀念抗金名將閬中人張憲。清代先後建呂祖殿、八仙洞、飛仙樓、太白樓、邱祖殿、觀音殿、三賢祠、武侯祠、靜應祠、瞰碧亭、惠泉亭、“天下第壹江山”碑(此碑已毀於文革)等。現在的景點主要有:張憲祠、九曲長廊、呂祖殿、八仙洞、飛仙樓、杜工部祠堂、放翁祠、碑林、兒童樂園、動物園、賽錦屏、觀星樓、荷花池、錦屏山造像及石刻、懷飛亭等。物換星移,多所替廢。特別是1981年7月久雨,錦屏山大滑坡,樓亭垮塌殆盡。現在的錦屏山園林,為1984年重建,***占地1200多畝,修建樓臺亭閣壹萬余平方米。遊錦屏山如從海棠溪拾級而上,先見“嘉陵第壹江山”巨碑屹立於“閬風之苑”門左,右折為黃瓦朱檻長廊,綴以觀瀾亭。左下是張憲祠,為壹黃色琉璃瓦的四合院,坐西向東,壹樓壹底。院內塑張憲武像,正堂掛有著名畫家趙蘊玉繪制的張憲畫像,兩側豎立原“昭忠祠”石碑,兩壁掛張憲生平功跡畫圖和詩文對聯。堂下兩廂為武將館,陳列閬中歷代武將畫像,並有文字介紹其生平業績。右上為瞰碧亭,再上為碑林,重要碑刻有張飛《立馬銘》、吳道子《行道觀音》、張善孖《上山虎》、《下山虎》、馬德昭《魁星點鬥》、《重修臨江樓碑記》、《黎學錦重修錦屏山記及錦屏全圖》等,不但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還有地方歷史文化的重要研究價值。經碑林右去,則為杜少陵祠堂、放翁祠、純陽洞、飛仙閣,最高處為八仙洞。杜少陵祠為兩重樓院,上重正堂有漢白玉“詩聖”像,面北而立,握筆凝神,似正構思新章,為全國壹級珍品。純陽洞又稱呂祖殿,殿內塑呂洞賓像,洞門西側掛有長聯,相傳為呂洞賓與張三豐聯句。殿前為飛仙樓,雙層吊腳於峭巖之上。殿頂為層樓疊翼,爬壁而上,上臨雲天。八仙洞,因呂洞賓遊此而名,洞內塑道家八仙,即鐘離漢、曹國舅、韓湘子、李鐵拐、張果老、呂洞賓、何仙姑、藍彩和等。站在八仙洞前俯瞰,嘉陵江繞流如帶,古城樓臺掩映,閬中全景盡收眼底。在八仙洞下,有壹行草書詩碑,名“純陽瓜皮詩”,傳說呂洞賓到錦屏山訪道友嚴君平不遇,便用瓜汁作墨,瓜皮當筆,題詩於壁。不料字跡不滅,成為奇跡,故刻碑特作紀念。
從八仙洞沿石階而下,向左繞翠竹古徑,沿山出圓門,有彩虹亭。折而循環山樹蔭花徑,過荷花池,便至聳立於前的觀星樓。樓前有西漢閬中人天文學家落下閎青銅像和他所創制的渾儀。觀星樓為三層六角樓,高24米,頂樓另塑落下閎、任文公父子像,中層塑三國蜀漢周群等祖孫三代像,底層塑晚年定居閬中的袁天罡、李淳風像。他們均為漢、唐時的著名天文學家,有文字介紹其生平事跡。由此下橄欖林,過懷飛亭,有巴蜀第壹廊,至景杜亭,下有翠雲亭掩映在松林間。擡頭可見遠山似煙,近看則花木擁徑,真有人間仙境之感。
錦屏山東側為黃花山,山上有配襯古城風水的奎星樓,始建於明末清初,名魁星閣。嘉慶十三年(1808)拆遷城中建中天樓。光緒十四年(1888),在其遺址上重建,“0”中拆毀。1988年再建高36米、四層琉璃瓦高樓,並配置四合院落,雄偉壯麗。登臨環望,雲山四合,腳下碧流行舟,波光照影,如在畫圖中。錦屏山風景區,除錦屏山、奎星樓外,還包括環列於錦屏的東山園林、滕王閣等閬苑名勝。
6、南充西山(4A級景區)
西山為南充著名風景名勝之地,不但有謝自然飛天這美麗傳說,且南充人歷有“三月三遊西山”之盛舉。南充古八景就有三景於此。“金泉夜月”傳為袁天綱化金釵為水而成;“果山秋色”曾以黃果滿山、刺槐林金秋送爽而著稱;“棲樂靈池”雖置山顓,但不管如何幹旱,此池清水滿盈不涸,時人以池水濁清而判氣象。西山集中了漢代以來的大量文物古跡,展現了南充市的文化傳統和文明程度。唐代女詩人薛濤、宋代大詩人陸遊等都曾流寓南充,賦詩盛贊西山美景。
南充西山風景區規劃由六個景區和壹條西河風景線組成。
壹核:指“三國文化之源”的三國文化主景的核心載體。
兩帶:指以“萬卷樓、開漢樓、棲樂寺”形成的文化景觀帶;玉屏山-插旗山-火風山-棲樂山-青龍山-馬鞍山-元寶山“形成的自然景觀帶。
三片:指風景區的南、北、中的三個片區;南部為西山片區,中部為西河片區,北部為青龍山片區。
六區:指構成風景區的六個景區,分別是:
萬卷樓景區:(面積0.87平方公裏)是三國文化探源遊的主景區;
開漢樓景區:(面積0.7平方公裏)是南充精神“忠、義、信”的體驗傳承景區;
棲樂山景區:(面積2.27平方公裏)是南充烈士陵園、順瀘起義為代表的紅色文化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棲樂寺及洋人灣天主教本篤院為主的宗教文化景區;
乳泉山景區:(面積4.1平方公裏)是弘揚母愛文化的主要景區;
西河景區:(面積2.44平方公裏)以西河水景觀,沿岸生態景觀為主要景點,開展民俗文化活動和休閑度假的景區;
青龍山景區:(面積8.42平方公裏),以蓮池俺禪院等宗教文化和青龍山自然地形地貌景觀為主要景點,是自然觀光,養生遊憩的景區。
西山前山規劃結構布局分為:“壹帶,五軸,六片”。
壹帶:沿西河兩岸形成生態景觀和開放空間帶;
五軸:沿環峰路-玉桂路-玉屏路-河坊街形成地區發展軸,串聯7個功能區,加強西山前山整體聯系,沿絲綢路、棲樂埡隧道、西河南路、陳壽路形成4條城市發展軸,承接順慶城區的發展優勢。
六片:結合自然環境景觀和城市功能布局,將西山前山分為:浪漫洋人灣、棲樂禪荘、綢都小鎮、西河新坊、安漢故城、安漢美食坊6個功能片區,其中前4者均是以居住功能為主,輔以商業服務公***管理與公***服務等功能片區,後2者是以公***服務為主導的片區。開發建設後西山前山片區將是南充市實現精明增長的重要戰略點,山地城市建設示範區,提升城市服務功能的重要區域,展示城市形象的新窗口。
7、南充淩雲山 (4A級景區)
淩雲山海拔562.6米,有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懸壺之獨特地貌,山勢連綿,林木參天,具有“雄、奇、險、幽”四大特色,山頂淩雲古剎始建於漢末,現存真武宮為清道光年間重建,有遇仙嶺、降魔臺、老君洞、老龍洞、望夫崖、舍身崖、將軍墳等自然奇觀,享有“果郡靈山”之美譽。
8、禹跡山景區 (3A級景區)
禹跡山位於南部縣碑院鎮,距縣城20余公裏。地處嘉陵江中遊,屬大巴山余脈,海拔655米。禹跡山因大禹治水留下足跡而名,大禹勝跡至今猶存。禹跡山作為川東北地區重要的千年名勝之地自古有“閬南仙地”、“嘉陵第壹名山”之美譽,也是歷代先民朝山進香的佛教勝地。禹跡山居嘉陵江東岸,群山環合,雄偉蜿蜒,有“九龍捧聖”之勢。東有魚池山、金雞嶺之秀,西有飛來石之奇,濤濤松林,風光綺麗,佛光照影,雲海蔚蔚。南部十四景之壹的“禹跡晴嵐”更添異彩。禹跡石、七星石、合和二仙、金龜朝聖等奇石景觀遍布山林,尤其是山頂大面積的陸相沈積地貌堪為壹大地質奇觀。禹跡山大佛高18米,刻鑿於唐末,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中國最大的石刻圓雕立佛,與樂山坐佛、大足臥佛並稱為“巴蜀三大佛”,其儀態、神韻之美在四川大佛造像中堪稱上乘。“五門合圍”的禹跡山寨和古堡秘道構築起四川境內至今保存規模最大和最完整的古代軍事防禦工事體系,形成“山是壹座堡,堡是壹座山”的奇特景觀。2008年,禹跡山成功創建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成為集名勝旅遊、宗教文化、觀光休閑為壹體的川東北宗教文化旅遊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