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南京花神廟那有什麽好玩的

南京花神廟那有什麽好玩的

禦花園專為皇帝養花

沿著如今的紫荊花路西行,有壹座花神渡橋連接兩端,橋下就是花神湖,湖畔壹座石碑上刻有“自明朝定都,集天下花匠於此為皇室培植名苑珍卉,極壹時之盛”字樣。

這段話載明了花神廟村的來歷,也說明了花神廟村在歷史上的地位——皇家禦用花園。據曾經居住在花神廟村的夏炳良老人說,以前村裏很多人都知道花神廟村種花是朱元璋下的命令,他說朱元璋在南京定都後,為了讓他的皇宮壹年四季都有鮮花裝扮,派人尋找地方專門為宮裏培育鮮花,城南中華門外兩公裏多的丘陵地帶因為土質、氣候和地勢都比較合適便被選中,這便是後來的花神廟村。

不過,這時的花神廟村還沒有得名,只是專門為皇宮大院供應鮮花的壹個基地。花神廟村的得名,源於清朝時在這裏修建的壹座花神廟。

後人世代養花為生

花神廟的舊址如今已不可尋,南京的應揚在壹篇名為《最早的育花村》的文章中,說花神廟舊址在花神廟小學旁邊。文史專家蘇洪泉在《江寧縣誌》中找到了關於花神廟的記載,縣誌說花神廟建於清乾隆年間,占地約5畝,廟內有壹間大殿和10多間配殿,供奉著花神百余尊,主供三頭六臂的善事菩薩。在廟門外的廣場上建有城南最氣派的“鳳凰大戲臺”,每年農歷二月十二日百花生日那天,要在這裏唱戲三天。戲臺後有兩口水井,每當唱戲時水面反射和井口***鳴使得演員的聲音特別好聽,當時被稱為“雙井襯音”。

從朱元璋為他們的先輩指定種花的任務起,花神廟村的村民們就世代以養花為生。後來雖然種出的花不能供應到皇宮去了,花神廟村的花農們卻在南京城打響了品牌,清朝時期南京城興起用香花熏制茶葉,城裏面的姑娘也以在發辮上插壹朵花神廟的香花為時尚。

從雨花臺中學退休的周起源老師說,民國時期花神廟的鮮花依然很有名氣。後來1952年抗美援朝時期,花神廟的花農還捐款購買了壹架飛機支援前線。

應揚在他的文章中說,花神廟向以培植白蘭、茉莉、珠蘭、梔子、代代五種傳統香花為著名,還出了芮、徐、毛、翟、尹、夏、王、李八大花農世家。

“馬祥興”發跡於花神廟

據南京作家余聞先生說,有著150多年歷史的南京老字號“清真馬祥興菜館”就是發跡於花神廟。

“馬祥興菜館”的創始人是馬思發,清鹹豐年間馬思發從河南孟縣逃荒來到南京,初來南京無以為生於是在花神廟的路旁擺了壹個地攤,地攤專賣壹些粥之類食品,他的顧客多是清晨進城賣花的花農。當時太平軍的士兵也常到他的攤點吃粥,馬思發的粥攤被稱為“馬回回飯攤”。

馬思發去世後,他的兒子馬盛祥繼承父業,經營多年有了積蓄後就開了壹家菜館,取名馬祥興。辛亥革命後,馬祥興菜館遷到中華門外米市大街,後來遷到鼓樓,2003年又遷到雲南路現址。

入選“新金陵四十八景”

從成為皇家禦花園那天起,花神廟就與花結下了不解之緣,五顏六色爭奇鬥艷的鮮花除了為花農們換來收入,也使得這壹帶成了遠近聞名的景點。

南京市園林局聯合南京多家媒體***同舉行了壹次大投票,選出了“新金陵四十八景”,花神廟以“花神競艷”列為其中壹景。

而如今的“花神競艷”雖然沒有了那麽多的鮮花,走在這壹帶還是能讓人時刻感受到這裏與花的不解之緣,這裏的路以花名,路牙是鮮花圖案,橋墩、橋欄桿、橋身上也都雕刻著鮮花。在花神渡橋上,還有四位婀娜多姿的“四季花神”分列兩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