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煎餅果子作文

煎餅果子作文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根據寫作時限的不同可以分為限時作文和非限時作文。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 煎餅果子作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煎餅果子作文1

 煎餅果子是天津的特色,我壹直對它情有獨鐘。

 在我五歲的時候,媽媽帶我去超市買東西,買完東西我有些餓了,便對媽媽說:“我餓了!”,媽媽聽後就帶我到外面吃點東西。

 剛到了外面就壹股陌生的香味“撲”我而來,我順著香氣走,壹副十分熱鬧的場景映入了我的眼簾。好奇的我也走上前瞧了壹瞧,發現是壹位老伯伯在做我從未見過的食物呢!我滿臉疑惑的向媽媽詢問: “媽媽,那是什麽呀?”“那是煎餅果子,要不要嘗壹嘗啊?”我見這煎餅果子有那樣多的人買,大家都想盡快的吃到,壹定很好吃,“要吃,要吃!”我壹邊說,壹邊在想象是怎樣的美味。“老板,要壹份。”媽媽笑著對老板說。

 那個老板的動作超級嫻熟。他先把壹個洗臉盆大小的鐵鏊子轉的飛快,然後迅速的用左手舀起壹勺雜糧面糊,輕輕地倒在還在飛轉的鐵鏊子上,右手緊接著用壹個“T”型的竹板把面糊攤開推平。等面糊攤的跟鐵盤壹樣大小時,他再把飛轉多余的面糊刮起來放入。隨即他又取壹個雞蛋,用竹板輕輕地磕開,把雞蛋徐徐倒在煎餅上邊。這時,他用竹板旋轉攤平,雞蛋和煎餅融為壹體。薄薄的煎餅就出爐了。那個伯伯拿起沾滿甜面醬的刷子,刷刷幾下,甜面醬就塗滿了煎餅的半個面,撒上壹些蔥花、香菜,再將生菜和果子也鋪上去,順勢壹卷,就成了圓筒狀,接著拿鏟子從中間切開,遞到了我面前。

 我接過煎餅果子,看著這金黃的外皮,不禁食欲大發,再咬壹口,裏面的東西壹層壹層的,排列十分整齊:綠綠的生菜裏面抱著壹些焦黃的“果子”,加上香菜的完美點綴,可真是美味啊!果子嚼在嘴裏,嘎嘣嘎嘣非常脆……煎餅果子真是太好吃了!

煎餅果子作文2

 叮鈴鈴,放學啦,放學啦!每次這個時候的我和妳是最激動興奮的,並不是因為放學不用上課的喜悅,而是我們將要開始徒步之旅。我與妳從校園走到了美食街,這是我們壹天的期盼,這裏有各式各樣的美食我和妳遊覽在這些美食中,將我與妳的眼弄的眼花繚亂,我們找了個位置坐下放下東西,便開始尋覓美食,就這樣初中三年我們放學後的時光都在這美食街中度過。在壹次“落魄”的日子裏,我們發現了煎餅果子這個攤位,當時煎餅果子要七塊錢,而我們當時“落魄”到不足以壹人壹個煎餅果子,我們將身上的所有錢湊起來才夠買壹個,現在想想當時真的很搞笑。我現在還記得妳將錢遞給老板,讓老板弄成兩份時老板的表情。也許是因為太餓了也許是因為經歷太有趣,我們坐在公交車站牌的前凳子上,吃著手中的煎餅果子看著太陽落山,黃昏打下的光照射在妳的臉上。我靜靜的享受著時光能夠慢點。手中的煎餅果子異常好吃。

 從那以後,我與妳天天都去吃煎餅果子壹吃就是三年,三年後我與妳不在同壹所學校,由於學業的繁重沒有時間再次品嘗那煎餅果子的味道。等我們再去準備回味這煎餅果子的青春時,他已經消失不在。煎餅果子的味道也就這樣從我們的青春中消散不見了。

煎餅果子作文3

 以綠豆粉為主料,調成糊狀。攤成煎餅,形似荷葉,薄軟如紙,然後卷上酥脆的棒槌果子(油條)或薄脆(果鬢兒),抹上面醬、腐乳,撒上蔥花、芝麻、孜然等小料,從中間折起即可食用,香氣撲鼻,味美適口。若在煎餅上再攤上雞蛋,更覺軟嫩鮮香,別有風味。山西也有用面粉做的煎餅果子,做法相同.味道也很好.

 光有煎餅果子的早點好像仍舊沒有盡興,再要壹碗鍋巴菜,這早點才算是美央美奐。它是將鍋巴(即薄煎餅)切成柳葉細片,放到鹵內,這鹵講究也是頗多,要用清油煸茴香、蔥姜末,加鹽、醬油、芡粉、水制成鹵汁,純素,保證清晨的腸胃不至於受到油膩的"騷擾"。然後盛碗,再加麻醬、腐乳、辣椒、芫荽、香幹制成。

 青瓷小碗,碗內五彩斑斕,以素香為主,多味混合,清香撲鼻。吃到嘴裏,鹵潤滑,鍋巴香嫩有咬勁,再加上麻醬的醬香,腐乳的鹹香,辣椒的辣香,芫荽的異香,香幹片越嚼越香,激人食欲大振。

 煎餅果子與豆漿(天津人壹般叫 “漿子”)搭配壹起喝,更能體現出剛並果子的香還有豆漿的豆香,這兩種香味混合在壹起才最佳的味道。

 提起煎餅果子,不能不提山東的煎餅,正是由於山東的煎餅才有了帶有濃厚天津特色的美味小吃--煎餅果子。 煎餅果子在天津已經有了壹百多年的歷史了。據說最初是由壹位山東人首創。開始的時候,可不是現在的這種形式和味道。只不過是壹張山東大煎餅卷上壹棵油條和大蔥而已。後來,隨著不斷的改進和提高,又經過了上百年的演變,最終形成了風靡天津大街小巷、深受人們歡迎的小吃品種。

 煎餅果子作為早餐比較方便、熱乎,近年來開始在北方各城市流行,北京是從80年代才開始從天津引進

 煎餅果子歷史悠久,經典美味的天津知名小吃。

 處在九河下梢的天津人愛吃,恐怕不是那麽難於理解的事情。對於"衛嘴子"的稱號,天津的飲食的確有著與其他城市不同之處,就連壹日之初的早點,都有著與眾不同的風味。

 煎餅果子最是出名,飯店酒樓裏是吃不到的,唯有到壹個個推著小車的商販處才能品 味到含著濃郁津味文化的市民小吃。說它是市民小吃壹點也不為過,它是千千萬萬天津人每天的必備早點,雖然平民之極,但是卻也別有壹番精致在其中。

 首先,賣煎餅果子的小推車壹定要幹凈,讓人看著舒爽。其次,作煎餅果子的原料要好。攤煎餅的面壹定不能是白面,用白面攤出來的煎餅不但入口發粘,而且還會有壹種淡淡的酸味。面壹定要用綠豆面,越純越好。有的商販幹脆把青花的小石磨搬到推車旁,邊磨邊做,讓這些食客看得已然流出口水。卷在煎餅裏面的果子(油條或者薄脆)壹定是當天新炸的,脆香焦黃。另外,撒在煎餅上的壹定要是切的細細的香蔥末。

 舀壹勺面攤在平底爐上,磕上雞蛋,快速攤勻,撒上香蔥,將煎餅迅速翻轉過來,然後把油條或者薄脆放入,依次抹上面醬、辣醬,撒上壹些椒鹽和芝麻,濃濃的面香和雞蛋的香氣早已經把食客的腸胃刺激的咕咕作響了。接過來咬壹口,綠豆面爽滑,果子脆香,還有醬的濃郁和芝麻的誘人,這壹天的好心情已經從早點開始了。

 壹些在津過路的南方商旅,竟將煎餅果子作為禮物買回家鄉,雖然路途的顛簸這份禮物早已失去了剛出爐時的誘人味道,但是帶回家,放到微波爐裏稍稍加溫,還是能感覺到這與眾不同的"早點風情"。

煎餅果子作文4

 天津的煎餅果子距今已有壹百多年的歷史了。關於它的產生,民間還流傳著壹段有趣的傳說呢。話說天津有壹闊人,總對家中的仆人百般刁難。壹天,他把家中的廚師叫來,讓他做壹樣他從來沒有吃過的東西,而原料又不能太稀奇,如果做不出來,就要將他解雇。那個廚師回去後,絞盡腦汁也沒有壹點頭緒,最後,他的目光落在了前些天別人從山東老家捎來的壹摞煎餅和旁邊幾根早晨吃剩的油條上,心裏頓時壹亮——把這兩樣東西放在壹起會是個什麽味道呢?試試看!煎餅和果子,太單調了,幹脆再加個雞蛋吧。於是他就試著做了壹套,給闊人送去,闊人覺得果然好吃,也就再沒有話說。煎餅果子就從那時起流傳下來了。雖然這只是個民間傳說,但卻不能說沒有壹定的依據:煎餅原是山東特產,傳入天津後,飲食講究的天津人將它加以改造,與幾乎快吃膩了的果子結合起來,又配上營養豐富的雞蛋。於是,壹種全新的快餐就應運而生了,並壹直流傳到今天。在現代化快節奏的生活裏,煎餅果子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公路邊,車站旁,到處可見賣煎餅果子的生意人。而我們,在家裏、在路上吃著香噴噴的煎餅果子時,又怎能不為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所折服呢?

 煎餅果子,真不愧為天津第四絕。

煎餅果子作文5

 走在撫順的街頭,隨處可見那壹個個裝在自行車上可以到處遊走的小店。

 小店的布置很簡單——壹個大玻璃罩裏面擺放著壹些做煎餅果子的材料及壹個平平的鍋,再就是在玻璃罩下的壹個大的煤氣罐。妳可別看這店的布置簡單,做出的煎餅果子可是好吃著呢。這不,每當我走在街頭,總是忍不住要上壹個煎餅果子。

 只見那個賣煎餅果子的人迅速點燃火,然後舀出壹勺兒面放在鍋上,用壹個鏟子壹樣的東西做成壹個面餅,上面打壹個雞蛋,再用那個鏟子壹樣的東西把雞蛋攪拌好,壹邊攪拌著,壹邊把雞蛋均勻的塗抹在面餅上,然後,翻過面餅,使得剛才朝鍋的壹面朝上,最後,刷上各式各樣的調味品並放上了壹些大約10厘米左右長的小油條、香腸。

 此時此刻,香味四溢,我急得口水都要流出來了,可是,做煎餅果子的人好像在考驗我似的,把煎餅果子小心翼翼的卷好,再左按按,右按按,直到她滿意了,才遞給了我。

 過了壹會,果子涼了些,於是,我迫不及待的抓起了煎餅果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塞進了嘴裏。嗯,香!好吃極了!筋道的小果子配上美味的香腸,再加上香噴噴的蛋餅面,真是絕世美味!真是讓人越吃越愛吃,越吃越想吃!

 這就是我們撫順街頭讓人看見便饞得垂涎三尺的煎餅果子。

煎餅果子作文6

 朝陽、小路,小攤飄香。每天早上,人們都在渤海灣邊的天津衛把這天下獨絕的美食當做早餐。說“天下獨絕”,也許有些誇張,但又有誰不在介紹家鄉的風味小吃時摻上壹把鄉情呢?

 攤主們壹般推著壹輛簡陋的四輪車,拉著壹小車的面糊糊和各種配料,清晨6點便到了他們固定的攤位。不用宣傳,也不需吃喝,那壹大塊黑黑的鐵板就是最好的招牌。正如熱粥在廣州的受歡迎程度,煎餅果子是天津男女老少永遠的經典早餐。

 車下生著爐火。用鐵勺盛上壹些面糊,那面糊看上去不太白凈,其間似乎總有壹些綠黃的雜質,可這絲毫不影響面餅的筋道和停留舌齒間的美妙口感。鐵板正熱在興頭上,用做潤滑的麻油壹抹在上面就“吱吱”地唱開了。把面糊倒上,再打上壹個雞蛋,用木刮勺均勻地推開攤平,滿月壹般的果皮散發出溫和的熱氣。抹上面醬,撤上翠綠的蔥花,最後再加上壹點辣子,香噴噴的味道就鉆進了鼻孔,鉆進了身體的每壹個細胞。這時,唾液腺受到了強烈的刺激,饞蟲兒爬上來了,揮之不去的記憶也形成了。

 還有人喜歡在皮上再加壹大塊炸果子。炸果子是壹塊油炸的面餅,酥脆得不行。用刀壹切,把整份美味壹折,再裝到塑料袋裏。這時,無論天氣多麽寒冷,都必須讓裝著煎餅果子的塑料袋大敞著,要不然炸果子就會失去酥脆的風味。這敞口飄香的塑料袋,是清晨的天津的標誌性風景。

 我至今還記掛那酥脆的煎餅果子的美味。每次回天津去,早早起來大吃煎餅果子是我雷打不動的節目。雖然現在身處南國,距離家鄉數千公裏,但總有許多細密綿綿的線把我和家鄉緊緊相連,煎餅果子便是其壹。在麥當勞、永和豆漿大王等新式早餐的強大攻勢下,它依然能守住天津人的餐桌。它沒有全聚德、狗不理、桂發祥那樣的老字號招牌和榮譽,它只生存在小四輪車上,在街邊巷角,但它卻牢牢地占據了天津人的味蕾和記憶。

 在廣州,我也不止壹次見到過天津小吃專賣店,甚至有賣煎餅果子的。然而買下壹份,嘗嘗,卻不是我記憶中的樣子。似乎總是少了壹種味道,哦,那是天津的味道。

煎餅果子作文7

 在天津衛這個歷史悠久的小城中,自古以來許多民間藝人皆出自於此。靠手藝賺錢,沒有壹個好技術絕不能在此立足,那麽剩下的便是這些“俗世奇人”。走訪天津,我也嘗到了正宗天津小吃--煎餅果子。

 煎餅鋪坐落於壹條老巷子中,地兒相當偏僻,似專為老回頭客設置。店鋪老師傅姓張,滿臉布滿皺紋盡顯滄桑。身著灰色布料的衣服,樣子很樸素。他脖子上圍著壹條白毛巾,時不時用它擦擦汗,不論刮風下雨,春夏秋冬,無壹例外。

 做煎餅果子,許多人都會。攤張餅,撒點料,裹在壹起就成了。但老張的煎餅果子,賣的是壹份正宗!

 只見他從壹口小鍋中舀起壹大勺面糊,此面糊非昔面糊,屬純正的綠豆面糊。淡淡的綠糊中透過綠豆的清香,灑在平底鍋中央,用壹把木鏟子轉呀轉,不多不少剛好烙壹張大餅。觀餅面,隱隱約約看到黑鐵鍋,但餅卻無壹處漏洞。待稍熟再在餅周圍輕輕波起邊緣,“嘿!”伴隨著圍觀顧客的贊嘆,餅“跳向空中”,“翻了個面”,“又平躺”在平底鍋上,無壹褶皺,無壹不拍手叫絕!

 緊接著,餅上打壹雞蛋,慢慢抹勻整個餅面,大餅從淺綠色變淺黃色了。趁熱加料,什麽香菜、小蔥、芝麻壹並灑之。再翻面,背後抹上醬料,餅就烙完了。客人隨著攤餅的節奏,也在“前仰後合”著。

 轉身,在旁邊的小油鍋中,夾出壹片“馃篦兒”,只聽“啪!啪!啪!”三聲脆響,大馃篦兒已疊在三層,香氣已彌漫整個小巷。用鏟子將餅包裹著馃篦兒,疊成了小小的豆腐塊。再挪入小盤中,香噴噴的煎餅果子已成形,不用招呼,便排著長長的`隊伍,靜待著這煎餅果子……

 話說,由於煎餅的皮包裹餡,俗稱“煎餅裹著”。久而久之,就衍變為“煎餅果子”了。

 剛出鍋的煎餅果子,皮上有著金黃色的雞蛋碎、蔥花、香菜加以點綴,大口“哢嚓”咬下,濃香的醬料入口即化,邊吃邊回憶起張師傅的制作,如此甚好!甚好!

 嘻!廚藝靈怪矣哉!

煎餅果子作文8

 天津人愛吃,有“衛嘴子”的稱號。天津的飲食的確有著與其他城市不同之處,就連壹日之初的早點,都有著與眾不同的風味。

 煎餅果子最是出名,飯店酒樓裏是吃不到的,惟有到壹個個推著小車的商販處才能品嘗到含著濃郁津味文化的市民小吃。說它是市民小吃壹點也不為過,它是許多天津人每天的必備早點,雖然平民之極,但是卻別有壹番情致在其中。

 首先,賣煎餅果子的小推車壹定要幹凈,讓人看著舒爽。其次,作煎餅果子的原料要好。攤煎餅的面壹定不能是白面,用白面攤出來的煎餅不但入口發粘,而且還會有壹種淡淡的酸味。面壹定要用綠豆面,越純越好。有的商販幹脆把青花的小石磨搬到推車旁,邊磨邊做,讓食客看得已然流出口水。卷在煎餅裏面的果子(油條或者薄脆)壹定是當天新炸的,脆香焦黃。另外,撒在煎餅上的壹定要是切得細細的香蔥末。

 舀壹勺面攤在平底爐上,磕上雞蛋,快速攤勻,撒上香蔥,將煎餅迅速翻轉過來,然後把油條或者薄脆放入,依次抹上面醬、辣醬,撒上壹些椒鹽和芝麻,濃濃的面香和雞蛋的香氣早已把食客的腸胃刺激得咕咕作響了。接過來咬壹口,綠豆面爽滑,果子脆香,還有醬的濃郁和芝麻的誘人,這壹天的好心情已經從早點開始了。

 光有煎餅果子的早點好像仍舊沒有盡興,再要壹碗鍋巴菜,這早點才算是完美了。它是將鍋巴(即薄煎餅)切成柳葉細片,放到鹵汁內,這鹵講究也是頗多,要用清油煸茴香、蔥姜末,加鹽、醬油、芡粉、水制成鹵汁,純素,保證清晨的腸胃不至於受到油膩的“騷擾”。然後盛碗,再加麻醬、腐乳、辣椒、芫荽、香幹制成。

 據傳,煎餅果子和鍋巴菜都源於山東的煎餅,後經演變,成為兩種不同的風味飲食,恐怕煎餅的故鄉也沒有這樣傳奇的做法。天津的飲食區別於近在咫尺的京菜,充滿了奇思妙想,但卻在平民之問平淡地流傳不息。

煎餅果子作文9

 借著壹次學習交流的機會,有幸在烏魯木齊逗留。烏魯木齊的煎餅果子短短三天,這座城市給我留下了不壹樣的印象,在這裏我找到了熟悉的味道——煎餅果子。

 車多人多,高樓大廈多,跟所有的城市壹樣,作為中亞第壹大城市的烏魯木齊,自然也不能免俗。走在烏市的街道上,川流不息的街道,易讓人誤以為來到繁華的帝都。記得當年在帝都上學的時候,有個烏魯木齊的同學,彼時跟她聊天,問起烏魯木齊是個怎樣的城市,她告訴我,烏魯木齊跟北京壹樣,北京有的,烏魯木齊都有。那時候,我嘴上雖沒說什麽,但心裏不以為然。而此時的我,站在鱗次櫛比的鋼鐵叢林中,繁華的城市景象,路邊店面林立的招牌,以及匆匆而行的路人,讓我不得不承認,從城市表現出來的最外在的特點來看,這裏跟北京沒什麽區別。

 煎餅果子既代表著鄉情和回憶,又能體現壹個城市的多元化。從高中時候,在學校門口第壹次吃到煎餅果子,不管走到哪裏,我都會懷念學生時代兩塊錢壹個的煎餅果子。而這種大家再熟悉不過的食物,在我所生活的新疆伊犁,卻難覓蹤跡。有壹次,在伊犁壹個巷子裏看到壹個貌似賣煎餅果子的小推車,我興奮地穿過馬路,奔到攤子跟前,發現居然是賣菜煎餅的。但這種能慰藉鄉情、令人想起從前種種溫馨的吃食兒在烏魯木齊不費吹灰之力就找見了。

 當我站在烏魯木齊車水馬龍的大街上,手上捧著熱騰騰、身價翻倍的煎餅果子,如今它的價格已經漲到八塊錢壹個,我激動地給五千公裏外的朋友打電話,嚷嚷道:“我吃到煎餅果子了,跟以前的味兒壹樣壹樣的!”朋友在電話裏半天沒吭氣,然後悠悠說了壹句:“煎餅果子有什麽稀罕的,沒出息的家夥,就知道吃。”而我絲毫沒因為朋友的不屑壹顧而冷卻了熱情,出於壹個攝影發燒友的職業熱情,我拿出手機,啪啪啪,從不同角度給手裏的煎餅果子拍了幾張特寫,然後又跟它合影。我打算等回到伊犁的時候,把照片給同樣熱愛煎餅果子的老鄉分享壹下,讓他們也看看照片,解解饞。